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绍昆:《流浪他乡品甲乙》四

2012-07-07 05:52 楼主
有一天,我们一起回忆起水心小学的老师,说着说着说到了王冠千先生。王冠千先生魁梧高大,狮子鼻,教我们音乐。天性耿直,口无遮拦,加之颇为自傲,咄咄逼人,不像一般老师那样温顺文雅。
“记得,他上课时给我们大讲特讲《聊斋》里的鬼故事。”我说:“鬼故事中‘就看到一个个小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气氛十分古怪’之类的描述至今历历在目,一想起就让人毛骨悚然。下课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他在办公室里给病人针灸。他用一个小红枣大小的艾柱,隔着薄薄的生姜片放在病人的皮肉上面点火熏灸,病人被灸得满头大汗。艾柱点燃后所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药味,弥漫着整个校园。这就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灸法的临床现场,也是我第一次闻到艾叶燃烧时候的芳香。”
“王冠千先生的一些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海平接过我的话说,“他是永嘉场的名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他与王昂千、王仰千齐名,被教育界誉称为‘三千先生’。他们在民国时期都积极推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陈鹤琴的‘活教育’,并身体力行作出成绩的人。他后来弃教从医,我也到过他家,曾经一度想拜他为师学习针灸。”
真想不到海平也有学习针灸的动念,我感到我们的心靠得更近。
“我也到过王冠千先生家里求教,”我说:“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一说起中医与针灸他就眉飞色舞。他说自己建国初期曾经到杭州跟随黄学龙先生学习过针灸学。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黄学龙先生的经历。”
黄学龙先生是位清末庠生,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博物科。当过国民革命军上尉军医。为人敦厚,见多识广,刚正不阿。五十岁开始专攻针灸学,首创将药物注射入穴位的方法及医理。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后任副社长。一九五零年回家自设诊所。一九五四年被聘为浙江省中医院特约医师,两年后入省中医研究所。晚年在浙江中医学院教授针灸学,在医界声誉卓著。一九五八年,因不满整风反右的过激行动,毅然退职回到故乡——东阳县湖溪镇黄大户村,开业行医。黄学龙先生特别推崇日本针灸家代田文志。他自己也着有《屠龙之术》、《十四经络疏解》等医学著作。
“你寻找王冠千先生的时候,他家住在哪里?”海平问。
“他住在永昌堡,与王昂千的故居同在一个大花园里。”我说:“他的家在花园底北侧,住房的面积不大,但是整理得整整有条,有许多针灸方面的书籍。”
“王冠千先生对你的态度如何?叫你读什么书?”海平问。
“他也像何黄淼老师这样热情,都能有问必答,”我说:“回答的问题也都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他推荐给我二本书,一本是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另一本是代田文志的《针灸临床治疗学》。”
“你从王冠千先生那里有没有学到什么绝招?”海平问。
我笑了笑说:“绝招谈不上,我想应该是王冠千先生一种有效的经验吧。就是治疗面部与肩部的疾病,要在背部寻找异常的反应点。可以是压痛点、索状物、变色斑等,寻找不到,可以用酒精棉球在背部抹擦,一直到出现红斑点。然后用三棱针把它们点刺出血,再加以拔罐。”
“你用过了吗?效果如何?”海平问。
“我与父亲都反复用过,一般都有效。”我说:“个别的病人,疗效特别好,好得使你吃惊。”
“说来听听,”海平说。
“有一位大队干部,三十来岁。”我说:“平时体力劳动不多,在盛夏的双抢劳动中肩背部生了一个热疽而日夜不安,求诊于我父亲,父亲就用王冠千先生的经验,在患者背部十几个发红的斑点区刺血后拔罐,拔出大量暗黑色的淤血。过了一夜这个大队干部肩背部的热疽骤然消褪,令人惊讶不已。”
就这样,在日日夜夜的交谈中,我与海平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在情感上也渐渐地由年少时同窗之间的友谊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07 23:17 2楼
szrank 说:
他与王昂千、王仰千齐名,被教育界誉称为‘三千先生’
好象在哪里见到过楼主的这篇帖子,郁闷ing 。

呵呵,楼主的帖子已经注明了是原创非首发的,可能是以前有发表过,所以自然可以有可能看到过。
⬅ 针灸 老茶馆 宽肠顺气汤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