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一指禅气功点穴术(二)

2012-08-18 00:10 楼主
第三节:一指禅气功之点穴要领
1、精神集中,守神制神。
一指禅气功点穴术,在临床施术时,要求施术者内气鼓荡、气势饱满、气贯周身,从而透达指端而施治于病人身体。所以,不仅要求施术者一指禅气功修炼到相当程度,而且在施治之时还需要精神集中、精神内敛、宁心静气,此为守神。更需要以施术者之神制患者之神,以施术者之目制患者之目,务使其精神集中而收制其散乱之气,此为制神。正如《素问*针解》篇所说:“务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2、意念深透,刚柔相济。
除守神制神之外,施术者还需要配合一定的意念活动,才能使力量笃实透达,更易于与病患者连为一体,从而使病人得气、感传,以达气至病所的目的。若是一指禅功夫深厚,手法纯熟者,则不必拘泥于此,可在有意无意之间,随心所欲而施术,然精神方面仍需要专注。
在点穴的临床治疗中,只有辨证施术,因病因人而异地选取穴位及手法,采取不同的力量,或刚或柔,或轻或紧,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首先,点穴手法要从柔到刚。在每一个穴位的施术及整个治疗过程中,均要求手法由柔到刚,力量由弱到强。也就是首先用较温和的力量,然后逐渐加强,使病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病人能接受为标准,一直到达最大强度;在治疗快结束时再由最大强度逐渐减弱,也使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最后可用轻柔手法使病人放松。
3、以指代针,务使得气。
点穴治疗,实质上是以指代针,凡是可以针刺治疗的疾病,均可以采取一指禅点穴治疗,取穴配穴的方法与针刺相同。一指禅点穴治疗之时,一定要使患者“得气”才有意义,也就是在施用手法之后,患者相应俞穴应该有针刺“得气”的类似感觉,甚至“气至病所”,也就是气感直抵患处,这样疗效才好。例如,用寻法施于双侧风池穴治疗眼疾之时,不仅要求风池穴局部得气,而且要求气感直抵双侧眼球。
4、阳性反应,慎守勿失。
阳性反应,一般是指内脏疾患在体表的反应或躯干四肢病变在局部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是指按压体表时的压痛及酸胀等感觉。阳性物是指在阳性反应处所触及的有形之物,如皮下结节、硬块及肌肉张力的改变等。一般来说,有阳性反应不见得有阳性物,但有阳性物则多有阳性反应出现。当有阳性物出现之时,说明病程已较长,病情已较深重,故治疗起来也较单纯有阳性反应为难。
在临床上诊察阳性反应和阳性物,具体手法可选用按法、摩法、揉法、拨法及推法等,可依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手法力量比治疗时为轻。当触及阳性反应时,除病人有酸麻胀重感或疼痛外,医者手下也有“僵滞”之感,当细心体会,难以口述。阳性物则有行于指下,或条索状、或块状、或片状、或豆状,或大或小,或软或硬,临床上依具体病人及具体病种而有不同表现。
一般而言,在背俞穴附近出现的阳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物多属相应脏腑疾患,如心神不安、心慌心悸可在心俞及附近出现;胃脘痛及恶心呕吐在胃俞附近出现相应反应;目疾、急躁易怒等可在肝俞、太冲等处出现反应。其病情轻者多为阳性反应,病久或病重者多为阳性反应物。在四肢出现阳性反应及阳性反应物者,据经络循行多归属于相应脏腑器官病变。如脾失健运可在阴陵泉附近出现压痛等(阳性反应)及条索状结节(阳性反应物);胃脘胀满在梁丘、足三里诸穴可出现相应反应。在躯干上出现者也可归于相应脏腑经络及所属器官,除此之外,局部病变在病变部位也多有阳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物出现。如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及落枕者,在局部均可触及压痛点及酸胀点(阳性反应)及条索状硬结(阳性反应物)。把治疗重点放在这些地方,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当这些反应消失之后则疾病基本痊愈。
5、综合调治,按已刺灸。
运用一指禅点穴术治疗疾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法,并辅以各种掌法,如此则疗效显著。同时,一指禅点穴术也可以跟其它疗法相结合,如针刺、灸疗、拔罐等,以相得益彰,所谓“一针二灸三用药”,即是此意。综合调治比采取单一疗法更加稳健可靠。《灵枢》说“按已刺”,即先按压穴位再行针刺术,也可以说就是点穴术与针刺术相结合的典范。例如,治疗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等颈肩腰腿痛,可以先行点穴术,再行针刺术或灸疗术,则疗效更著。再如,治疗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可以先采取一指禅点穴术,取穴承山、承筋、委中,并拿捏拍打小腿肌肉,随后“掌灸”这几个穴位(广东太阳神集团出产的“经络速通灸”),如此,则当场见效,立竿见影,继之还可以让患者内服“吴萸木瓜汤”:吴茱萸6克,木瓜12克,食盐2克,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饭前半小时温服,每天三次,每次50毫升,三天为一疗程。伴便秘者另服“清之颜”胶囊(主要成分:西洋参、芦荟、水解珍珠粉、甲壳素、膳食纤维)。
第四节:一指禅气功之点穴手法
一指禅气功点穴术的基本手法有12种,又称指法:按法、摩法、揉法、寻法、点法、推法、擦法、拨法、抖法、切法、振法、扫法。以上手法都是用单指(食指、中指或拇指)操作。
一指禅气功点穴术还有12种辅助手法,又称掌法,实际上是以掌代指来操作的,其作用较缓和,点穴前的准备阶段以及点穴后的放松整理,都要掌法来完成。掌法包括:掌按法、掌摩法、掌揉法、掌寻法、掌推法、掌擦法、掌抖法、掌滚法、掌振法、掌拍法、拿捏法、扫散法。
点穴施术之时,一般来说,基本手法是以指腹接触患者肌体而用力,多用于俞穴及阳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物上;掌法或以掌根用力,或以大小鱼际用力,多用于胸腹腰背及四肢肌肉丰厚处,不必按照经络穴位分布机械应用,临阵应随心所欲,灵活运用。
临床施术之时,手法依部位不同应有轻重之别。凡头面部手法宜轻,近五官处尤轻,而胸腹部用力也应适度,腰背四肢处可适当加重,但要根据体质及病情而定,总以病人能够接受为度。
具体取穴,也不必完全照搬书本,应以“按之快然”为准,穴位的阳性反应或压痛点也未必跟穴位位置精确吻合,按压穴位时,压痛点的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施术之时,病人应当有类似针刺之“得气”甚至“感传”现象,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一、基本手法
1、按法(按压)。按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面按压于患者之俞穴或病处,按的力量要由轻到重,由柔到刚,轻重适宜,刚柔相济,其力量应垂直向下,切勿左右偏移,务使力量深透传导至内脏。要做到此点,除平时多练习手法外,更应多练习一指禅气功,使功底深厚,临证之时则加相应的意念活动。这种意念活动也应在练功中加以体认,外形不动,而内中真动;所有点穴手法均可以在桩功中通过意念诱导来加以体认,临证之时则自然随心所欲、力量深透。
按法的意念活动,是手指如触按水中之浮球,松紧适度,力量过大则球沉手湿,力量过小则球浮上漂,故力量大小应觉得球能入于水而手不湿为度。但临床应用时不应为此意念所约束,日久功深可在有意无意之间灵活运用,对于这种意念假借,施术者的态度应该是:“渡河需用筏,到岸不用船”,也即勿忘勿助之意。
按法施用之力量应视不同部位有所轻重,也可从病人的反应来决定力量之轻重。
2、摩法(抚摩)。摩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在一定的俞穴及病灶处摩动。摩为抚摩之意,是手指在俞穴上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它是基本手法中较轻柔的一种,比按法轻比揉法重,介乎二者之间。实际上摩法用在按法施术后效果才好,而按法之后也多配合摩法,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故多以“按摩”相称。
摩法和按法一样,也要求力量深透,但更应含蓄。不可外露太过,更不可用僵力,摩动方向可左可右(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但在某一具体俞穴摩动则不宜过多变换方向。要求手指与皮肤无位移,也不要与皮肤有摩擦。意念如摩动床上之滚珠,力轻则珠停不动,力重则珠陷反无法施术,故力量掌握在于使之运转则可。也不必拘泥于此意念,此只是说其大意而已,学者贵在领悟本质。
按法与摩法,不仅临床应用时不可分离,常常配合应用,就是在手法上也互相渗透,即按法之中寓摩法之意,摩法之中寓按法之意。若按中无摩则显得有些僵滞,摩中无按则显得漂浮无深透之力。故按法、摩法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实质上则无本质差别。而此后的揉法、寻法、推法等寓按法、摩法与其中,又是以这两种手法为基础。
3、揉法(旋揉)。揉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用力于一定的部位或某一俞穴,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轻揉为补,重揉为泻”,操作时要由轻到重,柔中有刚,要有渗透力。不要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同时注意,对虚症和年老体弱、儿童患者要用轻揉法;对实证和身强力壮的腰背、臀部和四肢,可用重揉法。胸腹部要用轻揉法。
揉法从动作上看确实与摩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作环形的揉摩,只是力度轻重有别。在临床应用中,应把揉法、摩法结合起来,揉中有摩,摩中有揉,这样才能使揉而不浮,摩而不僵,应用时更加灵活。意念活动可参照摩法。
4、寻法(寻按)。寻法是在按法的基础上,加以推法而形成的一种特出手法,有寻按搜索之意。实际操作是在较强的按法基础上加以向前推动的力量,其力要求深透,内达脏腑器官,刺激较一般手法为强。全身大多数俞穴均可应用,尤其是骨边、筋边及肌肉丰厚之处,用之更为适宜。其意念如暗中寻物,有摸索寻找、搜索之一。学者当仔细体会,尤其是检查阳性物之时,此法应用更多,要求以手之触觉发现阳性物,这就要求有高度敏感的触觉。
本法操作仍用食指、中指或拇指,以指腹接触患者肌体,禁用指甲掐按,以免伤及皮肤。因寻法刺激性较强,故年老体弱者应慎用或手法相应减轻,总以患者能接受为度。
5、点法(点击)。点法是以食指或中指施术,手指微屈,指腹触及穴位,用力快而接触时间极短,如拳击人。要求力量深透含蓄,节奏平稳规律,如鸡之啄米,连续不断。临床应用之时则可灵活多变,力量可轻可重,速度可快可慢。
意念手指如拳之击人,对手功夫差点点到为止,不可过力伤害对方,此为弱手法;对手功夫好者则应尽力应之,此为一般手法;对手与自己势均力敌者则当力大无情,此为重手法。
临床操作之时不可拘泥于此意念,力度药外柔内刚,深透含蓄,掌握适度,不可做得绝对,尤忌拙力僵劲,总以患者能接受而有效为度,力量不可过大,速度不可过快。临床主要用于腰背四肢肌肉丰厚之处,头部一般很少应用,胸腹也应慎用。对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寒湿痹效果较好,可起到活血通络、调理气血之功效。
6、推法(推移)。推法主要以食指、中指或剑指(食指中指相合并)指腹面向前推移前进的一种方法,意如推车前行,不必求速,但求用力均匀一致,一往直前,而又有向下扶按之意,也即寓按法于其中也。要求力量既含蓄沉稳,又活泼轻松,即沉而不滞、轻而不漂之意。其速度不必过快,以免滑然而过,防止用僵力擦伤皮肤。此法多用于腰背胸腹及四肢平坦处,可按经络走向推动,并可沿肌肉分布推动,如背部肌肉,可按骶棘肌走向推。在额头也可横向推,也可顺眉弓推,还可顺鼻梁推。
其意念如推舟车前行,向前推的同时又有向后的含蓄力量,防推行过猛而翻舟覆车。又有向下扶按之力,也防其不稳定也。如此即可达到要求。
7、擦法(摩擦)。擦法是以食指、中指、拇指、剑指或四指并拢指腹面往返擦动人体一定部位的手法。犹如推车拉车,来去往返,连续不断,不可用僵力滞劲,其往返距离不宜过长,应在半尺之内为好。全身大部分均可应用。手法之后以透热为度,但表皮无损,也不应有不适感觉。这与推法要求一致。
意念活动为:其去如推车送舟,来也如拉车牵船,来去往返,连续不断。意念可参照推法。
8、拨法(拨动)。拨法是以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压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当病人有酸麻胀重之感时,再作与肌束成垂直方向的拨动。临床上多施用于阳性物出现处及其附近,尤其是背俞穴及夹脊穴附近的的阳性物用拨法治疗,对某些脏腑疾患等,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在四肢扭伤及腰背部劳损等“筋结”处,应用本法效果也佳。临床操作时手法力量可稍强,但应视病人体质强弱、病之久暂,男女老幼之区别而灵活运用,总以患者能接受为度。
拨法的意念有如拨巨弦,使之放松。不可求速,但求执着不移,自然寓按法于其中。拨动局部紧张严重处,使之松解之后,再移它处拨动。用力勿过猛,应和缓沉着,寓刚于柔之中,也寓摩法、揉法于其中,灵活运用,不必拘泥。
9、抖法(抖振)。抖法是以食指或中指按压穴位得气之后,再以前臂的左右摆动来带动腕关节,使施术者手指抖动振颤的一种手法。
抖法要求在按法得气的基础上施术,也就是要使力量深透沉稳,但不应执着,而要摆动,活泼若龙蛇。这样力量既深透肌肤又活泼振颤,对于肌肤麻木不仁、肌肉紧张、寒邪外袭肌表者,可起到活血通络、放松肌肉、温经散寒之作用。
抖法还可以与推法、揉法结合而成一种新的手法。边推边揉边抖法振颤,可沿经络施术。例如,少林“延年九转法”之腹部按摩的螺旋运转手法即是抖法与推法、揉法的有机交融。此种复合手法,对于经络不通、气滞血瘀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施用于气郁不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等症。
10、切法(切压)。切法是以食指或中指指甲压按病人俞穴的一种手法。临床多用于十二井穴及人中、迎香等肌肉微薄之处,要求既要有按法之透劲,还要有摩法之灵活寓于其中,但力度不可过猛,免伤皮肉,总以柔和为要,寓刚于柔之中。
临床一些急症及一些表症多用之。如中风不语、中暑昏迷、晕厥及咽喉肿痛、鼻塞不通等。切法具有醒神开窍、祛风苏厥之功。用之得当,往往可起死回生,在无抢救条件的情况下作为应急措施,很是方便。
11、振法(振颤)。振法就是食指、中指或剑指微屈,以指腹轻放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振颤施功。振颤时,手指不离开皮肤,上下颤动,并使力量向深部扩散,如水面上激起的波纹,荡漾扩散。大部分常见病均可用此法在选定的穴位和部位上进行振颤治疗。每一个治疗部位或穴位,可振颤几次到几十次,个别情况下上百次。
12、扫法(扫散)。扫法就是以食指、中指或剑指指腹对病痛点或穴位进行左右摇摆横扫的一种手法。扫散时手指与皮肤无位移,也不要与皮肤有摩擦。扫散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扫散时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骛。扫散分为两种:平扫和旋扫。前者是指腹在一直线上来回,后者是指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椭圆运动。平扫较为轻柔省力,比较常用,适合大多数情况。旋扫适用于比较顽固的病痛。一个部位的扫散时间大约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18 12:52 2楼
使用气功点穴术,首先要自己的内气充足,身体健康。其实气功的效果不错的,只是有不少人不信。
2012-08-18 14:42 3楼
谢谢分享
⬅ 针灸初学者的同身寸如何找?譬如1.3寸 老茶馆 道医傅青主先生的特殊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