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

2010-03-28 10:22 楼主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甘草(炙,6克)芒硝(9克)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禁忌】斟酌。

【方解】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7 21:53 2楼
名称: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

出处:《伤寒论》。

功效:推陈致新以和中。除热荡实,润燥软坚,甘平和缓。

主治:阳明腑实,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脉滑数。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误攻其表,胃气不和,谵语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属实者;太阳病未解,但阴脉微者;伤寒13日,过经谵语,自下利,脉和,内实者;太阳病,过经10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消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②《医宗金鉴》:本方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消之咸寒,2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消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附注:小承气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调胃承气散(《医方大成》卷一)、承气汤(《外科发挥》卷六)。本方改为丸剂,名“调胃丸”(见《玉机微义》引《元戎》),又名“调胃承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2011-09-07 21:53 3楼
名称: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出处:《伤寒大白》卷四。

主治:伤寒阴厥。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2011-09-07 21:54 4楼
名称: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3钱(酒制),元明粉1钱5分,甘草1钱,枳壳1钱5分。

出处:《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主治: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2011-09-07 21:54 5楼
名称: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出处:《普济方》卷四○四。

主治: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用法用量: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
2012-02-01 08:29 6楼
调胃承气汤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治邪热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方解】明•许宏:汗吐下后,病不解,心烦谵言,及心烦不得寐者,此非大实大满之症,乃虚结不散而凝于中,故属此方也。以大黄为君,而通中结;以芒硝为臣,而润其燥。以甘草为佐为使,缓调其中,而辅二药。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威寒,佐以甘苦,是也(《金镜内台方议》)。清•吕震: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性,有形者,当破其邪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伤寒寻源》)。清•王旭高:用甘草缓硝、黄留中泄热,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王旭高医书六种》)。清•吴谦等: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义方论》)。
清•何秀山:调胃者,调和胃气也。大黄虽为荡涤胃肠之君药,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缓,皆以缓大黄之下性。然恐其随元明粉咸润直下,故又使以姜、枣之辛甘(注),助胃中升发之气,元明粉之分量,减半于大黄,合而为节节弥留之法。否则大黄随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无恋膈生津之用,何谓调胃耶。此为阳明燥热,初结胃府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应用】例一
袁桂生治温病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病者:史汉泉,年约三十余岁,住本镇。病名:温病。原因:庚戌四月,吸受温热,病已多日,病家出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病势日渐增剧。症候:昏沉不语,面垢目赤,鼻孔如烟煤,牡热烁手,汗织弥然,手臂搐搦,溲赤。诊断:两手脉数疾,舌苔黑燥。问不能言几日矣?曰:昨犹谵语,今始不能言,然大声唤之,犹瞠目视人。问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泻,今不大便已三日矣。予谓此热病未用清药,阳明热极,胃家实之病也,非下不可。疗法:与调胃承气汤合三黄石膏汤加味。处方:生锦纹三钱
元明粉三钱
炙甘草八分
栝蒌仁四钱
焦山栀三钱
黑犀角一钱
淡黄苓二钱
小川连一钱
生川柏一钱
生石膏一两次诊:接服两剂,竟未得下,惟矢气极臭,溲色若血,神识较清,而身热舌黑如故。次方:栝蒌仁六钱(杵)
焦山栀三钱
淡黄苓二钱
小川连一钱
生川柏一钱
黑犀角一钱
生石膏一两(研细)
炙甘草八分
鲜生地一两
雅梨汁一两
莱菔汁五钱(同冲)三诊:热减神清,黑苔渐退,脉息亦较平,时吐粘痰,目睛转黄,遂改用小陷胸汤加芦根、菖蒲等芳香清冽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热。三方:栝蒌仁四钱
小川连六分
仙露夏二钱
淡竹茹二钱
冬瓜仁四钱
全青蒿钱半
川贝母二钱(去心)
石菖蒲钱半
汉木通一钱
鲜茅根一两(去衣)
活水芦根二两(以上二味,煎汤代水)四诊:接服四剂,胸部颈项间遍出白A,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发白A,于是身热全清,知饥进粥,但精神疲弱耳。四方:西洋参钱半
原麦冬二钱
鲜石斛三钱
生苡仁三钱
川贝母钱半(去心)
淡竹茹二钱
鲜枇杷叶三片(去毛,抽筋)效果:调养数日,始解黑燥屎数次。当时两进大黄而不下者,盖其戚友中有知医者,潜将大黄减去一钱,每剂只用二钱,故但有解毒之功,而无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较缓也。然究肚于粗工之滥用硝黄而偾事者矣。例二
杨燧熙治春温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病者:陈济川,年五十五,镇江商人,住镇江西门城外。病名:春温。原因:幼年完婚太早,后伤酒色而患淋浊,服止涩药过早,毒逼于内,致腿缝生鱼口之症数月。显系内因阴虚,外因温邪而发。症候:头痛恶寒发热,浑身骨疼,大便数日不行,小溲赤,口不渴,腹部拒按,唇齿干燥,咳嗽不爽,脘闷不舒。诊断:脉浮滑数,两关较大,舌苔淡黄,朱点甚多。脉症合参,断为温病,此内经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疗法:先进桑菊饮加减以清热,继投调胃承气汤加味以下积。处方:霜桑叶三钱
苦桔梗二钱
净连翘二钱
炒黄芩钱半
杭白菊三钱
薄荷叶八分
瓜蒌皮三钱
京赤芍钱半
光杏仁二钱
生廿草五分
大贝母三钱
枇杷叶二钱(去毛筋净)接方:金银花三钱
瓜蒌皮三钱
生甘草一钱
净连翘三钱
生箱黄二钱
黑山栀三钱
川石斛三钱
元明粉钱半(冲服)
毛知母钱半
荸荠三枚效果:初剂热解,二剂便行,三剂即能起立,可吃稀糜饮少许。后以滋养法,调理二三剂而康健。例三
陈宝田治肠梗阻案(选自《经方的临床应用》)张某某,女,38岁,医生。1976年11月3日初诊。患者作子宫全切术后2年,经常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此次因劳累、饮食不节发作。患者全腹胀满,叩之如鼓,不能进食,食则胀甚,有时腹绞痛后,排水样便;肠鸣音亢进、呈高调金属音,苔黄,脉沉有力。投调胃承气汤合旋复代赭汤,以调和胃气、通降阳明。复诊:服上方3剂后,排除大量宿便,随之腹胀消除八成,即便进食亦无明显腹胀。改投小柴胡汤合旋复代赭汤3剂。三诊:腹胀完全消失,每天大便1次,食量大增,颜面亦较前明显润泽。投柴胡桂枝汤3剂,以善其后。
【按语】三承气汤之用,不仅有轻重缓急之分,且有胃、小肠、大肠分野之别。调胃承气热结在胃,胃在心下,胃络通于心,,故有胸痛心烦之症,故以甘草缓硝、黄缓中泄热,微和胃气。正合《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可见圣人法度,中规中矩也。此方经俞根初先生实践,生锦纹一钱,酒浸,元明粉五分,清炙草五分。加生姜一片,大红枣二枚,可见病之缓急不同,铢两之轻重有别焉。
⬅ 大陷胸汤 老茶馆 桂枝加葛根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