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原本不是卜筮之书

2010-04-23 13:10 楼主
《周易》又叫《易经》,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古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史料和哲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但在其成书的三千多年里,多被认为是卜筮之书。甚至在今天,一些文人学者仍然认为其是“通感天地”的“预测科学”。就连历代乃至今天的‘义理派,学者们’,主流观点也一致认为:“《易经》是在商末周初,专为卜筮编撰的经书,经过后世的注说才逐步赋予其哲理,将其哲理化。这些都是不对的,且不说其经文中包含的史料和哲理远远超出其卜筮的要求,我们只要查阅一下史料,就能窥知端详。
一、《易经》成书于周文王时期,距今约有3200年。退一步说,依照当代学者推论也一致认定最晚成书于西周初期,距今3000年以上。而现存的最早卜筮记录只在公元前672年,即东周初年出现(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陈候使仗筮之,遇观之否日:‘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尔后却频频出现。如果说《易经》一书,一经编撰就是卜筮之书,为什么在近500年的西周史中,却没有任何一例使用《易经》卜筮的记录呢?我们知道在《尚书》中记载了周公曾经为周武王卜筮,但他使用的卜筮方法却是比周易落后许多的“八筮”。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易经》成书初期不是用来卜筮的。
二、据《周礼·春官》记载:“占人掌占 ,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这是说占筮由占人来撑握,当时所占筮的事情有八种,所以又称八筮。在《周礼》中称为“八故”,我把它叫做“八卦占”。东汉郑公把它注释为以下“八故”即是:(一)“征”:即征伐与战争有关;(二)“象”:即灾变,云雾等;(三)“与”:是给人以物;(四)“谋”指谋议;(五)“果”指结果,看看事情成功与否;(六)“至”是来至与否;(七)“雨”是看降雨与否;(八)“廖”是指病愈与否。可以看出,这种“八卦占”所占的事情都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商甲骨文中卜辞中所反映的龟卜范围,内容也很相似;其所占筮的事情的结果也只有肯定与否,与殷商的卜辞一致。
《周礼》一书的形成应在《易经》以后,这一点共识,我们还是有的。既然,周王朝已经掌握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卜筮方法,为什么还要请专人管理使用落后的“八卦占”呢?这也同样可以说明《易经》在当时还没有用来卜筮。
三、与二中相似的例子在《尚书·洪范》中记载,周武王询问箕子,治国安民的道理,箕子回答了若干项,其中有项叫稽疑,(就是商朝的卜筮,后来发展成西周的“八卦占”)说:“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日雨、日雾、日蒙、日驿、日克、日贞、日悔、凡七。卜五占二。”判断的结果也不外乎吉、凶。可以看出这种卜筮方法,就是,《周礼》中使用的“八卦占”的前身。箕子敢于拿这种雕虫小技来当学问,当治国方略卖弄,可以肯定地说周武王基本上还不懂得卜筮。那么由他父亲编系的六十四卦,当然就不会是什么卜筮之书。退一步说,就算《易经》一书不是周文王写的,是周公及周公以后的集体创作,刚刚学会卜筮的周王朝能在几十年内搞出一个那么复杂的“六十四卦”来吗?我的看法和史料一致,他们急急忙忙搞了一个“八筮”,就是我说的“八卦占”。一用就是几百年。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易学大家,如孔子、荀子,多不认为《易经》为卜筮之书。说是“善为易者不占。”倒不是说他们都是无神论者,不卜鬼神,而是在当时《易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籍,他们还是有所耳闻。
综上所述,《易经》产生时,根本就不是卜筮之书。只是在东周初期,由于周王室没落。才将国宝一级的《易经》“陈书诸候”。诸候们因不了解经书含义及作用,误以为是卜筮之书。以至于沿用致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五行转化与方位、气候关系 老茶馆 用八卦命理分析你的个性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