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辨证

2012-07-11 16:00 楼主
气,既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又是构成人体生命力的一种精微物质,它在人体内是无处不有,而且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气的盛衰、气的运行是否正常,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气的病证,一般可以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和气逆四种。
气虚证
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常见于某些慢性病人、年老体弱和急性病的恢复期。
常见原因:
①劳伤过度,包括脑力和体力过度持久的耗伤,所谓“劳则气耗”。
②久病耗损或病后失于调养。
③失血、大汗、大吐泻,伤津耗血,津、血耗伤影响及气。
④营养不良或脾胃运化不足。
⑤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于调养。
主证:头目眩晕,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倦怠自汗,舌淡少苔,脉虚无力(简单地说,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动则加重)。其他如脏腑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下陷多因肌肉舒缩异常,脾主肌肉,故曰脾气下陷),小便失禁、大便滑泄等,也常因气虚下陷所致。(气虚不固,可见汗、泪、涎、血、尿、二便等不固)
病理:气的生源虽有先后天的区别,但如先天之气不足,常可由后天之气来调补,故除肾病(病在肾之意)或有先天之气所引起的外,气虚证主要是后天之气不足所致。后天之气主要是“宗气”,所以气虚证的症状,主要也是宗气不足的反映。
宗气出于喉咙司呼吸,宗气不足,故见呼吸气弱,懒言声低;宗气贯心脉达周身,故不足则见周身倦怠无力。营气不荣于上,故见头目眩晕。卫气根源于肾,滋养于脾胃,开发于肺,同汗孔启闭而保卫于表,宗气不足,则卫气虚,卫外不固而自汗。气为血帅,气虚血行无力,故舌质淡,脉虚无力。
由于气的先天根源于肾,后天来源于脾,输送于心,宣发于肺,所以气虚证还须进一步辨别气虚在哪一脏。由于五脏的功能不同,所以五脏气虚证除见上述的气虚共有症状外,还必须结合各脏的特有症状来辨认。一般的情况是:

[td=1,4][align=RIGHT]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倦怠自汗,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即上述气虚共有症状)咳嗽无力——肺气虚
心悸、面色晄白——心气虚
食呆,腹胀便溏——脾气虚
腰酸,两足无力,或小便失禁——肾气虚或气虚喘促


五脏气虚各自的证候特点,详见后述五脏证候。
治法:以补气为主。
常用方:益气健脾,如四君子汤(参、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和胃渗湿,如参苓白术散(参、术、苓、山药、炙甘草、炒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砂仁,一方有陈皮,或加大枣)。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有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等。
从上述这些补气方剂来看,补气的关键主要在于脾胃(除肾气牵涉先天之气外),这就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滋生本源的缘故。
常用药:人参(许多名家认为古方中人参常多指党参,为历代错漏补阙中的讹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龙眼肉、炙甘草等。
至于气虚下陷的内脏下垂,小便失禁,大便滑泄,则当在益气药中,佐以升麻、柴胡、葛根等升提,或益智仁、金樱子、诃子、米壳、赤石脂等固涩药(通过补益脾肾之气来达到固涩涎唾、精、尿的不在少数)。
气陷证
气陷证,是气虚证的另一种表现,应属气虚证的范畴。故其引起气陷的原因,同于气虚证。
主证:即上述气虚证而并见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及内脏下垂等。
病理:气陷证所出现的病证,主要是脾气虚损所致。因为脾气主升,如虚而不能升,而反下陷,致使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所致。因而气陷证所出现的病证,也是属于气不固摄的表现之一。
治法:益气升提,方如补中益气汤。临床常加枳壳等。
气滞证
气滞,亦称气郁或气结,是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运行发生障碍,以致壅滞郁结的病证。
有关人体气机运行的脏腑有:肝主疏泄,为少阳生发之脏,肺主宣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所以气滞证常与肝、肺、脾、胃等功能失常有关。
原因:①精神刺激,气滞不畅,多见于肝。②饮食失调,多见于脾、胃、肠。③感受外邪,多见于肺。④用力努伤,跌仆闪挫,多见于胸、胁、腰、各个关节等局部。
主证:胀满、疼痛。
病理:气郁壅滞,结聚不行则胀满;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其为气滞,故其特点为胀重于痛;又因气滞非有形之邪,聚散无常,故其胀痛为时轻时重,时胀时消;亦有表现为痛无定处,走窜疼痛的,一般叫“肝气窜痛”。
由于气滞所在的脏腑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如肺气壅滞,可见胸满、咳嗽、喘促等症;肝气郁结,可见胁肋胀痛,或胸胁窜痛,善太息,并常随情绪变动而波动,妇女常表现为乳房作胀,月经不调等症状;气滞于胃脘,可见胃脘胀痛,嗳气频频,甚则胃气上逆而呕吐等;气滞于肠,可见腹胀、走窜疼痛、矢气则舒,便秘或里急后重等症状;气滞于关节,可见关节肿胀牵引性疼痛,动则痛甚。
治法:理气,行气。
常用方:如顺气解郁的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木香、枳壳、沉香);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逍遥散(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的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又名四七汤;行气解郁的越鞠丸(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行气疏肝,散寒止痛的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常用药:宣肺降气——麻黄、杏仁、桔梗、枳壳、旋覆花、苏子等;疏理肝气——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延胡索等;开胃行气——陈皮、木香、砂仁、蔻仁、佛手、莱菔子等;通肠行气——枳实、厚朴、木香、槟榔、沉香、大腹皮、乌药等。
气逆证
肺胃之气以下行为顺,如不下降而反上行,就会出现气逆的病证。所以,气逆证多为肺、胃之气上逆的病理现象,另一方面,气逆证也常与气滞证并见,也常常是气滞证的另一种病理表现。
原因:肺气上逆,常由外邪侵犯,或痰气互结,肺失肃降所致;胃寒停饮,或痰、食阻滞,常可导致胃气上逆。
此外,精神因素也常引起肝气疏泄失常,导致肝气上逆(这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最常见的)。即肝阳上亢,见脏腑辨证。
主证:肺气上逆,多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多吸少等症状;胃气上逆,则或见呃逆、嗳气;或见呕吐,或见反胃(饮食入胃,久而反出,又叫翻胃)。
治法:降逆下气。
例方:降气平喘的如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甘草、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镇逆止呕的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下气止呕的如丁香柿蒂竹茹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竹茹、橘红)。
常用药:降肺气——前胡、枇杷叶、马兜铃、白前、苏子、款冬花、旋覆花、葶苈子等;降胃气——丁香、沉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等。
气逆证,一般都属实证,但亦有气虚而上逆的,这是因为气虚而上浮所致。如肾不纳气的虚喘,胃气将败的虚呃等。
治法:前者宜益肾纳气;后者宜益胃镇逆,均详见后脏腑辨证。

辨证——系列帖总帖
/threads/305720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31 22:27 2楼
收藏了,慢慢学习
2012-08-02 12:39 3楼
气郁不等于气滞。混而不分其弊以久。从小学训诂而言,那是义各有别,关键是同中求异,岂不闻独处藏奸(广义的理解)?
2012-08-02 15:06 4楼
我们是新生代 说:
气郁不等于气滞。混而不分其弊以久。从小学训诂而言,那是义各有别,关键是同中求异,岂不闻独处藏奸(广义

还请您明示
⬅ 气血津液辨证总论 老茶馆 血的辨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