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归经

2010-04-01 21:00 楼主
药物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表示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的药性。这使它们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早在《周礼》、《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已有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可视为归经理论的先声。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本草拾遗》和宋代《本草衍义》等都对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有所论述,构成归经理论的雏形。金代《珍珠囊》和元代《汤液本草》等把归经作为药性的主要内容,标志着归经理论已经确立。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药品化义》均把“行某经”、“入某经”作为论述药性的主要内容;清代《要药分剂》正式列出“归经”名称,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加以论述;清代《得配本草》等总结了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归经药;温病学派的兴起,又产生了卫气营血及三焦归经的概念,都对归经理论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的属实。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如此等等。归其他脏腑、经络的药物,也是这样。可见,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结合起来,以之指导中药的应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而见脾虚者,每兼用补脾的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向愈;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有所涵而虚阳自潜。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1.十二经用药
手太阴肺经: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檀香 山药 粳米 白茯苓 五味子 天门冬 阿胶 麦门冬 桑白皮 杏仁 葱白 麻黄 丁香 益智 白豆蔻 知母 缩砂(檀香 豆蔻为使) 栀子 黄芩 石膏
足太阴脾经: 代赭石 赤茯苓 麻仁 甘草 半夏 益智 黄芪 苍术 白术 胶饴 草豆蔻 茱萸 缩砂(人参 益智为使) 防风 当归
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 白芷 麻仁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缩砂(白石脂为使) 肉豆蔻 石膏
足阳明胃经: 半夏 苍术 升麻 白芷 葱白 知母 白术 神曲 葛根 乌药 丁香 草豆蔻 缩砂 防风 石膏
手少阳三焦经: 川芎 柴胡 青皮 白术 熟地黄 黄芪 地骨皮 石膏 细辛 附子
足少阳胆经: 半夏 龙胆草 柴胡
手厥阴心包经: 沙参 白术 柴胡 熟地黄 牡丹皮 败酱
足厥阴肝经: 青皮 羌活 吴茱萸 白术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当归 甘草 龙胆草 蔓荆子 阿胶 瞿麦 桃仁
手太阳小肠经: 白术 生地黄 赤茯苓 羌活 赤石脂 缩砂(赤石脂为使)
足太阳膀胱经: 泽泻 桂枝 黄柏 羌活 麻黄 蔓荆子 滑石 茵陈 白茯苓 猪苓
手少阴心经: 麻黄 桂心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代赭石 紫石英 栀子 独活 赤茯苓
足少阴肾经: 知母 黄柏 地骨皮 阿胶 猪肤 牡丹皮 玄参 败酱 牡蛎 乌药 山茱萸 天门冬 猪苓 泽泻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茱萸 益智 丁香 独活(或用桂) 桔梗(或用硝) 豉 缩砂(黄药 藁本为使) 附子 沉香 黄芪
2.奇经八脉用药
督脉用药: 附子 苍耳子 细辛 羊脊骨 鹿角霜 鹿角胶 藁本 杞子 肉桂 鹿衔草 黄芪
任脉,冲脉用药: 龟板 王不留行 巴戟天 香附 川芎 鳖甲 木香 当归 白术 槟榔 苍术 吴茱萸 杞子 丹参 甘草 鹿衔草
带脉用药: 当归 白芍 川断 龙骨 艾 升麻 五味
阴阳跷脉用药: 肉桂 防己 穿山甲 虎骨
阳维用药: 桂枝 白芍 黄芪
阴维用药: 当归 川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女人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生殖系统冷 老茶馆 中药歌诀--药性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