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寸关尺的部位

2012-11-21 21:04 楼主
寸口把脉是中医诊断的关键内容之一。寸口的部位,内经难经语焉不详。脉经王叔和始定。【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篇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由于古文言简,上文理解不同,又出歧义。现在通行是高骨为关,前后为寸尺。另有古老的中医门派,取高骨后为寸【即通常的尺部】,尺内为尺【尺泽至腕横纹为十二寸】中间为关。藏医取脉也与之相似。考校经文,较合经旨,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21 21:26 2楼
甭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2012-11-22 07:50 3楼
通行的都是第一种取法

第二种中所说的古老门派是哪个?
2012-11-22 11:14 4楼
只知道前寸后尺!
2012-11-22 14:33 5楼
【原创】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疾病?其原理是什么?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目前中医诊脉是独取寸口脉诊法。

寸口,中医又称脉口、气口,其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独取寸口脉,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为什么叫寸口,又有脉口、气口之不同名称呢?
王叔和《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而《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亦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内经》里有较多的论述,到《难经》则有进一步的发挥。如《素问•五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及《难经•一难》说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等论述。

由上可见,寸口脉既是动脉(动脉即脉动,与现代解剖学动脉之义不甚相同),也是经脉。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此说,而认为“脉是脉,经是经”,脉是血管,经不是血管;动脉不等于经脉。

脉是血管,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血液聚集之处,《内经》及前人早有明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篇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气与血液同行于脉管中,如《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脉管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如《灵枢•逆顺》篇云:“脉之盛衰者,可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元•滑寿《诊家枢要•脉象大旨》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明•李月池《四言举要》云:“脉乃血脉,气血之先。”

脉也是经脉,《内经》早已明确指出。如《灵枢•逆顺肥瘦》篇云:“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脉乃经脉也,起于手太阴肺之经脉。

寸口脉乃手太阴肺经之脉循行所过之处,《灵枢•卫气》篇云:“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为十二经脉之首。其循环次序是,经脉起于手太阴,大肠胃脾少阴心,再加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循。

为什么手太阴肺之经脉为十二经脉之首,这是因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灵枢•经脉》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灵枢•营气》篇),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上注于肺之经脉,变为营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而《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遂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乃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出于中焦,由胃上注于太阴而后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内贯五脏六腑,即五脏六腑大络中之气血出于中焦胃(脾),即如《灵枢•营卫生会》所云:“中焦……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遂。”即营血行于脉中,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故十二经脉以肺经为首。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其机理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从寸口与胃气的关系来看,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而手太阴起于中焦。所以《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输送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之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而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因此,一般切脉诊病时,把测定脉中有无“胃气”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的动脉。《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则更具体的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可见手太阴肺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密切关系。而寸口部位刚好是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太渊”又为脉之会,为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状况都可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

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按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及其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说道:“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

①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于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行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循行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终始。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

②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

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流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处,脾将通过胃所受纳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

④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表浅,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同时诊寸口脉沿用已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说寸口脉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虽然如上所说,但诊脉毕竟是四诊之一,在临症时,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决不能以脉诊替代四诊。实际上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技巧而已,如《难经•第六十一难》说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何腑也。”李时珍《濒湖脉学•自序》云:“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耳。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等等。
2012-11-23 18:19 6楼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寸关尺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中医脏腑气血辨证辨位的准确性。希望各家高手各抒己见。
2012-11-24 10:37 7楼
掌后高骨是为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2012-11-30 18:26 8楼
再学习!
2012-12-02 21:10 9楼
这个定义不重要,关键的是把脉把的是什么?把的是血管脉搏,还是经络运行,经络运行即人体内真气运行,感觉类似血液流动,中医大夫把脉,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真气去扫描患者体内的真气运行症结所在,然后处之。
⬅ 糖尿病下肢溃疡 老茶馆 五行讨论 争鸣中完善五行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