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刘河间与李东垣 [转]

2012-07-28 11:41 楼主
刘河间与李东垣为元代(金代?)两大著名的医学家,二人同居河北,一个在河北正定,一个在河北河间,出生的年代大致也相同(看一本书上说,二人还见过面)但是二人的医学观点则截然相反,一主寒凉,一主温热,余学医之初,很是奇怪这个问题,就说后世有的医家评论说:东垣之所以主张益气升阳,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乱,饥民太多之故,细思这个观点也站不住脚,河间离正定也不远,难道正定打仗,河间不着火?但为何二人的学术观点竞相差如此之远,百思不得其解。

初从学习脾胃论入手,发现东垣之学说,确实羽翼仲景有功,发仲景观点于细微之处多多,尤其是善用风药,现在体会起来,含义尤其深刻,善用风药,至今也为余临床处方的一大特点,试用其方剂治疗数人,皆获佳效,于是更崇尚东垣学说,于是开始渐渐的怀疑刘河间学说的正确性,余还就此问题,专门请教过数名老师,不过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是暂将《河间医集》搁置起来,开始研究另外一位大家:张景岳。受陈修园的影响,发现张景岳的著作里,确实是“满纸荒唐言”真如陈修园所言:多用“厨师理论”来处方,大有“闭门造车”之嫌。但是既然张景岳的理论是错误的,可是为什么又有不少的医家去推崇他呢?抱着怀疑的态度,余在一次南京中医学院的某一著名教授来津讲座的研讨会上(是关于景岳学说的研讨会)谨慎的发问:既然张景岳反复的强调滋阴的重要性,并且善用熟地,请问:人吃饭还有何意义呢?吃饭不就是滋阴吗?此教授的回答是:饭是饭,药是药,是不同的概念。

仔细一想,也确实有道理。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书也读的多了,在不少的患者投六味地黄无效的情况下,尝试用左归饮,居然收到显效,这使我又重新开始研究张景岳,张氏之书读过数遍之后,再结合金元四大家的理论,旁参叶,薛..等温病学家的著作才明白一个道理:之所以历史上出现的寒热两大派系,其实都对,原因就在于:一者是顺天时治法,一者是逆天时治法,二者都有道理,举例来说:冬天用寒凉药物来治疗,是顺天时治法,反之,用温热药治疗为逆天时治法,夏天用寒凉药治疗是逆天时治法,反之用温热药治疗是顺天时治法,自然,吴又可的温病不厌下和叶桂的三焦理论自然迎刃而解,转头再读河间,丹溪之书,才发现:金铃子散处处放光芒,左金丸右路显神通,难怪叶天士屡屡选用!但其中奥妙还远远不止与此,但无论何种治法,皆以人的体质为根本,阳虚患者,虽夏日,不僻温燥,阴虚体质,虽冬日不忌寒凉,但其中也有虚实之间的变化问题,还要综合起来看问题才是。

学习中医,很有点象“多米诺”的味道,有的时候,一个问题解决了,关联的一大串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不妨暂时跳过去,很有可能的某一天,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围棋,从一段到五段,对于职业棋手而言,也许只需要1--3年的时间,但是要从八段到九段,可能就需要一生的时间,但大多的职业棋手一生都进不了九段,观当今中国职业棋手,泱泱数万人,有九段级别的,也不过几十人而已,只有量变,才能起到质变。

呜呼!学医难,学中医犹难,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切忌轻易诋毁,切忌,切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28 14:18 2楼
也有说跟当时的服务对象有关,比如薛己,张景岳这些人所看病的对象都是王公大臣,起码大财主,所以生活奢侈,往往消耗多……觉得也有道理。
2012-07-28 19:34 3楼
别的不知道,防风通圣丸天天用滴,补中益气丸更是天天用滴。
2012-07-29 09:07 4楼
成就一家之说,必定有其可取之处
2012-07-29 09:15 5楼
呜呼!读医之难也。

不懂不通之处存疑可也,在实践中求证。
2012-07-29 09:30 6楼
飞翔的鹰 说:
呜呼!读医之难也。

不懂不通之处存疑可也,在实践中求证。



存疑这个词很牛,疑 是应该的,但要存着以便求证,

现在很多人好像不会 存 ,见有疑问就全盘否定了.O(∩_∩)O哈哈~
2012-07-29 11:46 7楼
今日之世·中医之命脉尽属景岳·可悲自清至今·黄钟埋土·瓦釜雷鸣·放眼华夏·谁懂其道·教授明医之辈·如盲如聋·尽是误人毁医者·观君之言·还未入歧黄之道·不懂阴阳·景岳可称仲景再来·君若有志宏医·请读景岳全书之传中录篇百遍·定悟岐黄之旨·方登堂入室·要麼趁早改行·医者乃司命之·勿误人害己·---中医处危急存亡之关头·遭数千年未有之困局·不怒我词尖锐者·定为贤士·方堪造就·---南阳医圣之乡--医林独啸-*************禁止发布个人联系信息-为了中医··为了国民-欢迎交流·诚交天下士······
⬅ 我宁愿,这一生不曾遇见你 老茶馆 动荡时期还是选择----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