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秘密之痒二

2012-10-30 20:43 楼主
今天来说治痒的内服方。这是我从黄仕沛的经方亦步亦趋录中学到的。当然也看了很多资料,最后认为此方最佳。
一个过敏性鼻炎病人,北京人,男,26岁。鼻子痒,打喷嚏,流清水鼻涕,鼻涕象清水一样,一点也不粘,鼻子不透气。得了好几年了,做过过敏源测试,用过好多方法治疗,不见效,喷嚏一打几十个,很痛苦。病人要求只用中药治疗,我说吃中药试试吧,其实心里把握并不大。
麻黄12克桂枝12克杏仁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片大枣6个一天一剂。病人共服了二十剂。症状全消,后未再发。病人很高兴,又介绍了太原和广州的大学同学各一个,病情大致一样,用上方也都好了。用这个方子时,病人晚上吃药后续要注意,一是药量要多半碗,喝时温度要偏热。二是喝药后要盖上被子,三是要喝药后喝一碗热水,或者稀米汤,或者面条汤都行。四是不能出大汗,微微出汗就行了。我没有让病人先煮麻黄,也没有要求病人去沫,病人无任何不适。因为我验证多次,现在的麻黄熬的话要么根本没有沫,要么只有一点点,病人也从无心慌的反应,所以就不让病人麻烦了。泡二十分钟,煮二十分钟就行了。
后来我们县的一个病人,也是过敏性鼻炎,让我治,我说没问题,二十副药就好了,谁知吃了二十副后只好了一半,那接着吃吧,又吃了二十副,又轻了点,还是不彻底,我给病人说再吃二十副吧,要还好不了,另请高明吧。吃完后病人说好了,不过加了一样药,我问啥药,答玉屏风口服液。病人说能否把中药停了,光喝玉屏风,我说行。停了一段,路上遇见了,说啥药也不吃了,好了。
一个女病人,32岁,个高一米七。黄带多,小肚胀,我问痒不痒,答痒,但不厉害。处方,上面的方加生石膏30克。共服14剂,症状全消。
我村的病人,男,65岁。糖尿病,空腹血糖23点,断续吃降糖药,脾气古怪,脸黑个低。来了后治右脚,只见右脚皮肤发红,有的地方还流水,一股臭味。很明显,糖尿病足。我问痒不痒,答脚痒得难受。处方同上,生石膏用了80克。拿了七副药,病人要给钱,我说都一个村的,还拿什么钱,病人儿子不同意,硬留了五十元,说你批评一下俺爸吧,不按时吃降糖药,还经常大把吃白糖。我说你爸的脾气我知道,神仙也管不了。回去吃中药吧,先把脚保住再说。病人从此没了音讯。停了几个月,我回老家,在街上恰好遇见,问他咋样了,他让我看脚,脚还发点红,不流水也不臭了。我问咋不接着吃药,回答是脚不痒了,也不难受,吃药干啥?问化验血糖了吗?说一直没化验。
病人说痒,就说明有表证,就可以用麻桂各半汤治疗。病人有热象加生石膏。黄老师用时经常加石膏,我开始不理解。接触了病人才懂了,很多病人外有寒,内有热。按胡希恕胡老的经验,见口干,见心烦加生石膏,痒的病人中有几个不心烦的,大部分都烦得不得了,所以加生石膏。至于用量,热多量就大,热少量就小。
痒是如何来的,以后我专门解释一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0-30 20:50 2楼
诸痒皆治
2012-10-30 21:51 3楼
尿毒症病人多皮肤痒,可先用此方加石膏解表,可惜没病人。另外部分肝病也痒,应该可用。希望大家临床验证。
2012-11-10 16:19 4楼
楼主。你这个方是〈伤寒论〉里的麻黄桂枝各半汤。
2012-11-10 16:22 5楼
楼主,你的这个秘密方是〈伤寒论〉的麻黄桂枝各半汤。不是对每一个证都对的。临床不是你说的这么好办。要认真诊断。方证相符合才行。
2012-11-10 16:36 6楼
绞尽脑汁 说:
尿毒症病人多皮肤痒,可先用此方加石膏解表,可惜没病人。另外部分肝病也痒,应该可用。希望大家临床验证。

还有您说的这些。我早就试过了。没有任何效果的。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生地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滑石3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
2012-11-10 19:25 7楼
曾治一荨麻疹病人,麻桂各半汤,麻黄12克,喝水盖被一点汗都不出
治疗一例过敏性鼻炎,晨起鼻痒鼻塞,麻黄汤为主,麻黄12克鼻塞改善不明显,后麻黄加量至18克,鼻塞几无,但患者还是每日有少量稠涕,难以擤出,请教楼主有何妙法
2012-11-10 20:38 8楼
灵感仰 说:
曾治一荨麻疹病人,麻桂各半汤,麻黄12克,喝水盖被一点汗都不出
治疗一例过敏性鼻炎,晨起鼻痒鼻塞

加量这个已经深深体会到了,那例鼻炎麻黄一加量,疗效好的出奇。
多谢先生关于石膏和白芍的点播。
2012-11-11 09:20 9楼
谢谢楼主!
2012-11-13 12:00 10楼
ok728 说:
还有您说的这些。我早就试过了。没有任何效果的。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生地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滑

很感谢您的回复,互相学习,希望您越来越进步。
2012-11-13 12:22 11楼
楼主的帖子很好
也写出了治疗经过和灵活运用
赞一个
⬅ 针灸经验琐谈 老茶馆 紧锣密鼓指尖敲,清风排寒醒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