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未病浅议

2010-05-02 17:17 楼主
袁金声(贵阳中医学院,550002)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源于《内经》。仲景勤求古训,继承了这一重要的预防思想,所撰《伤寒论》一书,在外感疾病的辩证论治中始终贯穿这一预防原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论,对外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兹探讨如下,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一、未雨绸缪 防重于治
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阐明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辨证论治原则与方法。外邪侵袭人体,初及皮毛,在太阳之表,病浅而治之易,若正气能驱邪外出,则可病愈。反之,病邪可深入阳明、少阳,甚而传入三阴,疾病由表入里,由浅至深,逐步深入,正气受损,邪气犹存,铸成攻补两难之局面,其治亦难,呈如《医学源流》所云:“盖病之始入,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若夫得病之后,更或劳动、感风、伤气、伤食。谓之病后加病,尤极危殆。”仲景深知顾护正气在预防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亦晓疾病传变演化的诸多因素,故在自序中谆谆告诫人们要“保身长全,以养其身”,《金匮》首条便引《素问》“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言,在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差后调摄中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足见仲景对“治未病”原则之重视。

二、截断病势 御其病进
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主要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治疗当否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正气盛,邪气衰,治疗恰当,则病情可向好转向愈方向发展:反之,正气衰,邪气盛,治疗不当,则疾病可向重深方向发展,故在《伤寒论》中尤其重视病机变化、传变与否的分析,强调致病因素的治疗,从而截断病势,以防疾病传变与恶化。
明晰病机变化,预防病情发展。《伤寒论》十分重视病机变化的分析,从而把握疾病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疾病发展。外感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既病防变的原则已寓其中。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指出太阳病不解,邪气有向阳明传变之势,则针足阳明,使经气流畅,抗邪能力增强,从而预防传经之变。此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同理。又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说明误下太阳,少阴里虚兼表时,里虚为急,当先温里,后行解表。若先解表,表证未必能除,反徒伤里气,导致少阴阳衰阴盛之变。明示了下利清谷兼表时,先里后表的治则,使里气恢复再行解表,则无亡阳之虞。从而预防病变向少阴阳衰方向发展。又如苓桂术甘汤条,乃水停中焦之证,治当健脾利水,不可发汗。若发汗,可伤阳气,筋脉失养,不特动经振摇,进而可致阳虚水泛的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识此病机变化之势,拟健脾利水,不可发汗之治则与治禁,令脾健水饮得除,则免病情发展至阳虚水泛地步。此外,诸如六急下证、少阴急温之例,均是分析病机,见微知著,预防疾病向深重发展所采取的急下、急温之法,以防重证之变。
顾护机体正气,防御病邪深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古人亦云:“至虚之地,便是留邪之所”均说明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及四气调神篇阐述了注意养身,顺应四时变化,方可无病长寿,要保持健康,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等。仲景继承了这一养生防病之道,深知正气内虚,则淫邪猖獗,六淫为患,在论中极为重视顾护正气,以防邪变及病变。三阳病,治以祛邪为主,但祛邪不忘扶正。如桂枝汤用芍药、炙甘草、大枣,在祛风中既能益阴和营,又能助正以调和营卫;药后啜粥、温覆,既助药力,取微似汗,又资汗源,以防伤正。服汤后,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可如水淋漓,亦是避免过汗伤正而设。又如桂枝汤中的芍药、人参,以益气和营,助正祛邪;麻黄汤中的炙甘草,以防大汗伤津;大青龙汤之大枣,以资汗源;炙甘草汤之补心阴心阳;十枣汤中大枣,使邪去而正不伤。慎其用量,中病即止,药后得畅利,靡粥自养等等,均为祛邪中注意扶正之举。三阴证,正气已虚,论治时更其重视扶正的治疗。总之,六淫邪气伤人,总因正气亏欠、不能抵御外邪侵犯,则病乃成,或正虚邪陷,病情加重。不论在辨证及论治中均体现了顾护正气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逐除致病邪气,防止病变深入。《伤寒论》中重视祛邪,务使邪去正安,截断病势深入之因,从而制止疾病传变。如太阳病,风寒之邪侵犯体表,仲景制汗法,使汗出邪去,则表证解除,从而截断病邪向阳明、少阳、三阴传变之势。又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先刺风池、风府,以疏通经络而泻邪,再用桂枝汤解肌、针药并举,祛邪外出,以截断病势发展。又如热入血室诸条,当刺期门,以泻其实邪;或用小柴胡汤,使邪热随枢外解;或邪热随经水而出,邪去正安,截断热与血结之势,防其病邪深入。变生它患。此外,诸如白虎、承气、栀子豉汤、陷胸汤等等,均属此例。

三、立法处方 全面兼顾
《伤寒论》对六经病证的论治、立法、处方,兼顾全面,如扶正祛邪、治疗宜忌、用药配伍、饮食禁忌、方后注意等均有阐述,防患未然的法则亦贯穿其中。如桂枝汤,既有桂芍配伍之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又有枣草之扶正,令邪去正安,以防病势发展。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预防疾病传变的关键。此外,论中若干治禁的确立、早早告戒,以防误治变证发生。如太阳伤寒,立诸多不可发汗之禁,若误汗,不伤阳,则损阴,将会导致各种变证发生;太阴病禁下,若误下,可致胸下结硬,自利益甚之变证。说明治禁之立法,是为防误治变证而设。处方用药,重视配伍,扬长避短,以免毒副作用发生。如十枣汤,以大枣顾护脾胃,以防甘遂等峻逐伤正;附子汤、真武汤中附子、芍药相伍,刚柔相济,可防附子辛热走窜,反耗其营血,以防痛无收摄之弊。用药强调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伤正;祛邪之时,配伍扶正之品,以顾正气。论中例证犹多,如小柴胡汤中的参、枣、草,则是在和解少阳邪热之时,益气和中,助正以祛邪,亦防病邪入侵中焦;又有方后所云忌口,是注意饮食,避免加重病情,如桂枝汤后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意即如此。

四、差后调摄、避免复发
仲景在“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治”篇中阐明了大病初愈,正气尚虚,余邪未尽,若不慎食节劳,则正气难复,死灰复燃,病可复作,故犹为重视病后饮食起居有节,劳逸适度,务使正气恢复,以免复发,此正气复而邪气自退之理,这对预防疾病复发颇为重要。
综上所述,可见《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中,亦体现“治未病”原则。预防为主,顾护正气,驱除邪气,明析病机变化,预测疾病传变趋势,正确立法处方,及时治疗,截断病势发展,防其变证发生,重视差后调摄,以防疾病复发等等,均是《内经》防治原则的继承与发扬。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防患于未然之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经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研读 老茶馆 黄帝内经中男性保健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