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老师恩

2008-09-01 16:59 楼主
赵红军
弹指一挥间,十三年了!

那是1989年的那个“黑色的7月”,由于各种原因(89年闹学潮,我二哥在天安门广场绝食,我大哥在陕西省高院工作,遭到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我每天关注“政治”,天真地以为当年的高考会取消),我高考考得一塌糊涂!揣着极度失落的心情,满怀哀伤和忧郁,放弃了补习去再次参加高考实现既定理想的机会,转而学习原本没有一点了解和心理准备的中医。其实从小学到高中,以我一贯的学习成绩,竟然考得这样差实在是出乎意 料!我,包括老师和好些同学也都这么想。现在想起来,当时之所以选择了学医,其实也很简单:只是为了糊口,有一碗饭吃。我每天安慰自己:“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嘛!那时,我的情绪简直低落到了极点,为我有生以来之最。因此,初学中医,其心境可想而知。

开学几周了,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独自一个人在宿舍里。大概是过惯了农村 朴素的生活,实在见不得城市的喧嚣和奢华, 此时此刻,寂寞难耐,无聊之极,顿觉前途渺茫,以至于竟然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想法。 窗外秋风萧瑟,只觉得郁闷的心隐隐作痛,左思右想,没有着落。一想起以后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难道学医就是我的归宿吗? 心中没有了底。无意间,翻开了《中医基础理论》课本,突然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我 的代课老师苏礼!苏礼老师时任陕西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从上课的第一天起,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我总是入迷地听他讲课,他几乎成为我崇拜的偶像,占据了我很大的心灵空间,暂时缓解和代替了高考不利后的失落和苦痛。于是,我就很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讲了自己的处境和心态。信中写道:我家弟兄三人,大哥和二哥都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入北大法律系和东语系,大哥毕业后尚在人大读研深造;二哥北大毕业后在清华教书(其时我二嫂也正在清华读书)。熟知的人都期待着我家能够出现第三个北大!而我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失利了,还如此之惨!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迷失了以后奋斗的方向,该怎么办呢?

然而,苏礼老师和我的关系也仅限于 一般的师生关系,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特殊的话,就是我上课发言比较踊跃积极,给他 留下了一丁点印象。信一写好就发出去了,我突然间又觉得很后悔,苏老师很忙, 会给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学生回信吗?

星期一下课后,同桌突然喊我:“红军,你的信。”我一愣,“信?”信封 上赫然印着“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几个鲜红的大字。 果真,苏老师给我回信了。记得当时打开信时手都有些颤抖,信中写道:“红军,你一定听说过‘毛遂自荐’这个故事吧!大凡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就好象一把锥子,一遇到合适的机会,总会‘脱颖而出’的。我因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你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研究所找我”。信读到这里,只觉得一阵汗颜,我深为自己的自暴自弃而羞愧难当,一个男子汉不能面对暂时的挫折,空怀满腔热血、报复如何宏大,也只能是一句空谈! 从此后,我坚定了学医的信念,正视了自己目前的处境,摆正了人生的坐标,总结得失,奋起直追。最终因为勤奋刻苦,功课门门优秀,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拿到了陕西中医学院的毕业证书 。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9-01 17:05 2楼
孰料,在结束了中医的理论学习之后,刚转入临床实习阶段,现实就告诉我:做一名合格的中医有多难!毕业时告别了苏礼等老师,抱满腔热情,怀做一名良医,能济世救人的美好夙愿转入临床,初涉临床,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使我对于中医又一度出现失落和彷徨。

这不能不从中医这门古老医学的历史与现状谈起……由于诸多原因,中医至今已经确确实实地是衰落了! 中医的衰落,有其自身的原因,更有教育体制和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要不然,怎么会有人时不时地提出“中医是伪科学”的谬论呢?中医要继承都谈不上,如何发展,自然是举步唯艰了!试问在当今临床上,能够真正遵循传统中医辨证思维的医生又有几人?

现今临床上的中医,多是西化了的中医!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改从西医,剩余的少数中医从业者,把中药又按照西医的理论来运用。中医要么是绝迹,要么就是“废医存药”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刚刚接触临床的我,陷入了迷惘之中。我热爱中医,中医竟然没落到这种地步,我心不甘啊!

带着疑问,我“二返长安”,到中研院,恰好碰到曾带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课的袁瑞华老师(现在的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讲了自己的苦闷。袁老师热情地给我解释说:“是啊,现在中医确实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不过,也不至于绝望吧!你们渭南就有一位基础理论很扎实的名医,叫孙曼之,系自学成才,我在学术论文会上见过,苏老师和他熟,你可以让苏老师给你介绍一下啊”。

听了袁老师这话,我一时喜出望外,真是不虚此行啊!找到苏老师,苏老师略加沉思,即点点头:“好吧!难得你这番求学精神!我先给孙老师去封信,看看他那儿方便不?”并再三叮嘱:“到了孙老师那儿,要尊重他,要谦虚!”我早已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一个劲儿点头,嘴里只剩下“嗯嗯”连声了。

回到合阳,即遵苏老师之意,先修书给孙老师,言及求师之迫切心情。很快地就收到了孙老师的回信。没想到的是。信的开头这样称呼到:“红军弟:我这儿条件简陋,虽然学医行医经年,学术上至今也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云云。信中极其谦虚之词!信末说:“ 如你能来渭南,欢迎和我共同学习,互相提高”!我真是受宠若惊!孙老师时年已是46岁,而我正当弱冠,无论怎样说,孙老师皆是我的长辈啊!

初涉中医,我曾有过两次徘徊和迷惘。 学医之初,正当我高考落榜之际,满怀哀伤和忧郁,是苏老师用“脱颖而出”的典故教育我,使我坚定了学医的信念,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行医之际,我又遇到了孙老师,尤如黑夜里迷失的航船,看到了前进路上闪耀的灯塔!我读着孙老师的信,心里一下子豁亮了起来,思绪早已神驰到了渭南。今天回想起来,我与中医结缘,全赖二位恩师的培养,我因此而不虚此生!
2008-09-01 17:06 3楼
1999年《执业医师法》施行之后,我报名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拿到了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在中医针灸治疗偏瘫、风湿病、肠胃病、性功能障碍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新华社经济信息》、《合阳报》等新闻媒体曾以“银针神功”“修补生命方舟的人”“赵红军印象”等为题做过专题报道。 其中治疗脑梗塞的经验,被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一书收录。十多年来,苏老师的那封信和信中“毛遂自荐”的故事,不断激励我继续努力, 坚定着我学医、行医的信念。在平时应诊之余,我遍阅古今医籍,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心得体会,总结得失,一有机会,就捎给孙老师请教,并且在跟随孙老师侍诊结束后,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多年来一有空就到渭南请教,和孙老师通宵彻夜长谈,受益良多!

1999年,我治愈了陕西省农业科学家李立科助手妻子的脑出血偏瘫(出血量35毫升)病,和李立科长谈,当时的《合阳报》报道了这件事,题目是“李立科送我一句话”。李立科说“你一定要爱‘她’!爱你的事业,爱你的患者,你一辈子哪怕什么事情都别干,就干成这一件事,那么你就会无愧于人类”!受此启发,誓将终生致力于继承发扬传统的中医药事业。有关孙曼之老师的学术经验,本人正在整理之中。

学无止境,医海无涯,百花园中,众芳暄妍,离不了园丁的辛勤培育;也正因为古今多少这样的师徒情谊,人类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到今天。 藉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要感谢苏老师、孙老师、袁老师、我的其他老师和天下所有的老师们,作学生的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深恩 !全社会都不会忘记你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老师之恩情,山高水长!
2008-09-01 17:06 4楼
这是数年前的一篇文章,籍教师节临近之际,献给各位老师!谢谢老师!
2008-09-01 17:52 5楼
赵师治学精神令后生敬佩:
2008-09-01 18:21 6楼
2008-09-01 19:25 7楼
看到“苏礼”名字,觉得好象很熟悉在哪里见过。一回想,恍然,原来苏礼先生的近作《千金方医方辞典》我买了一本。
2010-11-19 14:45 9楼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信命这就是命啊,也许这就是老天让你做天使吧.以治病救人为业.向你学习.
⬅ 病案探讨之咳嗽案 老茶馆 我的学习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