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失传“九制熟地黄”,再现人间。

2012-11-27 16:49 楼主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以减生地黄之寒凉之性,而增强其补血,养肾阴,添精的作用。

最早出现利用炮制手段来改变生地黄的药性,增强其补益作用的,当属医圣的“炙甘草汤”。用干地黄一斤为君药,配生姜、桂枝和清酒。为什么要配伍这些辛温的药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仅仅是为了补心阳,更是为了帮助生地黄以奉心化赤,发挥滋养心阴的作用,亦可阳生阴长之意也。所以这里可以看做是对于熟地黄炮制的最早雏形了。

而后的陶弘景虽然根据实践的需要,而不断的摸索出“捣汁和蒸”的炮制方法,不过依然言其为干地黄,也有可能是由于实践的深度,范围,观察不够,不能确切的说明炮制后的地黄功效,所以陶弘景没有说明蒸后地黄的功效是什么。

到了宋朝,才得到正式详细的记载,并称之为“熟地黄”。《本草衍义》中记载道:“••••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地者,蒸暴之法:以细碎者洗出,研取汁,将粗地黄蒸出暴晒干,投汁中,浸二,三时,又暴晒,再蒸,如此再过胜,亦不必多。”这里可以看出,熟地的出现正是因为医疗实践的需要而摸索出来的。

到了明代,随着赵献可、张景岳等滋肾派的兴起,专补肾中元气的熟地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正是有了这个“环境及条件”,熟地的炮制得到了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总结,期间出现了《本草通玄》“熟地性滞,痰多者,恐其腻隔,宜姜汁炒。更需佐以砂仁,沉香二味,皆纳气归肾,又能疏地黄之腻。”李中梓:“好酒同砂仁末拌匀,入瓦锅内,蒸极透,晒干,九次为度。地黄禀北方纯阴之性,非太阳与烈火,交相为制则不熟也。”

不过同时代的张景岳却对这些摸索炮制提出了异议:“有用姜汁伴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吐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伴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添足。”不过张景岳对用酒蒸炮制还是抱有肯定态度,因其治学态度:“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正是在这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通过前人的不断否定之否定,扬弃否定的,肯定正确的,不断的总结,到了清乾隆年间,禹州的“赵隆太熟地黄”正是在总结前人对于熟地黄符合客观实际的炮制经验,而居于“怀生地“这个道地产区的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创制出“赵隆太熟地黄”。

解放前中医处方中都以“隆太地”为熟地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禹州郭连一带还有老中医开“隆太地”处方的。赵家蒸熟地专门制有一高1.5米、直径0.8米的铜瓮,每次可装生地黄200斤,据老辈人说此铜瓮有300多年历史。由于蒸制过程忌铁、铝,当时没有不锈钢,只能用铜。每次蒸熟地时选优质地黄个大者洗净、润透,用特殊工艺处理后装入铜瓮。第一次蒸三天三夜,然后取出晾干,拌入熟地汁、黄酒、砂仁,用手揉搓均匀,再晒一天晾一夜,开始第二次蒸,以此类推至九蒸九晒,二十多天才能制成。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炮制器具归公和老药工去世的影响下,“隆太地”的炮制工艺也彻底失传了。(摘于新闻文献)

上面新闻文献里所论述的炮制方法也是东拼西凑的,主观臆想的。而里面的老药工不是去世,而是因为建国后土改,让人嫉妒贤能,诬陷身世,受尽屈辱压迫。最后在东南亚的药厂帮助下,逃往国外。

在此说个题外话,我们国家确实有太多符合客观实际的制药技术,从清末至文革,受战争,动乱,运动等原因,太多流向国外去了,以致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所用的一些“中成药”居然还是东南亚,香港,日本进口的。

由于本人有条件接触到东南亚一些中医药人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赵隆太熟地的药工,并向其请教炮制方法。然药工情绪高涨,义愤填膺的说:“就是到死带进棺材,也不会让此技术再回国内。”由此可以看出此药工当年所受屈辱有多深,且愤社心里严重。我对老药工说:“先生,确实你遭受了不公,但是人民是无辜的。我们国家正是很多符合客观实际的制药经验外流,而导致了国家每年多少外汇流入外国的腰包。而我们中国民族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符合客观实际的治病,制药经验,才能使民族繁衍至今,而如果这些符合客观实际的经验都失传了,中华民族后代的生命是否可以得到保障了呢?所以请先生以民族大义为重。”通过多次往返两地的努力,耐心的做思想工作,说明道理。老药工终于同意传授技术,但同时提出了一个条件:“在他死之前,此技术不能公布于世。”此老先生提出这么一个古怪的条件,可能真的放不下心里的那口怨气。

在老药工的指导下,我反复的实际操作了三批药,终于制成了传说中的“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的赵隆太熟地黄。

以下的是还差最后一次炮制的熟地黄:
黑如漆
光如油,且内部中空,说明炮制的时间长,已经彻底透了

选材是真正的“怀生地”最大个的 IMG_0870.JPG IMG_0867.JPG IMG_0868.JPG IMG_0869.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27 16:53 2楼
学习了。
2012-11-27 18:36 3楼
如此精制,其价几何?
2012-11-27 18:43 4楼
xintang39 说:
如此精制,其价几何?

不做商品销售,只做个人临床使用。还在不断的探索改进,以求可以工业化生产。等药工过世,应其诺言。再将其技术,及我摸索适用于工业化之探索的经验,献于国家,使其工业化生产,让最广大的人们可以受益。
2012-11-27 18:53 5楼
学习了。支持!顶!
2012-11-27 18:54 6楼
市面上的熟地的确不咋的,干涩无光。但可以用高压锅隔水蒸,也可以放点酒,也可与黑豆同蒸。多蒸几次,就流出黑亮的汁液。效果跟图片上相似。黑亮黑亮的,闪光。味道甘甜,气味清香。与市售之物相比,天上地下。
本人试过,故此敢言。
2012-11-27 20:01 7楼
sunnymann 说:
市面上的熟地的确不咋的,干涩无光。但可以用高压锅隔水蒸,也可以放点酒,也可与黑豆同蒸。多蒸几次,就流

你说的是这个?确实啊,只求形似就行了啊。而市面上你看到的就是这个方法炮制的,只不过是放上点时间原形毕露而已。
2012-11-27 20:01 8楼
国人都有这样的为国谋利的心,何愁国家不强大
2012-11-27 23:24 9楼
詹医生 说:
你说的是这个?确实啊,只求形似就行了啊。而市面上你看到的就是这个方法炮制的,只不过是放上点时间原形

我不是买熟地来蒸的,在超市买的生地黄,洗净,然后蒸。质量的好坏,的确跟蒸的时间有关系。
市售的熟地,价格比生地没高多少,因此可推断,其蒸闷的时间肯定不够,因而品质不好。

不知道詹医师是怎么样的传统方法呢?可否透漏一点
2012-11-27 23:45 10楼
sunnymann 说:
我不是买熟地来蒸的,在超市买的生地黄,洗净,然后蒸。质量的好坏,的确跟蒸的时间有关系。
市售的熟地

还在不断的探索改进,以求可以工业化生产。因与老药工有承诺,故等药工过世,应其诺言了。再将其技术,及我摸索适用于工业化之探索的经验,献于国家,使其工业化生产,让最广大的人们可以受益。
2012-11-27 23:56 11楼
除了自己炮制,否则药市是无法买到九蒸九晒的,现在都是一蒸一晒。有兴趣的会员都值得好好学习研究
⬅ 针灸爱好者请进 老茶馆 请问这个方子是起什么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