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中药 应用中 存在的 问题

2012-07-25 20:44 楼主
摘自《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7月上半月刊第45页

摘要:本文从人体试验、品种过滥、虚假广告、偷掺西药、静脉制剂、中药研究、中药本质七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中药的一些浅薄认识,希望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注意,进而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效果,共同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正文:进入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中医药学受到国人广泛的赞誉,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有拥护和批判之声并存,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有斗争才有进步,穷则思变嘛。但因笔者自身水平和观察角度所限,本文仅对中医药学的治疗手段和物质基础之一——中药,提出一些小小的问题,望引起大家的注意。笔者认为,中药,包括中草药及由此产生的方剂或成药,广义地讲,也包括在此物质和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保 健品之类。因为中药这个概念,外延及内涵是(可以)随历史或政策原因变化而变化的。笔者在本文中所提中药,一般指广义上的中药。
一、 关于人体试验
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开始,中药的产生、发展已有数千年。经过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中药已极大丰富。现在,如果某个中医师给病人开方下药,穷其毕生心血得出几个好的配方,我想这些配方及由此演绎出的成药应该算是来自人体试验,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师越老越吃香的直接原因,而年青中医师总给人一种办事不牢靠的感觉。笔者认为,人体试验——产生验方——产生新的中(成)药,或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明更多的新药,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尽,这种传下来的老路子,直到现在,在形式上似乎并未多大改变。只是研究机构或生产企业为报批文号而不得不回过头来做一些动物试验之类,似乎已有些本末到置、补项目应付了事的嫌疑。我们不由得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因为中医理论无害,所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人体试验也无害;或者说,是药三分毒,但在中药理论的指导下,这种人体试验的毒副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跳出来,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传统的医药学可以有悖于现代医药学伦理吗?要知道,传说中的神农可是因为慢性中毒被百草“尝”死了,他应该算是人体试验的第一个牺牲品吧。中药之精妙,不仅仅是疗效,也因为来之可贵呀!那么,一个命题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了:中药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中药新药的产生,直到今天是否还是源于人体试验?如果是,那么将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适用吗?
二、关于品种过滥
在国外(本文以美国为例),一年只报批为数不多的新药。而中国动则成百上千种,且绝大部分为仿制药和中药,如果算上中药保健品,数量就更多了。仿制药过滥,造成规格、剂型、名称等杂乱无章,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此本文不作进一步探讨;中药新药过滥,似乎更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为什么我们的新药比外国的多?有人自豪的说:那是因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药宝库。只要潜心研究,努力实践,按照新药报批手续一步步来套,就能挖掘(整理、创新)出几个新药来。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病人,不同中医名师可以开出类似的或完全不类似的组方,其数量、品种的排列组合几乎等于无穷。这样想起来,多一点新药品种也就不足为怪了。并且这也是众多医药研究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求就有供”。美国人追求高精尖,中国人追求大众化,听起来似乎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但这种遍地开花,总给人一种“过家家”的感觉。热衷于大搞或大批中药新药,笔者觉得并非好事。其实门槛高一点,品种少一点,内涵多一点,可能这样反而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保证。鱼龙混杂,泥沙肯定俱下。吃不死、医不好的来了;新瓶装旧酒的也来了。拿出一个方子,这儿抹一抹,那儿改一改,新药就诞生了。这就有可能让老百姓的钱花得不值,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显然,新特药可以比老药或普通药价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新药这么多,自身靠什么生存?老百姓又怎么来选择?医生用什么尺度来处方?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水如果太浑了,如同黄河之水(麻烦也是不少的),也不是这么好治理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出一个命题:这些年来中药新药品种真是繁花前程似锦,还是泡沫虚幻使然?昨天的品种能经得起今天的检验吗?今天的品种能经得起明天的检验吗?明天的品种能经得起将来的检验吗?将来的品种能经得起未来的检验吗?本人觉得,中药新药即使不能每一种都成为科学道路上的里程碑,但起码也应是医药史上的小小标记。如果像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上市,然后莫名其妙的消失,常常无影无踪,如同人间蒸发,就有点不太(太不)对劲了。
三、关于虚假广告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经济里,允许打广告无可厚非。但药品广告是广告系列中控制最严的一种,因为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就虚假广告而言,中药品种似乎比西药更好操作一些。有时翻开地方报纸或打开电视、收音机,就能明显感觉到上述这一点。为什么呢?药品广告明确规定应以说明书为准,但具体作起虚假违法广告来,中药的难度要小得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国人更愿意相信一些,管理部门(当然工作人员也是国人)更同情一些,明星、名人或患者更支持一些……鼓吹包治百病或包治某类疾病,而且能斩断病根,一般以中药及其保健品广告居多。这些广告如雨后春笋,春火烧不尽,野风吹又生。这里又有一个严肃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非要靠华丽的词藻来堆砌不可呢?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两声可以,但如果胡乱吆喝而且响声一片,并且居然大有人信,就值得玩味了。动则天地人和,精气神聚,一下子窜至哲学层面,比意识还意识; 或话锋直转,下跳到比现代科学更深奥的后现代科学,比物质还物质。“不懂的就是最好的,似懂非懂那就更好,懂了就浅薄了”。谎言重复一千遍就等于真理,这用于安慰剂或心理疗法还可以,但绝不适用于治病救人的药物,不管它是中药还是西药。
四、关于偷掺西药
“别看广告,看疗效!”,广告做得经典:活灵活现而且自欺欺人,还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来:医生、患者(顾客)对疗效还是很在乎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和药商也对疗效异乎关心。一个运动员,如果貌似强壮,而实际靠的是激素催壮和兴奋剂炫燃,那就是道德败坏再加利欲熏心了。药力不够,西药来凑,即偷偷地在纯中药(特别是保 健品)中掺入西药,来使之暂时达到一种特效、奇效、速效、高效等等与广告词相媲美的疗效。这种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笔者斗胆断言:从提倡中西药结合开始。昨天有,今天有(而且大有泛滥之势,也许已经成灾,谁知道呢?),明天有,将来一定也会有。“只要中药存在一天,这种在纯中药中偷偷掺入西药的现象就会存在一天”。好不容易搞出几个新品种来,又好不容易包装、广告、促销,到最后疗效就成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在掺,不掺白不掺,谁不掺谁是傻子。有的以纯中药为幌子的保 健品和化妆品,在美国(本文以美国为例)被查出了添加有违禁化学品,反馈到国内而被叫停,并大多不了了之,最多不过是花点小钱摆平了事。这种事大丢国人之脸,而国人习以为常之,并前赴后继而浑不知性质极其恶劣!中国人的命比外国人的贱吗?还是中国人更愿意欺人与自欺,骗人和被骗?是久入鲍鱼之市而不闻其臭!?人无信则不立,药无信,荒唐!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走向世界”,一句空话?不管你从理论上如何论证,情感上如何偏袒,白搭!本来中药的检验及标准就已比较不易,还添这乱子,等于自己把自己扼杀,或者说已经把自己扼杀。什么检验呀,标准呀,一但和这事掺和起来,已显得毫无意义。在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为什么不在西药里面掺中药,而要在中药里掺西药呢?大概西药已到分子——受体水平,药理、毒理也较清晰,而检测手段也较完善,往西药里掺中药等于弄巧成拙,贻笑大方。而往纯中药里掺入西药,对于不法之徒来说,简直就是弄拙成巧,广大消费者上套以后欲罢不能。这是中西医药结合带来的最大败笔,是一处致命硬伤,也是当初提倡者和现今拥护者没想到会出现的一种可悲与可笑的现象。
五、关于中药静脉制剂
中药静脉注射剂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好些年,生产也初具规模。随着中药静脉注射剂频频出现各种药害问题,并已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中药静脉注射剂的出现带有浓重的主观臆断性:西药有静脉注射剂,中药也必须有相对应的静脉注射剂。要不然,在气势上就要差一截。中药静脉注射剂的出现,不是科技水平发展到相应阶段或者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造成的,而只是为了与西药静脉注射剂争取同等地位或者相对优势设计出来的。在这种心态下,研制者容易出现好大喜功。但急于求成可是出现学术腐败的温床呀!
中药静脉注射剂失去了几千年来与人体反复磨合的优势。中药食药同源,直到现在,大部份中药也以口服为主。其药物分子的入血必须经过人体消化液的分解及生物膜的吸收。可以这样说,中药之所以相对安全,与几千年来中药通过胃肠道屏障与人体反复磨合是分不开的。但中药静脉注射剂是直接入血,是对传统中药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方式的一次颠覆。仅仅靠简单的制剂工艺如:煎煮、醇沉、蒸馏、过滤等就可以取代胃肠道屏障的保护,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随之而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就可肃清的。这也是中药静脉注射剂频频出现问题以至于某些品种被叫停的毒理学基础脆弱的原因。
中药静脉注射剂不符合静脉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我们常说,质量是品质的保证。质就是有什么,量就是有多少。显然,中药静脉注射剂在这方面是过不了关的。即是说,中药静脉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与国际上直接入血药物的质量标准相比,差距较大。这就直接导致其只能在国内使用,而不能在国际上通行,当然也就谈不上赚取外汇了。在这件事上,我们有点闭门造车的味道。
中药静脉注射剂可以搞,但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搞一些基础性研究,比方做一些动物试验。暂时不要提倡科技开发和产业开发。我们不能将一千年后才能做的事提前做了。拔苗助长往往是得不偿失!
六、关于中药研究
中药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向:1、是传统中药理论的现代化,然后用来指导、提高中药使之质的升华。2、是传统中药物质本身的现代化研究,最好是能达到单体——受体水平。但笔者认为,突破传统中药理论就如同突破传统中医理论一样,不太可能。这就好比一件精美绝伦的古代龙袍,最多也就是缝缝补补而已,作大的变动,谁也没有、也不敢有这个能力。另一方面,如果用现代科学理论如化学等,研究中药物质本身,搞出几个单体,那已经变成化学药品即西药了。就算是研究出一类或几类化学物质的杂合体,那也变成了天然药物或植物药了。显然,想从理论上或物质上有所建树,使中药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难度相当的大。中药理论现代化,就如同故宫,修缮一下可以,但如果伤筋动骨,就不叫故宫,那叫现代建筑群了。同样,中药物质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中药的物质本身,其实也就是把中药西药化或者叫天然药物(植物药)化了,因为一但明白了它的化学结构和体内受体,再回过头来去研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已无必要,也不太可能了。总的来说,中药研究既不能于传统理论而不顾,也不适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虽然国家大力扶持,但笔者认为,现实离理想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就是文化和科学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硬要把它们合二为一,是会闹笑话的,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悲剧性的笑话。
七、关于中药本质
美国(本文以美国为例)把中药拒之门外,连复方丹参滴丸这种在我国早已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拳头产品、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在美国经FDA审来审去,还是不能大量上市销售。国人愤愤不平,管理者也有苦难言:这不是明摆着傲慢与偏见吗?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商业上的利益之争只是一种表象,实质上是对文化与科学关系的认同有异。“科学是一种文化,但文化不等于科学”。中药是一种文化,我想地球人都不会有异议,也无须证明。但中药是否科学,不同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差异就大了。文化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固然可以交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包涵于文化之中,但毕竟不同就是不同。“科学可以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科学”。就如同宗教对净化人的心灵,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益的,但显然它不是科学。即使办了很多宗教学院,有硕士、博士(后)研究它,但它本质上还是不是科学。“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是一条不争的公理。文化可就不一样,我们喜欢得不得了的文化,别人不认同,讨厌之,或欲除之而后快,都正常得很。就如同别人的文化,我们可以吸收,也可以批判,“拿来主义”般扬弃之。论证中药及其内涵是否科学,笔者既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应该是学术大家们才可关心的事情。笔者只是私下认为:如果我们的科学别人不认同,不理解,抵制之,那么就证明我们太高深,或者相比起来,他们太浅薄。要不然,怎么能这样呢?要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科学视而不见,下场是可悲的:“落后就要挨打”。反过来,如果不是科学,而把它当科学用之,下场亦然:“愚昧等于落后”且“落后又导致愚昧”循环往复浑不自觉以致不能自拔。这真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命题。文化的输出,我们可以办孔子学院,到国外种种牡丹、梅花,就如同我国公园里樱花盛开,大街上随处可见麦当劳一样。文化可以殖民主义,科学需要吗?科学怎么输出,科学还需要输出吗?我们知道,科学形成的技术以及申请的专利、制成的产品,是能产生巨大利润的,如果真是这样,中药就值大价钱了。而且发展下去,一个中国版的文艺复兴或者工业革命即将展开,可能吗?笔者当然也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八、结尾
罗列了以上一些杂乱无章的内容,笔者也感到其内在逻辑性不强,在此深表歉意。但是闭着眼睛,把头埋进沙里,就以为万事大吉的鸵鸟政策,似乎也不太可取。对于中药,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似乎都是不妥的。那么,怎样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呢?文化有糟粕与精华之分,科学也有吗?文化里的精华是不是就是科学?为什么我们要把现代医学称之为西医,现代药学称之为西药呢?如果中药被剥下文化的外衣,以科学的本质在真理的海洋里畅泳时,是不是已经不能称之为中药了?这对民族感情伤害大吗?回避只能作为一种策略,但毕竟不是一种长久之计。万事万物都是波浪式向前或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有点指责,有点刁难,想来也无可厚非。有人害怕你的存在,那就说明还有人特喜欢你的存在。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既然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有点内忧外患,很正常。我们不能因之极度自卑,也不能由此极度自负。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极端有害的。中药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现象,赞誉之辞多多益善,但批判之声的存在,也符合事物一分为二的矛盾普遍存在的哲学原理。孟子曾说:“入则无法家裨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27 12:26 2楼
很多是事实
2012-07-28 13:25 3楼
是事实,但此文在这个环境下可能无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与其批判,不如做好自己
⬅ 一个人久了 老茶馆 表里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