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论》一定要学“六经”辩证的原理

2008-09-11 19:31 楼主
学伤寒就是要学“六经”辩证的原理
若不求“六经”辩证的原理,则《伤寒论》仅仅是一本方书;若领悟“六经”辩证的原理,则《伤寒论》就是一本临床巨著。
若仅仅以为“方证相应”,则《伤寒论》仅仅是一本医案,若能领悟“六经”实质,则《伤寒论》又是一本载道的经典。
欢迎大家讨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9-11 22:28 2楼
但是光一个“六经”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不能统一。
2008-09-12 09:43 3楼
回复 2# 花香丁 的帖子

医道与浅见不同,同一个病例不同智慧的人见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领悟在不同层次上,则众说纷云
2008-09-12 15:14 4楼
私下认为先生讲的很有道理,还请先生讲讲六经的辨证原理,以开论坛学习讨论之风。
2008-09-12 17:37 5楼
回复 4# 董红昌 的帖子

愚知道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执简驭繁的,其“六经”非指部位等一切有形的东西,却与一切有形息息相关,或可说其言病机的方向或趋势,然未领悟时,会觉得有点虚玄难以捉摸,但领悟了,则可精确把握之,以指导临床实践。

1试述“六经”实质:从少阳至太阳是虚转实;太阴至少阴是由实转虚。太阳至太阴是阳转阴,其中是阳明;少阴至少阳是阴转阳,其中是厥阴。说是“六经”实质,即非“六经”实质,是名“六经”实质。少阳至太阳" 即是“阳生阴长”;“太阴至少阴”即是“阳杀阴藏”。初,阳生而不盛,阴也长而不盛,是谓小,为少(少阳);后来渐至阳盛阴盛,是谓大,谓太(太阳)。余仿此不赘。
2再试述“六经”实质:春应厥阴少阳,夏应太阳,秋应阳明太阴,冬应少阴;春秋有分,冬夏有至,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春有春分故,厥阴少阳气不同;夏有夏至故,太阳一气同;余仿此不赘。
3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学知识,或经验;思是思维,或智慧。学习领悟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以便“悟道,执简驭繁”,以便“道之为术”,以便用学会的阴阳之道去指导临床实践,“学”“思”结合,不可偏废。也即是“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学习经典”和“临床实践”不可偏废……不胜枚举,望学者能举一反三,言一而知十 。

愚表达能力有限,不知说的是否明白?
谢谢诸位加分加金。
2008-09-13 15:58 6楼
回复 5# liliqian 的帖子

希望先生能再接再厉,把您的观点整理的再明确一点,再详细一点,这样才过瘾。
2008-09-13 20:44 7楼
谢谢版主鼓励,谈三个方面:
1。《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的分法,代表了仲景悟道的高深,若人不悟,不知三阴三阳何意,不知为什么要分三阴三阳,那《伤寒论》的精髓只好是“方证相应”了。
2。《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的分法是以病机的方向(请允许我暂时这样称呼它为“方向”,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佛说:说方向,即非方向,是名方向)划分的,故而一个人不可能有两个以上三阴三阳病同时存在。合并病的提法欠妥,恐为后人所加之解释条文。表明症状相兼。后世注家的注解越来越通俗,以至于没有深度了,结果《伤寒论》就成了方书。
3。《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的分法,多数医家认为仲景独出心裁,实是经典(《内经》等)一脉相承,是中医阴阳五行核心理论所在,与今牵强附会之阴阳五行不同。

所谓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谢谢
2008-09-14 15:25 8楼
回复 7# liliqian 的帖子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是三阴三阳同时健全的,所以合病和并病当没有什么争议!毕竟这个名词从内经上就开始流传了!
2008-09-14 18:04 9楼
回复 8# 董红昌 的帖子

毫无疑问作为病或症是可以合病并病的,然而作为病机方向的东南西北是不能合并的,是东则非西,是南则非北。引起以上误解是我表达不清的原故。
⬅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老茶馆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