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不执方说》

2012-07-05 08:57 楼主
孙文垣,自从学医开始,主要是研读《素》、《难》、《病源》、《病机》、《甲乙》等理论性书籍,希望融会贯通,继承前贤秘旨,只是自认还不能达到如此境地。至于《局方》《袖珍》《惠济》这些方书,有时也学习参考,但并不拘泥其中的成方。临证诊治主要依靠慎密的把握了疾病的根本,对应病本用药,而处方并不固守成方。



有人问:方书流传是学医的一种捷径,持成方对应病症用药,容易入门,而理论性的书籍,虽然理论精妙,但很难把握,学医的人为何有简单的不学而要学难的呢?还有就是看孙先生用药,与方书有很大区别,有的同一种病用的是不同的方,有的一个病始终用一方不变,有的一个病却三番五次的变动用方,但疗效都很好,这是为啥呢?是常见的方书没用,先生另有秘传?



孙一奎一笑说:学医哪有容易的事儿?医生关系者人的生死,怎敢自以为是,冒险胡来?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军队能做到步调一致,行伍整齐,进退有序,攻防有力,用兵之法能缺少吗?进而知己知彼,摄伏用某,从容应变这些用兵奥妙也依靠心中之法。医药上,方分君臣佐使,药分味的甘苦、性的寒凉,丸散膏丹各类剂型,这些记载在医书中的成方,都是示人以法。

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分辨病位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的不同,之后对应病情,按君臣佐使分配主次,甘热寒凉的不同性味,补泻的不同治疗目的,运用丸散膏丹的适合剂型,而成药组。这就是不舍弃方,却不固执于方。

所以说,守兵法而不知变通的军队,就不能随时出征战胜敌人;泥于方而不诊清病本的医生,就不能救治好患者。

虽然,不固执成方而用药又合于法度的理想境地也很难至善至美,但不是一直钻研《素》、《难》、《本草》,仲景、洁古、守真、东垣、丹溪诸家学说的人,也是没办法更他们说清这些学医妙旨的。学医真的不容易!



那些以为执方对病是捷径的人,是没有考虑到上古时期的情况。上古时哪有成方?《扁鹊转》中记载长桑君给了扁鹊一部方书,而方书内容却没说明,春秋时的秦缓、医和,汉朝的淳于意等,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医,也没流传下来什么成方,直到张仲景《伤寒论》才有记述,通过这些可以知道,东汉以前医者都是从精研医理,根据病情来用药的,并没有固守成方。这难道是他们因私心不愿意传授给别人吗?实在是怕后人胶执成方不知变通而害人呀!



根据理法组方用药,不过是斟酌详尽的病机,审视经络的虚实,体察药性切合其病,明了药之气味的走守特性,参合四诊,考究四时气运,明确阴阳的盛衰,人身生长规律,按照医理贯彻始终而已。医理融汇贯通认证就清晰,认证清晰病机就明确,自然治病就能随机应变而不胶执。这样确定的药组就能处处切合病情,使疾病得愈,治愈疾病的药组,成其为方,有谁说不可以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05 09:02 2楼
《汉书·艺文志》,有医经派、经方派之分。

学医当从理论入手,还是从方药入手,千百年里众说纷纭.

谁是谁非,敬候高见
2012-07-05 09:18 3楼
谁是谁非不敢忘议。各有千秋吧。

若从经典入手,困难多多,最后还得学方药。

若从方药入手,简单易学,最终还得学经典。
2012-07-05 11:22 4楼
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

一支主修外功的剑宗,一支主修内功的气宗

曾一度争论不休

之后,气宗的岳不群承其门派,,,而剑宗高手风清扬却只能隐居山林了


中医很类似
2012-07-05 11:38 5楼
孙洪彪; 说: 孙洪彪 发表于 2012-7-5 11:22
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

一支主修外功的剑宗,一支主修内功的气宗

好比如今学院派与民间派!
殊途同归!
谁都希望能有令狐冲、杨过一般的际遇,能得到两派的真传、聆听高手的亲自教诲!
万事皆求一个机遇;加上自己的悟性!
2012-07-05 12:43 6楼
的确,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有偏从方书入的(如近现代一些经方家其实就是走日本经方派的路子,以方药对证)这些就比较偏重方药的具体救治范围。有偏从内难这些最传统的经典入的,出的名医更多!
2012-07-05 12:46 7楼
这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方药派如果深研医理应该更效果好,理论派多涉及具体药则手段更厉害。孙一奎是温补派,后来的高鼓峰等人也是,虽然理论固定但并不是没有权变的能力,治什么病用什么药……
2012-07-05 12:48 8楼
很明确的一点,我们现在的功力可能达不到这些人,虽然时代这么发展了……
2012-07-05 17:53 9楼
孙文垣是朱丹溪的再传门人。
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医案相当不错的。
2012-07-05 18:09 10楼
俗谚有云:过哪里的河脱哪里的脚。

若急求实战,从方书入手为好,能几招制敌也为上乘功夫。

欲探求根本,从理论推求为善,能由博返约即是高深境界。


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也;理论之祖,《内》、《难》也。
2012-07-05 22:16 11楼
学医确需天时人和入门,加地利以提高。机遇与正确的选择同时并存遇良师指点才能找到中医正确的大门,良师的点拨和个人的悟性登入中医的阶梯,加上药理医理的整合,结合五脏相生相克气血,思虑周全,不至于有较大偏颇。
⬅ 四惟斋医学随笔:三、虚寒证中西药束手,隔姜灸常法奏佳效 老茶馆 冷敷右胁治疲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