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文化、哲学还是技术?

2010-04-06 11:50 楼主
田建华


这样的问题猛一听似乎有些可笑。犹如问人到底是生物、动物,还是活着的物质一样,带有一定初级性。但是,偏偏就是这样的问题,不仅部分学历很高的这个士,那个士不知道,就连相当部分我们中医自己及其热爱者也没搞清楚。这就难怪那些执意反对中医的人不服气甚至嗤之以鼻。现不揣浅陋,试述如下:

1、中医的文化属性及其特征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后指教育并逐渐广泛引申。在中国,文化的含义虽然最初与其有一定的区别,但随着类似的引申和泛化,同样成为了相似的指向。例如:“文”和“化”在中国首先各有含义。 “文”的意思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而“化”的含义则主要是指“教化”、“教行”,也就是培养、教育和宣传等。合而用之,也就是以礼乐制度、法律典章等教化百姓之意。及至今日,早已被用作概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即:人类一切行为、习俗、思想、习惯的总集成。

因此,即便对于吃饭、拉屎进行总结也可纳入文化的范畴,而以中医文献之洋洋大观、汗牛充栋,当然也是文化或文化的一个部分。现代科技或医学也不能外,所不同者,地域和族群的差异罢了。犹如定性人属于生物一样,只是事物最基本的分类标签。因此,仅仅强调中医的文化属性或特质,未免会挂一漏万、局限其意义。一些反对中医的人也正是基于此,才建议其放在博物馆,从而降低其品级、抹杀其作用,否定其价值。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要解读或真正了解中医,仍然需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及其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现代科学或科技,需要首先学习其基础知识一样,必须首先弄清其文字或语言所表达的域或背景。否则,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或者交流、对话等就不在同一个平台。但是,这和中医的文化属性并不一回事。因为前者解决的是表达和理解问题,而后者却是一种评价。而作为一种评价,文化往往只是基本属性,甚至和其所表达含义的优劣长短等根本没有关系。

因此,中医的文化性是在其产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的特征和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属性其才能得以发展和传承。但是,其并非中医之专利,而是所有得到了总结、记录与传承事物之共同特征。所以,尽管今天看来中医文献因较完整的记载或记录了中国当时不同于现代对于自然的大部分认识和总结,并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习惯或方式,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其本身仍然只是医学探讨、记录与传承。当然,就一种方法和技术而言,由于时代的限制必然具有局限性。但远非那些反对中医的人所诬陷的那样是一种臆想或迷信。。

原因主要出在基本的理解和语境方面。换句话说,更多的时候,我们关于中医的讨论,由于理解不同而不在同一个意境平台,因此也就出现了各说各话和一些割裂历史的所谓批判。甚至,有些人还以现代科技的研究方法要求几千年或远在现代科技产生之前就已出现的人类对于科学的探索。例如:有位叫罗琴隐士的生物学家不仅讥讽“伏羲氏仍在指导中医治病”,更以李时珍记录鹿胎疗效为例喊出“这种中医是中国的耻辱”这样的口号,并指责其“是中医的残忍还是人的残忍”,进而提出“国家应该全面清理在用的中成药”等。而另一位自称生物学硕士毕业的Herokingene先生,更是以“中医忽悠多少年”首先否定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这一“方寸要害”,继而在“中医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作用”中再否定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和中医的存在有关。而其依据竟然是“否则,历史上没有发展出中医的国家或者民族应该是灭绝才对”等。当然,这样的说法是要挨骂的,但同样有人支持。因为你没有说服他,反而使他产生了坚持“真理”的豪情、快感和成就感。甚至在逆向言论怪圈的诱惑下,他们反倒希望让“砖头”来得更猛烈些!因为他们更崇拜因反对中医成名,满口现代科技名词、言必称欧美,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俨然一派学者,凡有学术争论必被请为反方的方舟子等。

记得文革后刚恢复英语课的时候,刚从大学毕业的漂亮女老师(先是工农兵学员,后又考取了研究生,所以也是校长让我们学习的榜样)指着自己的嘴巴示范发音,结果引来的不是跟读而是笑声一片。原来,嘴巴的英语发音“茅事”,在北方很多地区的方言中是专门用来称呼古之所谓出恭,今之雅曰厕所或卫生间的专用词。因此,也就和以上辩论一样,发音似乎接近甚至相同,但只是一种各说各话,各会各意的情景剧。虽然热闹,但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近来也就不再参与这样的辩论了。不过,当年我们却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不仅全班罚站一节课,课后又被工宣队叫去集体训斥了近半个时辰。原因是那位英语老师得知了大家发笑的原因,双手掩面冲出教室,在我们等还没回过神来之际,校长和工宣队长已严肃的站到了讲台上。还好,那时每家的孩子都多,学校也没有如现在动不动就叫家长的习惯(没有电话、通知不到。或就是知道了,抓革命促生产也挺紧张的,也不会有几个人胆敢不革命而去办私事)。否则,以当时的普遍处置方式而言,虽然和是否还能继续上学无关,但记忆在一定的时期内肯定要深刻得多,而且一部分同学尽管会咬紧牙关的满不在乎,但还是会被人一眼就看穿他的家教有多严。所幸,多数同学回去都撒了谎,否则第二天有“表现”的肯定不在少数(女同学除外)。只是,我们工宣队长后来的一句话,让我记住的这个故事。因为我们有同学无意间听到他问别的老师“外国人为什么要把嘴叫(说成)茅事(厕所)呢?”。原来如此。消息传开,大家的罪恶感顿失。有的甚至还主动向家长交代。当然,没有再听说谁因此而受到“家法”处置。

这个故事是不是和那些并不真正了解中医,但偏要进行评论的人相似,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和注意,那就是文化只是中医及其文献最为基本的属性,尽管其中的一些思想、表达等在其它一些领域也可以称得上是成就或标志,但其内容则是医学。

2、中医的哲学本质及其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比类取向的研究与论述方式,是中医理论非常重要的思维特征和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工作模式。同时也是传统中华文明及其智慧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认识论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应用。由于其工作过程始终关注人体各种功能及其相关因素在临床症候、体征等相对宏观方面上的反映,表述上常常以阴阳、虚实等同时代表不同物质关系与变化状态的名词命名人体的生理或病理,从而既与更加注重微观机制及其表达的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同时因其理论处于思辨状态之中而被部分学者称之为哲学。与此同时,由于其相对缺乏更为精细的物质分类,不能如现代医学那样由微观而宏观的阐述人体内在物质与其外在表达的关系,干预疾病的方法或工具如药物等粗糙而有相对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被部分学者质疑,甚至有人诬其为玄学。从而既欲排挤其出于科技之门,同时又欲将其唯心、妖魔、迷信和巫蛊化。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多的人并不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分辨其表象所潜在的实质,甚至搞不清其到底是哲学还是技术?而部分中医的热爱者,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专家,却幻想其能回缩到其原始的环境与生存状态,甚至在科学技术已经有了更多发展的情况下,仍然指望其能够独立应对所有疾病,或能够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从而,既为其正常的应用、发展、管理,以及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带来了困难和困惑。同时也使得中医的方法长期被局限、封闭或隔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甚至在部分领域被排挤出其应有发展平台。在造成自身生存的困难的同时,形成了更多的曲解、误会、嘲笑和尴尬。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哲学的层面进行分析与澄清。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学者借用中国古代汉语译作“哲学”,后由黄遵宪、康有为等将其介绍到中国而后逐渐通行。对于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虽然至今仍然流派众多和广有争议,但最为根本的还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认识和总结。也即:对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所存在着的最为普通和本源的规律等,所做出的理论和系统性概括、总结与表述。然而,虽然哲学被称作科学的科学或科学之母,但其仍然具有局限性。其中最为主要的有:第一,不能脱离具体实践而独立存在,并必须接受不断出现实证的考验与修正;第二,由于受制于规律的展现、表达及其认识工具的发展和局限,不同时期或研究方法等所形成的结论,即:对于当时视界或视域的总结必然存在不同。因此,即便被认识的客体或对象是同一种事物、现象、存在或规律,但由于条件、研究方法或研究者所关注内容的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形成了表象或表达不同的理论、方法、实践和评价体系。然而,由于客观存在或其规律往往具有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的表达又有一定的稳定性或相关因素对应结果的必然性。所以,尽管其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不同的方法而表现为结论的不同,但其最终会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或一致而逐渐趋同,并进而影响原先人们大多数不一样的思维、工作、方法和习惯,从而为其更高层次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提供新的素材、依据、实证和动力。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正是这种情况在现有历史阶段的反映与写照。

例如:虽然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被认识或研究的客体或对象却是有着同样内在规律的同一种生命。而且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都是经由了从认识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实证与改进。因此既在形式上符合现代科技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或程序,同时由于其实证的依据均是源于同样的客观存在,从而使其具备了相同价值观和同样的哲学实质。所不同者,只是药物、研究方法等工具,思维模式、习惯等文化不同所导致的视域、视界或关注点的不同或始点的差别。例如:解剖学等研究方法是现代医学的基本视域,显微镜、生物化学等工具会导致其研究视界等不同。因此,形式上现代医学更注重细胞、分子、基因等相对更微观,更原始和本源的物质基础及其相关因素的寻找与控制,而中医则更关注外界的宏观因素,如:阴阳、五行等属性的物质表达,及其对于人体类似属性物质的外在表现所形成的影响、相互关系、反应条件及其干预效果的研究等。从而既形成了其各自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评价、表述和标准系统,同时也形成了其各自不同的工具和疾病干预手段等方法学体系。

当然,这是一种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与此同时,世界其他民族或地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研究和探索。但是,由于中医萌芽与发展所本源的中华文明与智慧,在较早的时期即发明和应用了,今天看来虽然原始和朴素,但在当时却较为先进的阴阳、五行等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并且帮助其顺利发现和发展了直至20世纪初叶仍然具有总体或方面优势,今天则具有不同方法学优点的针灸、中药等临床技术手段,从而使其显著超越或较其它民族或地域医学更为丰富和完备。更为重要的是,其是一种以从宏观入手,即:视域完全不同于现代科技的方法。因此,尽管这种方法由于历史的局限或研究手段的发展限制,而使其实证的手段相对粗糙。例如:被中医用做诊断或人体内在规律表达判断的症候群即证的表述,显著不如现代医学依据人体内在物质基础所做出的诊断更加明确或更接近于规律发生的本源。同时,中医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或治病工具,如:中药等本身也有较多的质量干扰或影响因素等,从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区间或不确定性。但由于其经历的时间非常长,且评价的方法及其标准完全来自于自然和客观存在。因此,虽然其表述未必完全正确或不能如现代医学那样由微观而宏观的建立方法论,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或反映了客观的规律、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宏观的认识、相对粗糙但包容性更大的物质归类和思辨的研究方法,无疑涵盖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视域或人体规律的表达,且由于其工作的模式或干预规律的方法更关注人体功能各种关系及其互动,恰恰是追求微观依据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时期或视界工具局限的条件下几乎无法避免的认识盲区或暂时无法关注和证实的死角。

例如:依照现代科技微观物质对应表达关系的研究方法,中药所存在的多物质复合作用至今仍然不可能被发现。然而其在中国却被发现并应用了数千年。因此,虽然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属于同一时代和技术发展层级的研究方法,且由于工具的原因而对于客观规律更本源的认识缺乏相对更准确的表述和技术应用的稳定性。甚至,由于文化背景或理论体系的原始命名,从而造成其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存在障碍。然而,由于其同是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认识,且实证的基本程序及其评价标准同样本源于客观。因此,仍然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视域反映了人体的规律,并且所应用的方法或技术仍然有效。

所以,尽管中医临床技术手段所具有的价值或在医学临床活动中所具有的权重,较之过去一直在下降,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不可替代。其中,尤其是其对于医学的宏观研究方法及其论述,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先进性。这样的实证既可以从目前现代医学基本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其临床循证医学的发展等管窥一斑,同时也是其新一轮医学方法及其指导思想的发展方向及其评价体系的基础。当然,由于工具等视界手段的发展,新的评价体系在内涵方面早已不是目前的中医等现有医学方法能够同日而语,但其基本的模式和研究方法当具有基本的相似性。

3、中医的技术性及其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评价中医是不是技术,首先要看其能不能够解决问题,或使用其方法是不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或取得疗效。而大量的记载和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其不仅具有独立的工具系统,且应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检验、总结、提高及不断的去伪存真和规模性发展。所以,尽管其并没有如现代医学那样,由微观入手进行研究和阐述,且其药物、针砭等工具的使用,因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的会有粗糙和能力方面的局限,但仍然是一套理论和实践均比较完备的医学方法或系统化的医学技术。因此,尽管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民族也曾有过类似的医疗实践或历史记载,但由于中医理论及其方法学体系相对完整和规模宏大得多。所以,不仅远远超越了零散医疗实践的不系统和初级性,而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非常先进,即便是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规模与水平,其独特的方法和临床路径仍然具有一定实用性,并且由于在局部或一些方面仍然疗效显著而不可替代。

因此,中医理论及其方法不仅是一类解决医学问题的专门技术,唯其理论及其工具等实践体系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才更具有价值和继续发展的必要。

这里并不是说中医技术已经非常完备,或在现代医学及其科技已经发展今天的条件下,其仍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或包打天下。而是当一种方法能够通过在完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应用其独立的工具及其途径解决、阐述、评价或涵盖另一种方法所解决的同一个问题时,其不仅具有相互阐发、弥补和减少视界缺陷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不同理论相交所产生的效应将远远大于其各自独立方法相加所具有的能力与效益前景。因为,一种方法、理论或者工具无论如何先进,均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均无法摆脱其时代、视角、所使用工具本身的局限性等,而在发展及其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完善等各个方面力不能及。因此,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拒绝多技术结合,或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技术或者方法的相互借鉴,并且由于每一种方法或技术均不可能避免存在不足或能力局限,因而常常需要多种技术结合或联合使用才能较好的解决问题或较全面与客观的进行评价。所以,不同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同时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更可以在多个方面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及其规律,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科学。

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均讲究孤证不立,或在寻求方法学的发展时,不同的视角及其研究方法常常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例如:我们之所以常常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或评价一种技术或者方法要还原于其实际运行的环境或者状态,内在的原因固然其方法更接近于自然或客观,但更为重要的是客观的环境中往往存在采用一种方法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或大量的未知因素往往使我们的方法并不科学,或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过程检验才能正确评价。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却能缩短这一过程,或由于视界或视角的不同而更全面反映或客观的评价问题!

因此,尽管中医理论及其方法由于缺乏微观阐述或确切内在因素的定位等而相对粗糙,但由于其外在或宏观的研究模式同样有其内在的物质基础,或其方法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弥补或修正,由微观对应宏观的现代研究模式由于进程和工具发展的原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视界缺失或暂时的局限。所以,不仅在现代医学远没有解决所有医学问题的时代,中医传统的方法或者技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即便在其已经发展到能够阐述并解决所有问题的水平,由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一定的条件及其路径,中医现有的方法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或其本身就是一种优化的方法而有继续发展的必要。所不同者,只是我们明白了其之所以有效的原因而能够方法学方面更加优化。

因此,中西医不过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出发地、研究方法或学术的起始点不同的医学。而其之所以目前不同,乃是由于各自的发展仍然没有达到接轨或可以相互阐释的阶段或水平罢了!但由于它们所研究的乃是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而这些规律的表述或表达尽管由于工具或着眼点的关系而有所差异,但却不会缺乏共同之处或沟通、交流的途径及其平台。所以,尽管其并不是完全的等同或只要通过简单对比就能相互翻译,但仍然具有相互借鉴价值与契机。例如:经过现代医学方法治疗的患者,中医作为诊断依据的证候或症状、体征等综合外在表现群可以发生改变。而中医根据症候所进行的治疗,完全可以采用或借鉴现代医学的各种诊断评价方法及其工具等,从而在相互对比和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其结合点及其发现新的规律,进而衍生出丰富和更为有效的现代医学临床方法及其内容。

因此,不仅中西医药物等临床技术方法的结合具有基础,其理论的沟通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与阐发等也有可循的路径与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在其各自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两种方法的简单混用。否则,不仅毫无益处,甚至可能有害或将中西医结合引向歧途。例如:现代医学的扩血管、溶栓、抗凝等临床治疗方法与中医理论的活血化瘀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同或类似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其完全可以相互替代,或在另一种方法应用时作为必要的参考或参照。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或在没有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前就联合使用,不仅由于任何药物联用都会存在问题,同时由于无论中西药都会存在毒副作用而给患者造成危害或不应有的损失。

因此,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是大量通晓中西医两种理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推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健康发展。否则,中医技术不仅会因其单独使用会有缺陷而被隔离,同时由于只具备中医知识及其能力,不可避免会在与现代医学或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出现障碍,甚至由于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基本的医疗质量及其安全管理,而失去其生存的基本空间和与发展平台。事实上,中医目前之所以在现代综合医院遭遇危机而在中医院的发展也较为缓慢,原因就在于此。同时,由于目前国家政策尚不允许已经获得中医资质的人员继续通过学习考取现代医学资质,从而使其能力没有获得认证或认可的渠道,也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中医发展的困难。

因此,在目前已不可能回缩到只有中医的年代,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发展的局限,使得中医技术既具有一定实用性,又需要现代科技帮助其解决微观研究与阐述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中西医技术的管理应该尽快实行其行为或处置权限的资质化,而不是目前仅仅简单的将医院或医疗岗位分为中西医,但行为或实际的处置权限却可以超越资质的做法。因为,虽然中西医理论及方法各异,但其所针对的疾病及其病种,其中尤其是内科系统方面,二者几乎没有区别。因此,仅仅对于岗位进行资质管理不仅会导致大量非资质医疗行为,同时也在将中西医置于对立或竞争的位置。而无论我们目前怎么强调中西医并重,但实际上中医的设置及其规模往往很难与其现代医学兄弟一样或匹敌。因此,尽管在其标定的岗位上中西医均可以使用其对方的方法或者技术,但由于竞争力的差异而往往处于劣势、边缘化,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因此,目前我国中医技术及其执业人员的生态,在相当程度上乃是由于目前的医疗行政管理方法所导致的结果。同时,其执业或技术人员的现代医学知识缺乏和训练不足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甚至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同时由于中医方法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能力局限,而使得其执业者不得不常常使用现代医学方法,但却很难规范。不仅如此,这样的现象在现代医学的执业人群中同样非常普遍。它不仅同样侵害着患者的利益,同时也使中医的执业环境更加恶劣。

因此,实际上无论医生的身份或标签如何,其职责和首要的任务都是组合或应用已知有着各种优缺点的不同技术,在满足患者治疗或需要的同时,减少或控制其缺陷与毒副作用等至最低的水平。这里没有中西医的区别,只有医学资讯的多少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同时,这也是患者的期望,我们研究、开发、发展各种技术的初衷,并且其能力和质量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培训、认证等方法与途径等而获得、管理与控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06 12:25 2楼
中医首先是文化,来源于哲学,包括具体技术。
2010-04-10 22:04 3楼
中医是文化,它也参与形成文化。
中医受哲学指导,它自身也内涵哲学思想。
中医之所以能存在久远,最重要是因为它是一门有用的技术。
⬅ 蜂房底部的颗粒有药用价值吗 老茶馆 青海省拟选4家医院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