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肺经是手少阴?

2012-11-27 21:13 楼主
如题,自学中医,目前在背《四圣心源》。心肝脾肺肾心包,肺不是最阴的啊,为什么是太阴呢?就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一样都不懂是为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28 00:24 2楼
肺经不是手少阴,是手太阴;手少阴是心经。
2012-11-28 00:38 3楼
肺经是太阴还是少阴?是因为配属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1、肺为少阴-是以四时阴阳分太少而来,即四脏(藏)配四季,乃源于《易学》之两仪生四象。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气,是生阴(--阴爻)阳(—阳爻)为两仪,在阴阳卦爻之上各自加上一阴一阳,就成为四象,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在四象的基础上,再“一分为二”就形成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太阳又称老阳(正阳),太阴又称老阴(正阴)。为什么阳有老、少之分,阴亦有老、少之分呢?这是因为《周易》筮法以四营象四时。

七、八在四营中为不变之爻,九、六为宜变之爻。七与八两个数字不变的七为奇数,以象春天的阳气逐渐壮大,为阳数;八为偶数,象秋天的阴气逐渐壮大,为阴数。这种壮大的情况有点象现代哲学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七为少阳,表示春天虽然阳气逐日增长,但未达到引起质变的界限;换言之,季节虽然已由春趋夏,离开变秋还有一段距离,故名少阳。少者,继续在阳气的范围内可以增长之意,阴阳之质不变,少阴的八也是如此。八为阴气增之象,季节由秋趣冬,但离开变春还有一段距离,故称少阴。

九与六,代表夏与冬。九为夏,根据“夏至一阴生”的规律,阳气到夏至而极,夏接变为秋,则阳变为阴;同样理由,六为冬,根据“冬至一阳生”的规律,阴气到冬至而极,冬接变为春。故九、六为老阳、老阴。老者,气至极而变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二气互变,达到了质变的界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取喻,阴阳互变与质量之变,也有它们之间不尽相同之处。例如季节的变换为循环性的,而量质之变,则为变而创新,产生新的事物与变化。四象变化虽然也有这个含义,但不及唯物论辩证法揭露得深刻。
从上述可知,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故四季气候变化表现在植物的变化中,则长、壮、衰、变的循环次序也完全相同,所以四象之数虽七、八、九、六,但它并非凭空而生,自由它客观世界的依据。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者等,与“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是一致的。

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春令由阴而出于阳,阳气未盛,故曰少阳,亦曰阴中之少阳;至夏而阳气大盛,则曰太阳,亦曰阳中之太阳;秋令则由阳而入于阴,阴气未盛,故曰少阴,亦曰阳中之少阴;至冬而阴气大盛,则曰太阴,亦曰阴中之太阴。”

胡天雄《素问补识》:“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的。《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

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
2012-11-28 00:51 4楼
2、肺为太阴-是以脏腑分阴阳而来,即源于运气学说的对应关系(三阴三阳而来)。


运气学说的对应关系,即阴阳、五运(行)与六气的对应关系,主要见于《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及运气七篇大论等。


⑴地之五行与天之五气的配属关系:

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与天之五气--风、暑(热)、湿、燥、寒,二者是如何相配的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王冰次注云:“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吴昆《素问吴注》:“五行有水寒、火热、金燥、土湿、木风之异。”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天之四时五行,以应人之五藏五气,四时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则水为寒,火为暑,金为燥,土为湿,木为风,故天有四时五行。”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寒暑燥湿风,此五气配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

又《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暑),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王冰次注:“气,谓风、热、湿、燥、寒。形,谓木、火、土、金、水。”

由上可知,冬、夏、秋、春、长夏,是天之四时(五时);水、火、金、木、土,是地之五行;寒、暑、燥、风、湿,是天之五气,如此五五相配之对应关系,即如王冰次注“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者也。

⑵ 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对应关系:

然“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而“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即天是以“六”为单位计算,而地是以“五”为单位计算,它们如何相配属呢?这就是网友所说的“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对应关系。天之气有时说是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有时又只说前五气,没有火,与五行对应时又没有暑,而将火分为了君火、相火,我搞糊涂了。”五行与五气的配属关系已如上述,下面再谈谈“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对应关系”。

地之五行为了与天之六气相配属,在五行之后又加上一个火,即木、火、土、金、水、火,以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对应。即“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其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厥阴之上,风气(木)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土)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金)主之;太阳之上,寒气(水)主之。”

由上可以看出,地之五(六)行在与天之六气相配时,是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六气与天之六气(风、热、湿、相火、燥、寒)相配属的。其中天之六气之热当为君火,即厥阴风气、少阴君火、太阴湿气、少阳相火(暑)、阳明燥气、太阳寒气。君火替代了热气,(相)火替代了暑气。

天之六气与三阴三阳相配,来源于《素问》运气七篇大论,而此七篇运气大论非《素问》之原文,当是王冰补入,此即《素问识》所云“《内经》无六气之说,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

天之六气(风、君火、相火、湿、燥、寒)配三阴三阳,是以气的多少分阴阳,即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一阳指少阳,二阳指阳明,三阳指太阳。先哲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测算方法及其原理 ,主要是以六气、干支和阴阳五行来进行运算,亦即运气的测算。在测算时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火),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暑),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即君火为热,相火为火(暑)。

三阴三阳经脉相表里,太阳对少阴,少阳对厥阴,阳明对太阴,即表里两经的配属关系,《内经》有明示。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灵枢•九针论》云:“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足太阳,膀胱也;足少阴,肾也;二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足少阳,胆也;足厥阴,肝也;二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足阳明,胃也;足太阴,脾也;二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上述足之六经,阳经行于足之表(外侧),阴经行于足之里(内侧),相为配对,故曰表里。

手太阳,小肠也;手少阴,心也;二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手少阳,三焦也;手心主,包络也;二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手阳明,大肠也;手太阴,肺也;二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上述手之六经,阳经行于手之表(外侧),阴经行于手之里(内侧),相为配对,故曰表里

中医经典《内经》认为“天人相应”,故天之六气则与人体六经(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相互配属,其具体的配属关系,前贤已有明述,如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
“[六气名目] ⑴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⑵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⑶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⑷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⑸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⑹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2012-11-30 14:11 5楼
感谢,很详细,通俗易懂
2012-12-01 02:17 6楼
阴阳之中,“三阴三阳”的理论,是中医学的创新。《黄帝内经》对此始有系统的记载。其三阳名称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阴的名称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是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见三阴三阳之分,是用于标记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的,而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的不同,对生命活动的作用亦不同。按《素问》的《阴阳别论》、《经脉别论》等篇章的记叙: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一、二、三”表示阴阳之气的量级从少到多和层次由浅到深。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理论,显然是从《周易》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之说发展而成的。《易经》的六十四卦交中,最基本的元素只有两种,即“ ”(阳爻)和“ ”(阴爻),此即“一阴一阳”。《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即阳仪与阴仪;四象是阴阳的进一步划分,即“二阴二阳”:太阳(亦称老阳)“ ”、太阴(亦称老阴)“ ”、少阳“ ”、少阴“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黄帝内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其较之“二阴二阳”,即在太阳、少阳中增加了“阳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在太阴、少阴中增加了“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有学者认为,在“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序列中,完全是以“二”的倍数递增的。就描述人体生命现象而言,“三阴三阳”比仅以“二”为要素的“两仪―四象―八卦”序列更实用、更贴切。

以上源自百度。
⬅ 手臂疼痛 老茶馆 孩子脾胃运化不好,服用小建中汤对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