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的“阴阳”与“三阴三阳”2

2012-08-11 14:49 楼主
其一,学术界公认: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存在着众多的学术流派,《内经》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是同时和不同时期众多医家学术思想之汇集,既然如此就有可能存在不同理论框架解释医学经验的可能;其二,《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此中“其生五,其气三”,将“其生五”释为五行之气,“其气三”释为三阴三阳之气是可行的。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以黄帝敦敏,不可能看不出“一阴一阳”与“三阴三阳”的关系,也没有必要提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因此,倡“其生五,其气三”的医家非为黄帝学派,且这一学派已有“三阴三阳”的概念。当然,也可认为将“其生五”释为五行之气,“其气三”释为三阴三阳之气是错误的,但它的前提必须是此段文字为黄帝学派所书,且黄帝深明其意。“三”的由来,《周易》为何“挂一以象三”,即为什么是“三爻”?对此我们的先哲曾不断地做出追问,《楚辞•问天》既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周易》中有“三极”之说,《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此“三极”之道,似已经回答了“挂一以象三”的问题,即以三爻分别代表天地人,从而探讨了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要探讨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必须要引入“天、地、人”,而天、地、人正合数字三,也就是说必须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始能探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天人相应”观念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三者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影响是通过“阴阳合德”、“阴阳相薄”而实现的。犹如《灵枢•本神》所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简而言之,欲探讨天地人间的三者关系就必须引入“三”这一数字。探讨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涉及到多体之间的关系,而多提之间的问题极其复杂。因为它引起了“混沌”状态。《道德经》曾言“三生万物”,这不仅是一种数字的崇拜,且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奥的哲学思想,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数字思想。它揭示了三体问题与单体和二体问题的不同,三体问题中的解在一定的范围内示随机的,非线性确定性系统的长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知道“周期3蕴含混沌”的思想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是否一致?其原因恐怕是《系辞上》所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原因了。“三阴三阳”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将一阳分为三阳,但这等于预设了“一阴一阳”先于“三阴三阳”,即等于我们承认了“一阴一阳”先于“三阴三阳”。那么,“三阴三阳”较“一阴一阳”的益处何在?《内经》确立的“三阴三阳”概念,所起到的主要功用即是构建天地人合一之整体观,因为“一阴一阳”只是一种分类,它不能也不可能象“三阴三阳”那样将人融入于自然界,即融入天地之间。亦即《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中国中医药报/贾春华 王永炎 黄启福 鲁兆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大成拳一指禅气功点穴术(一) 老茶馆 《医门凿眼》——念师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