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

2010-03-30 11:07 楼主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桅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7 20:56 2楼
名称:泻黄散

组成:藿香叶7钱,山栀子仁1钱,石膏5钱,甘草3两,防风4两(去芦,切,焙)。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用法用量:每服1-2钱,水1盏,煎至5分,清汁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

各家论述:1.《医方考》: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藿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用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己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山栀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辟恶

附注:泻脾散(原书同卷)、泻黄汤(《痘疹会通》卷四》。本方改为丸剂,名“泻黄丸”(见《集验良方》)。
2011-09-07 20:56 3楼
名称:泻黄散

组成:藿香叶7钱,石膏(煅)半两,缩砂仁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甘草(炙)半两,防风(去芦)4两。

出处:《济生》卷五。

主治: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干燥,壅滞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锉,用蜜、酒炒香,焙为末。
2011-09-07 20:57 4楼
名称:泻黄散

组成:石膏(煅)5钱,栀子仁(生)1两,甘草(生)3两,防风(酒拌,微炒香)2两,豨签草(酒蒸,晒干)4两。

出处:《金鉴》卷六十五。

主治:皮翻证。眼皮外翻,状如舌舐唇,因胃经血壅气滞,胞肿睫紧所致者。

用法用量:每服壮人2钱,弱人1钱,小儿6-7分,白滚水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2011-09-07 20:58 5楼
名称:泻黄散

组成:黄连5钱,黄芩5钱,栀子5钱,黄柏5钱,茵陈5钱,茯苓3钱,泽泻3钱。

出处:《医统》卷八十八。

主治:脾热口苦,身体蒸热,皮肤如橘之黄,困倦喜睡。小儿心脾有热,舌不转运,不能吮乳。

用法用量:水煎服。

附注:泻黄汤(《保赤存真》卷十)。《幼幼集成》有灯心十茎。
2011-09-07 20:58 6楼
名称:泻黄散

组成:白芷钱半,防风钱半,升麻钱半,枳壳钱半,黄芩钱半,石斛1钱2分,半夏1钱,甘草7分。

出处:《医方集解》引钱乙方。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或唇口皴瞤燥裂。

附注:泻黄饮子(《济生》卷五)、泻黄饮(《嵩崖尊生》卷六)。
⬅ 五味消毒饮 老茶馆 新加黄龙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