易被中医误诊误治的盆腔淤血综合征

2012-06-15 20:30 楼主
盆腔淤血综合征,这是一个西医的诊断名称,是因为盆腔静脉慢性淤血(注意,此处用的是淤血而不是瘀血,二者区别参见“ 浅谈瘀血和淤血”),而引起的以下腹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妇科特殊慢性病症。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慢性下腹痛为主要症状,尤以下腹两侧及耻骨联合上方弥漫性疼痛为主,甚至可引及髋关节或两髋部酸痛无力,或伴有腰骶部酸痛、坠胀。
2、性交疼痛,或性感不快。痛经,常以经前一天及经行第一天疼痛最为明显,而发生于月经后期,甚至月经结束后下腹疼痛的,也不在少数。
3、外阴、阴道及肛门部位坠胀,疼痛,或伴有尿频。
4、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期延长,或排卵期少量出血,平时白带增多。
5、全身体质下降,多数伴有头晕头痛、疲劳乏力、全身酸痛等。
上述症状,在不同病人身上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病人症状多,有些则表现单一症状,轻重程度也差别很大。但总体上都常有上午轻、下午重,及久站、久蹲、劳累后、性交后、月经前后加重的特点。
近年以来,由于西医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及盆腔静脉造影的开展,对本病的认识逐步加深,渐渐明了其发病的一些内在机制。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女性丰富的盆腔静脉特点密切相关,是发病的内因。又因膀胱、生殖器、直肠三个彼此相通的静脉丛系统之间,任何一个静脉丛回流障碍都可相互影响,且静脉壁薄,缺乏外鞘,中小静脉又无瓣膜,血管易于扩张、水肿,使盆腔静脉血流迟缓,易形成慢性淤血而致病。而导致发病的外因,也是种种不一,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复合作用而致。1、输卵管结扎手术的机械干扰,由于手术损伤输卵管系膜静脉,影响盆腔血液动力学,使子宫静脉、卵巢静脉和输卵管系膜静脉回流受阻。2、分娩、流产、难产、刮宫手术消毒不严,及产褥期调护不当产生慢性炎症,导致盆腔静脉淤血、水肿。3、分娩时损伤阔韧带及基底筋膜,子宫静脉丛裂伤处膨出、曲张,主韧带薄弱、子宫后倾,使子宫卵巢静脉回流障碍。4、性激素的改变可使女性生殖器官、乳房、皮肤等组织充血及水钠盐潴留,所以患者经常在经期症状尤为严重。5、精神情绪改变如悲伤、恐惧等精神创伤,影响全身和盆腔植物神经功能。6、其它还有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的女性,或者习惯性便秘患者,体质虚弱患者,盆腔静脉压持续升高也会导致盆腔静脉淤血。
由于传统中医的诊查手段,只有较为局限的四诊,以致临床上常常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对于此类疾病,多从腹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角度,按照通常的气滞、血瘀、湿热等方面考虑,以致治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15 20:30 2楼
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基于西医学的上述认识,凡是遇到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下腹疼痛的病人(特别是被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女性病人),都要详细询问疼痛性质特点,与前面描述的各条症状对照,如果遇到有以下几个发病特点的,基本上都认定为本病的范围。(本病的准确诊断,需要借助腹腔镜、盆腔静脉造影等现代医学手段,但是由于检查本身的创伤性问题,费用问题等,临床普遍开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即使诊断明确,西医也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反之,即使没有西医最终的明确诊断,也可以提前按照本病进行中医的治疗。)
1、初次发病的诱因,最常见的是原本体弱,加上产后失调。一种情况是正常分娩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自带小孩,或做家务,以致用力过多。另一种是人流手术过频、次数过多,致体质严重下降。
2、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人,每次发作的时间,多在月经之后,或劳累之后,有时候,生气等情绪变化,也是引起发病的因素。
3、疼痛轻重与体位有极大的关联:晨起较轻,午后渐加,傍晚尤其严重。即便是疼痛很明显时,如果躺下休息,疼痛很快能得到缓解,这是一个十分有特征的症状,借此可以与感染性疼痛进行区别。
4、白带量多,清稀如水样,但无异味,多数也不伴瘙痒。一般的抗细菌、抗霉菌塞药,效果也不明显。
5、下腰部、骶部酸坠疼痛,病人的描述常为“腰象断成两截了一样”、“腰简直直不起来”。

西医目前对于盆腔淤血综合征还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法。多年实践证明,在本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只要病人能够坚持足够时间的治疗,不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是令人满意的。
本人在实践中,经验也可能并不成熟,得出的一些初步体会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为气虚是发病的根本因素,气为血帅,气虚然后才会导致无力升举,血液运行无力,淤于局部。治疗上首推补气,重用生黄芪,基本量为每剂60克到150克,本人常用量为120克或150克每剂。临床观察,即使选择药味合适,如果用量不足,效果仍然将会很不理想。
健脾补肾的治法,是对气虚的进一步治疗,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强健,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虚问题得到长治久安。常用白术、人参、茯苓、补骨脂、菟丝子、炒杜仲、琐阳等,如果在气虚的基础上,合并阳虚的,则配伍制附子、吴茱萸、仙茅等。
风生升,风药可升举阳气,常用柴胡根、防风、升麻、羌活等,以助黄芪升举之力。相反,那些引气血下行的药物,如怀牛膝等,则尽量不要使用。
气滞、血瘀、湿热这些证候,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往往只是一些兼杂的次证,并不是起决定性的主证,在治疗上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只需随证兼顾即可。
关于本病远期疗效的问题,由于本病的发病过程中,有明显的顽固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后期的巩固性治疗非常重要,一般在基本症状消除后,仍然要继续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使病人的体质得到足够的增强,这样疗效才可能巩固,否则一次复发,基本上又是前功尽弃,这些都是临床上走过弯路,才得出的教训。
2012-06-15 21:24 3楼
学习了,谢谢
2012-06-15 21:57 4楼
学习了
2012-06-25 21:39 5楼
开阔眼界,谢谢啦!
⬅ 中医已死还是名存实亡? 老茶馆 一个值得借鉴的医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产后剧烈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