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连载)

2010-03-31 10:45 楼主
千里寻访叶天士故居
——引自吴中云《中医文化谈》一书
当2000年的春光在柳枝的新绿和盛开的桃花中绽放的时候,笔者正坐在疾驶南下的列车上。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是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去苏州寻找一条名叫“渡僧桥下塘”的街道。据考证,清代著名医家、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叶天士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街道上。看着手上的一份1980年出版的苏州地图,上面标有渡僧桥下塘的位置。然而,20年光阴荏苒,想必苏州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叶天士的故居是否依然存在?这答案,只有等到了苏州才能揭晓。
到达苏州车站,买了一份最新出版的苏州旅游图,看到上面有一条街道恰在渡僧桥下塘的位置,而且附近还有一条“西叶家弄”,心里真是很高兴,此行的计划看来能够实现了!

幽深小巷的碎石路上,
曾留下叶天士拜师求学的足迹

叶天士故居所在地,是在苏州阊门外。笔者对苏州并不很熟悉,为了便于寻访叶天士故居,特意在阊门外找了一家旅馆。稍事休息后,走出旅馆大门,按照地图标示的方向信步前行。只走了100多米,抬头一看,居然看到了渡僧桥下塘的蓝色路牌。俗话说,心诚则灵。诚心诚意来寻访叶天士大师的遗迹,就这么容易、这么便捷地找到了!
渡僧桥下塘不仅是叶天士故居所在地,而且也是他开始拜师学医的地方。在医林享有美誉的“叶天士学经十七师”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演绎的。在渡僧桥下塘附近,笔者看到了数条保持着古朴风韵的小巷。幽深的小巷中,碎石铺成的路面上,或许都曾留下过叶天士当年拜师求学的足迹……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他的祖籍是安徽歙县,先世自歙县迁居江苏吴县。叶天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家,祖父叶时擅长儿科,父亲叶朝采也精于医。叶天士之兄叶又凡也是医家。
幼年的叶天士,曾随父亲学习医学。在他14岁那一年,父亲去世了。叶天士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在渡僧桥附近学医。由于叶天士勤奋好学又聪明颖悟,常常“闻言即解,见出师上”,不仅老师一讲就懂,而且有许多见解还超出老师之上。此后,叶天士广泛地求学于诸多医家,只要听说某位医家有专长,就叩门求教。到他24岁时,已先后求学于17位老师,其中包括王子接、徐时进、马元仪、周扬俊、祁正明、张路玉、柯韵伯、魏荔彤等医家。叶天士虔诚求学的态度,使他的老师们深受感动,都对他推心置腹,知无不言。
叶天士能博采众家之长,这就为他后来在医学上的高深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虚心好学的精神,亦在医林传为佳话,并被奉为典范。


西叶家弄

阊门外渡僧桥下塘
是叶天士故居和悬壶之地

叶天士故居临近苏州阊门。在明清时代,阊门是极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唐寅曾写过一首《阊门即事》,诗云:“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商市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来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由此诗可以想见当年阊门的盛景。据考证,叶天士故居就坐落在阊门外渡僧桥下塘48~54号,他的悬壶之地亦在叶宅之中。叶天士是闻名遐迩的医家,叶宅又临近繁华闹市,前来求医者当是络绎不绝,其盛况就可想而知了。
笔者沿着渡僧桥下塘的街道向前走,一边留意着路边的门牌,很快找到了48~54号,这里应该就是叶天士故居的所在了。据文献记载,叶天士故居坐北朝南,为东中西3个院落,深达七进,建筑构造精细,气势不凡。其中,中间院落的主厅宽三间,前后翻轩,梁、枋、填空板均作灵芝图案,别具风格。
然而,在渡僧桥下塘的街面上,已难以寻觅到叶氏故居的风貌。莫非是由于岁月的流逝,叶氏故居已不复存在了吗?幸而,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当地居民,听说是要观瞻叶天士故居,就很热情地带领笔者走进了位于48~54号之中的一个院落。在这个院落里,终于看到了现存的叶氏故居建筑。这是一座门楼,建筑结构精致,而且颇有气势。在另外一座建筑上,看到了填空木版上精雕细刻的灵芝图案。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而丰韵犹存的这些灵芝图案,依然可使人感受到一代中医大师的生活氛围。置身于叶天士当年的生息和悬壶之地,感叹之余,不禁浮想联翩。在大师的故居缅怀大师的卓著业绩,当是别有一番感悟的。
作为一代名医,叶天士精通内、妇、儿及五官各科。在临诊时,他精于切脉望色、查看舌苔及验齿等,分析病情丝丝入扣,了如指掌,患者无不点头称是。在处方上,叶天士师古而不泥古,他最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往往将古方加减一二味药,就能收取神奇的疗效。
在当时,一些市井庸医们时常给患者开出大杂烩式的处方,以此来掩盖自己医术的拙劣;见到施治无效,他们就今天改一个方,明天换一服药,如此瞎碰乱试。对于这样的作法,叶天士是深恶痛绝、坚决反对的。他认为,医生诊病,不仅要辩明患者当前的症状,而且要洞察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然后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做到成竹在胸。对于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他总是反复琢磨,经过深思熟虑,才处方用药。到叶天士处就诊的病人,有不少是别的医生没有治好的沉疴痼疾,属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几十服甚至上百服药才能治愈。对这样的病人,他在认准病症,拟定方剂后,决不轻易更改。
有一位被疾病折磨多年的患者前来求诊,叶天士给他开了处方,并且嘱咐说:“服此百剂,终身不复发矣。”病人回家后,服药至80剂,病已霍然而愈,便停止了服药。一年后,该病人旧病复发,再次求诊于叶天士。叶天士感到很意外,经过询问,才知道是患者未遵医嘱,擅自停了药。于是,让病人再服原方40剂。患者照数服完后,顽疾果然不再复发了。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民间广为传诵。
叶天士行医50年,直至80岁高龄时辞世。在临终前,他留下了警醒后人的遗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一遗言,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崇高医德,并应该让世世代代的行医者们引以为警示。

(待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 老茶馆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