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聊斋》----伤暑案

2012-09-05 21:46 楼主
师兄:这次咱们聊明代医家吴球的一则医案。
师弟:医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师兄:这得从当时的气温说起。
师弟:对,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师兄:那时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而当时正是下午三点多,又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刻。太阳晒得树梢也垂了,水洼也干了,长长的官道焦干滚烫,空无一人。
师弟:这时应该避暑乘凉,才合养生之道,才是天人相应。
师兄:这时官道上走来一个商人,不避酷热,疾步前行,越来越近。
师弟:商场如战场,这商人怕是误了商机。
师兄:只见这商人肥白大胖,一大四大,大脑袋瓜,大脚巴丫,大屁股蛋,还有两条大粗腿。
师弟:我听着这套词儿怎么有点耳熟,这不是《卖布头》中的词吗。
师兄:别看胖,走得还挺快,两条粗腿一前一后的紧挪,大脚一落,浮尘腾起,远望好似脚底生云。
师弟:天这么热,还赶这么快,小心中暑。
师兄:人家常年在外奔波,早有准备,身上总带着清热解暑的药。什么黄连呀,益元散①呀。
师弟:原来是有药保驾,所以有恃无恐。
师兄:商人正焦渴难耐,口舌冒火,忽听淙淙水声,不禁为之一振。寻声找去,只见草丛中一线细流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溯流寻源,果然在不远处见到一眼清泉。商人俯下身一阵痛饮,但觉冷沁心脾,甚为爽快。
师弟:贪凉饮冷,小心得病。
师兄:这当然是病因之一。
师弟:那病因之二呢?
师兄:夜宿投店,他扯一张竹凉席,找了块阴凉地界,倒头便睡。
师弟:这位倒有自知之明,免得压坏了店家的床。
师兄:不多会儿,病就光顾了,恶寒发热,身痛如割,想吐吐不出,欲泻也泻不下,高一声低一声地呻吟。店掌柜闻声赶来,先让伙计将他扶进屋,躺在床上,床当时一阵吱吱呀呀一通响,店掌柜听得直心痛。
师弟:我看这麻烦事还在后面,开店最怕遇病人,逐之不仁,养之破财,搞不好要唱一出《秦琼卖马》。
师兄:可这位孤身一人,无马可买呀,所以店掌柜赶紧打发小伙计去请前街的孟大夫。
师弟:店家还是明白人,救人也是救自己。
师兄:小伙计一口气跑到孟大夫家,隔着窗户传了掌柜的话,转身便回。屋里孟大夫边收拾药箱边对小徒弟说:“你先去店里看看病人在哪间屋,我随后就到。这伙计,也不说清病人在哪儿就跑了。”
师弟:我看这种伙计现在让他打120也要误事。
师兄:小徒弟进店找着店掌柜,可他正在接客,忙得不可开交,小徒弟一问,他一呶嘴:“后院。”
师弟:来几个客人呀,就忙成这?
师兄:主要是当时油灯光线不好,新身份证号的数位又嫌太多,字又小,不好抄。
师弟:那时有身份证吗?
师兄:反正得登记身份,以备官府查对。小徒弟到后院一看,一溜好几间房,病人在哪呢?从左到右,先问西边这一间吧。敲了两下门,问道:“这屋有病人吗?我们是他请的大夫。”
师弟:在这屋不在呀?
师兄:只听一阵山西话带着醋味就出来了:“这屋人都没病,全没病,一个也没病,快去别的屋子找去,去去去。”
师弟:再换间屋子吧,人家山西人不乐意了。
师兄:这小徒弟又敲另一间屋子的门,还是问那句。门呼拉一开,出来一条大汉,说:“不在这个地界儿。”
师弟:噢,听这话音儿象是山东人。店不大,住的人还东西都有。
师兄:小徒弟左右看了看,又选了一间房子。
师弟:这回该找到了吧。
师兄:屋里传出一句话,虽然字正腔圆,可是小徒弟愣听不懂。
师弟:大概是闽南话或广州话,方言中就这俩地方的话难懂。
师兄:虽然这话现在比较普及,在联合国都通用,可当时没有几个人能明白。
师弟:那到底说的什么话?
师兄:“NO,not here。”
师弟:怎么这里还有英国人?敢情是国际宾馆。
师兄:说英语就是英国人了?就不兴是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
师弟:你别列国名了,快找病人吧。
师兄:这时,店掌柜领着孟大夫到了,这孟大夫也是肥白大胖,掂着药箱,走得气喘流汗,到了病人床边,放下药箱,顺势就要坐下号脉。店掌柜赶紧挡驾,另搬一张结实椅子请孟大夫坐下。
师弟:这两人的体态,可打一地名--“合肥”。“合肥”于床,床必散架。
师兄:孟大夫看了后,说:“三伏天还顶着太阳赶路,中暑了。这几天净这病人。不碍事,吃我的药,准好。”
师弟:孟大夫治这病治出经验了。
师兄:可是药喝下去,不但恶寒更重,而且手足发凉,用咱中医术语说,是“四肢厥逆”。
师弟:这孟大夫开的什么药呢?
师兄:黄连香薷饮②,六和汤③。
师弟:这都是清热祛暑的方药。
师兄:店掌柜一看事态不妙,又打发小伙计赶紧去请吴球大夫。
师弟:这叫更医再看。
师兄:吴大夫来后,仔细询问了病人,看了孟大夫开的药,再摸病人的脉,细紧而伏,抬指言道:“此中寒也。”店掌柜和小伙计闻言大笑道:“三伏天怎么会中寒?该不是先生看错了?”
师弟:是呀,这可得跟店掌柜讲明白,不然又得更医。
师兄:吴大夫说:“这人体胖,平常怕热,老是服黄连、益元散之类寒凉药,积寒于内,况且路上贪饮寒泉,在这儿又只铺单席躺在阴凉处,寒邪深入体内,本来就由于内寒外寒相合而发病,再服凉药,阳气再损,不能温煦四肢,所以手脚发凉。”
师弟:脉象也支持吴大夫的分析嘛,伏则表示病在于里,紧则表示病性为寒,阳衰而不能鼓动则脉细。
师兄:吴大夫开了一剂温阳的附子理中汤④,急抓急煎,商人服下,果然手足转暖。
师弟:既是四肢厥逆,为什么不用四逆汤⑤呢?
师兄:因为屡屡服用寒药,败伤中焦脾胃之阳,且脾主四肢,中阳一立,肢厥可愈也。
师弟:通过学习这则医案,启发我们要正确对待大气候与小环境的关系。
师兄:对。虽然是热在三伏,可具体到个人所处的小环境,却未必与大环境一致。例如清末山东抚台丁宝桢智斩太监安得海,虽然全国大环境被宠爱安得海的西太后控制,可是安得海却身处丁宝桢所控制的小环境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然西太后的救命懿旨已来,可丁抚台不慌不忙,从容安排,“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安得海照样身首两开。
师弟:可见相对于某一人来说,小环境的影响更大。
师兄:孟大夫只仰观天象不看俯察人情,加上连看多个中暑患者,形成了惯性思维,强化了按大气候诊病的定式,以致误诊误治。
师弟:他可能还没有细致的询问病人,不知道病人常服寒药。
师兄:或许也问到了,可是惯性思维妨碍了他对四诊材料的取舍,他重视“三伏天还顶着太阳赶路”,而忽视服寒凉药卧阴冷地。
师弟:看来高者与低者之别,不但在于对材料的收集,更在于对材料的取舍。
师兄: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高手不但注意天气对人的作用,更注重人们对天气的反应。天气越热,人们贪凉饮冷的心情可能更急切,行为可能更过激,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天人相应。

附原案--
吴球治一人,暑月远行,渴饮泉水,至晚以单席阴地上睡。顷间,寒热,吐泻不得,身痛如刀刮。医曰:此中暑也。进黄连香薷饮及六和汤,随服随厥。吴诊其脉细紧而伏,曰:此中寒也。众皆笑曰:六月中寒,有是事乎。吴曰:人肥白,素畏热,好服黄连及益元散等凉剂。况途中饮水既多,又单席卧地,寒邪深入。当以附子理中汤,大服乃济。用之果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9-08 18:22 2楼
希望经常有更新啊
2012-09-08 21:36 3楼
joanna_yeliying 说:
希望经常有更新啊

感谢支持,常来看看,共勉共进
⬅ 把脉先学浮沉迟数 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老茶馆 开学第二天啦,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