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神”

2012-07-23 16:19 楼主
《内经》论“神”
王昆文
《内经》关于“神”的论述较多,散见于不少篇章,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就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这段话不过50字,我把它翻译成白话就是:神啊,真是神啊!神是耳朵听不见的,它只与目和心有关。也就是说,只有心和目关注于它的时候(即所谓志先),才会在一瞬间明白、领悟,但又很难从口中表达。虽然大家都在看,但只有“目明心开而志先”的人才能单独见得到且感觉到它的光耀;有时候它就像被风吹过的云,瞬间即逝。神不是一样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不可能把它固定下来抓在手上。——这是《内经》关于“神”的最直接而又有些朦胧的解释。那么,“神”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一、 神为生之本,神即生命
人体是有形的,但生命是无形的。这个生命就是神。离开了神的生命是不存在的。《灵枢》的灵、枢二字,就是指的生命之神机。《灵枢、本神》谓“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按此说,则“两精相搏”就是生命的开始,即“神”就存在于这个“相搏”的运动状态的始终。王礼贤先生说:“神”字的义蕴在“申”,“申”乃记闪电义之“电”字的初文。大自然的奇伟、“两精相搏”之最令人惊骇者,莫过于闪电,这就是最形象、也最具原始代表意义的“神”。它最终化作了《内经》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富蕴哲理的睿识。
神无形无味,但是有一种感觉,在朦胧之中,即所谓“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八正神明论)
神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可以通过天、地、体、藏、色、音、声、窍、味、志、变动等诸方面得到反映而有所显现。《阴阳应象大论.》即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当筋不能伸,手不能握,目无光彩,青如草兹,魂不能藏,就说明神将亡失矣。
二、 神乃自生,它存在于升降出入之间
神是自然包括人的自身所产生的,非外力所造。所谓“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六节藏象论)
“生命内藏自稳、自调、自控、自生、自化、自和”的功能,即《内经》所谓“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这也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出发点。
神如果体现在人体身上,则离不开呼吸与消化的过程,因此它存在于“升降出入”之间,即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所以中医认为,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又可通过练习呼吸吐纳的气功方法以养生。
三、 心藏神,心乃神之变
心藏神是《内经》的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观点,它显然有别于西医所谓大脑主神经及思维活动的理论。因为《内经》之所谓“心”,实际上主要并不是指心脏这个解剖学上的实体,它指的应是一个范围更广的、抽象的概念,即人的所有生命活动的主宰,当然也包括思维、意识等。
《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兰秘典论),它统摄全身的生命活动。心为神之主,心与神的关系最密切。“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神首先反映在人的面部,所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六节藏象论)。所以,望诊为四诊之首。傅景华先生根据《内经》对“神”的论述,提出了“神诊”与“神治”的概念,认为望诊可通神。他还说,“温胆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等,皆为治神之方”。其实,治神即可治心。
有思则有神,神亡则思灭。《内经》所谓“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这里,它把心与神相提并论,所以当人昏迷而无所思的时候,则基本上处于一种失神或神无所归的状态。
四、 阳气是神的基础,静则神藏
《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如果阳气丧失,则神即消亡。神需以血气为基础,须谨养之。“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内经》还指出,静是神藏的基本条件,所谓“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痹论篇)静就是和,心平气和。这里的静就是平静、有序;躁就是躁动不宁,混乱无序。《内经》上有许多关于“淫气”的论述,所谓“淫气”按张志聪注云“淫气者,阴气淫佚,不静藏也”;全元起注云,其为“阴阳之乱气”。气乱则不静,所以有“淫气喘息”、“淫气忧思”、“淫气遗溺”、“淫气乏竭”、“淫气肌绝”等,皆神不安之象。故《经》云“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为肝主生发,伤肝即伤其生气,故亦伤神。
五、 调神就是从阴阳,针刺以治神为先
《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的“神”,不仅是指精神意志,它还应当是指生命活力或生机、生气。这个生气是与四时相应的,即生、长、收、藏。“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调神即是“从阴阳”。《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也就是说,针刺必须调神运气;神必须高度集中而不受外界干扰,“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孙思邈说的“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也是这个意思。
傅景华先生说:“在无我无物,清净内观的意境中,就会出现心神洞开、肾志反先的空灵、、、、
这是心领神会而出神入化的颖悟。”所谓“神治”,就是“治之极”,即治疗的最高境界。一般的医生很难达到此境。
六、 神去则病不愈
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丧失就可称之为“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篇》云:“何谓神不使?、、、、
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遗精变气论》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失神”就是生命已失去了自稳、自调、自控、自生、自化与自和的功能,生命也就结束了。
七、 所谓“玄生神”
“玄”就是“阴阳不测”的意思。《天元纪大论》云:“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即阴阳的变化是无穷无尽、千姿百态的,难以意料,有时就像划破长空的闪电雷鸣,让人惊叹它的奇异。《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就是说,自然界和宇宙是玄远幽深的,在这玄远中就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阴阳变化及其奥秘,这就是所谓“神”。因此我们不必回避中医的玄秘性,因为大千世界本来就如此。
八、 所谓“神转不回”
在《素问》中,以下一段文字凡两见(分别见于“玉机真藏论”和“玉版论”),即:“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这里的“一”,即指“神”。“道在于一,神转不回”的意思是:道就存在于“神”中。神就是自然界以不可抗拒的规律循环旋转,如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如木、火、土、金、水五气循环,不衍其序。若四时颠倒,五行倒置,则称为“回”,回则不能旋转,从而失去生机。
小结
《内经》中关于“神”的复合词有神明、神气、神藏、神机、精神、人神、鬼神等。它对于“神”的论述是全面的和深刻的,涉及中医的养生、诊断、治疗(包括针灸)等各方面。它阐明了神为生之本,养生在于守神;神与形的关系是神为本,形为末。它强调中医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顺应和按照四时阴阳的规律调神,治神,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粗守形,上守神”。高明的中医一定对“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谓“三指能回黍谷春”和“望而知之谓之神”绝非虚语,这也是一个中医人所应该追求而达到的至高境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24 09:37 2楼
神与形的关系是神为本,形为末

是否与唯物观相左?
⬅ 再谈利用发展中医黑心歛銭----当斩 老茶馆 让你眼睛立即明亮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