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耳痛验案二则

2010-04-13 05:46 楼主
耳痛本属耳鼻喉科疾患范畴,但中医认为,四肢九窍,外通经络,内贯脏腑。生理上,脏腑凋和,则经络畅通,四肢如意,九窍通利;病理上,脏腑失和,则经络痹阻,四肢萎顿,九窍闭塞。故见四肢九窍之病,可知经络脏腑之变,此所谓知常达变,察外知内也。反之,通过调和脏腑经络功能,使四肢随意,九窍通畅,此所谓中医治病之整体观。湖北中医学院田玉美教授正是基于上述理论,通过调理脏腑而疗耳痛,每有奇效。

病案一

1.患者李某某,男,40岁,湖北省神龙架人。

2002年7月8日初诊。患者诉一周前因饮酒后突然左耳内疼痛不适,略有耳鸣,后症状逐渐加重,第三天耳痛剧烈,耳内流脓,色黄,量多,左耳廓充血色红,耳前面颊红肿热痛,口苦,发热,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辨为脓耳证。病机为肝胆湿热、邪毒壅盛。治疗原则:清泻肝胆湿热,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5g,炒栀子10g,车前仁20g,苡米20g,生甘草6g,白药30g,柴胡10g,金银花20g,连翘20g,当归15g,皂角刺15g,天花粉15g,蒲公英30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穿山甲10g(另包),夏枯草30g。

7剂水煎服,煎药前用冷水浸泡药物半小时后,先煎穿山甲半小时,后纳余药,将所有药物大火煎开,小火再煎半小时,取汁150ml,共煎煮三次,分三次温服。嘱服药期间禁辛辣及厚味饮食、酒类。

二诊:7月15日 诉服药三剂后耳内流脓及发热消失,耳红、耳痛及面颊红肿痛明显减轻,口苦缓解,小便略黄,大便尚可,舌红苔略黄,脉弦数。处方:守上方去龙胆草、苡米,加生地15g,7剂水煎服,煎法同上。

三诊:7月22日 耳痛亦消失,仅耳及面颊略红肿,舌淡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野菊花50g,金银花30g,黄芩20 g一剂各分包,泡茶用,7天量。

按 患者体胖,平素喜饮酒,酒乃湿热之品,体内湿热较盛,内寄脾胃,土侮肝木,下移于肝胆,肝胆湿热壅盛,循经上蒸,而出现耳痛、耳内流脓等症。病内在肝胆,却外象于耳,何也?因为耳乃足少阳胆循经之处。患者耳内流黄色脓液,耳红、耳痛、面颊红肿,自是肝胆湿热之象;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乃湿热之舌脉证。治疗原则是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方药以龙胆泻肝汤、仙方活命饮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其中龙胆草大苦大寒,重用为君药,上泻肝胆实火,下泻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黄芩、栀子助龙胆草泻火除湿,车前仁、苡米协龙胆草利湿排脓;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夏枯草、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软坚散结排脓;当归、生地、制乳香、制没药养阴活血,使邪祛而不伤正;湿热邪毒壅盛,则肝气不舒,且方用苦寒渗利,也能抑其条达,故用柴胡一味,一则疏畅肝胆气机以顾肝用,二则引诸药于肝胆:白芍配甘草乃芍药甘草汤之义,一则缓急止痛,二则柔肝体实肝用。综观上方,杂而不乱,用之临床,药到病除。

病案二

王某某,男,45岁,湖北省宜昌市人。

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诉三年来耳内隐痛时作时止,近一月来耳痛加重,外耳道无流脓现象,伴耳鸣、听力下降。曾求治于当地一医,给予青霉素等治疗无效,后经人介绍前来就诊。患者现两侧耳痛、耳鸣伴听力下降,头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舌淡苔少,脉细弱。辨证为耳鸣证,病机为肝肾亏损,耳窍失养。治疗原则:培补肝肾,通利耳窍。

方药:生地15g,山药15g,枣皮10g,泽泻10g,丹皮10g,茯苓10g,阿胶15g(另包烊化),白芍20g,炙甘草6g,炒杜仲15g,补骨脂20g,蝉衣3g,当归15g,石菖蒲6g,14剂,水煎服。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药物半小时,大火煎开,小火再煎半小时,取汁150ml,共煎煮三次,分三次温服。阿胶不煎,烊化用药汁冲服。

二诊:12月19日 药后耳痛明显减轻,耳鸣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头昏、腰酸软好转,舌淡苔少,脉细。处方:续守上方14剂,煎法同上。

三诊:2007年1月2日 药后耳痛消失,耳鸣不明显,仅头微昏,腰微酸,舌淡苔少,脉细。

处方:生地200g,山药150g,枣皮100g,泽泻100g,丹皮100g,茯苓100g, 阿胶150g,白芍200g,炒杜仲150g,补骨脂150g,当归150g,砂仁60g,炒白术150g。一剂,用蜜熬膏,日服三次,每次一勺,温水冲服。

按 耳为肾之上窍,肾元充实则耳窍聪,反之肾元虚损则耳窍闭,可表现为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乙癸同源,肝肾同属下焦,肾元亏虚则水不涵木,母病及子,导致肝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筋经脉、目窍,而见腰膝酸软、视物昏花。本案例见耳痛、耳鸣伴见头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是肝肾亏虚之证候,舌淡苔少,脉细弱乃肾亏之舌脉证。方药以六味地黄丸、芍药甘草汤合青娥丸加减。其中六味地黄丸补肝肾充耳窍;阿胶滋阴补血,养肝充肾;芍药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之义,一则缓急止痛,二则养肝补肾;杜仲、补骨脂合用,即青娥丸,补肝肾、强筋骨;蝉衣性轻清,一引药上行,二祛风疗耳鸣;石菖蒲化痰利窍;当归乃活血补血,正如《普济方》中说:“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小愈,须为之调血。”另外在丸药方中加砂仁、白术健脾行气之品,一则因为所用之药(六味、芍药甘草汤)多为滋腻之品,用上药则使补中有行,而无补而滋腻太过;二即通过健脾益气,使后天充养,以养先天,补肾元。全方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于是可收药到病除之功。 D2(王 刚 湖北中医学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行间穴的临床应用 老茶馆 从痰论治卡他性中耳炎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