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传奇

2010-04-27 21:21 楼主
五石散,顾名思义其成分由五种矿石组成。在中国,矿石很早就用作了内服药。早在淳于意医案中已有“不可服五石”之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服用石药已相当普遍了。六朝时服石(又称服散)活动的最典型特点就是五石散的盛行。

“长生梦”催五石散盛行

人们之所以服用矿石,也缘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魏晋时期,在人们的信念中,金石是恒久的象征。人若服食了金石,便会将金石恒久的因素摄入体内,进而获得长寿的效果,这是一种联想性的“巫术”思维。而实现这种“转移”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服食金石类药物,于是有了最初的服食黄金,魏晋则发展为风行服食“五石散”。

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为害时间历5600年之久。服者众多,中毒死亡者亦多。

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之得宜,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劲吹之下,该方被赋予了它不应有的用途。

服石后需“行散”去药力

服用五石散后,必须食用冷食来散热,这是它“寒食散”别名的来历。由于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宽大的衣服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但有一项是例外,那就是饮酒要“温”。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倘若药性散发不出来,还必须再服其它的药来引发,药性如显现则称之为“石发”。

服食了五石散以后,药性发作可表现出全身发热难耐,不能休息,需狂奔暴走等等症状。梁实秋先生是这样描述服食五食散之后的情形的(《散步的快乐》): “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也谈到服食五石散,说这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一种时髦,穷人是消受不起的。由于服食五石散后发热,服食者往往要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于是不吃药者也附庸风雅,跟着名人将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许多吃不起药的人会在路旁假装药性发作以摆阔气,一副生怕不服食就跟不上时代的样子。

服石代价:性格暴烈,皮肤溃烂

魏晋风行服食五石散,其最终的结果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使许多人因服食五石散而发狂、暴热,甚至不堪痛苦而走上绝路。有些人虽未因此而致死,但也只能在痛苦中求生,不得不采取各种治疗措施。

唐代名士、肃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因“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皇甫谧服食不当,服食五石散七年以后还要在冬天袒身吃冰来压制,更有“……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溃烂……悉寒石散之所为也”,其药性之猛及燥热难耐的程度可见一斑。对五石散毒发的治疗还成为了当时医家的热门课题。

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内,食后极易性格暴躁。鲁迅因此说:“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日《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糊里糊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据专家考证分析服石的目的,以主次为序是补虚、长寿、增强性功能。但结果却是求快于一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病症。在引起了社会的警觉之后。服散之风在盛行约300年后终于渐渐衰落了。

链接:

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中药数据》):

石钟乳

功效: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治:治虚劳喘咳,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阳痿,惊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壮阳,杀虫。主治:内服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

功效: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主治:治遗精,久泻,便血,脱肛,崩漏,带下,溃疡不敛等。

紫石英

功效: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主治: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南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换汤不换药”换了啥? 老茶馆 蒲松龄医诗戏儒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