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詹医生 关于乌梅的止痛问题

2012-12-27 00:36 楼主
坛友詹医生 看了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全蝎乌梅红花汤)”的帖子后,和我探讨了一下关于“伏邪”的问题,他的见解很独特,在此谢谢詹医生的赐教。詹医生的观点是:就收敛固涩药物的特点,理论上来讲,酸收作用的药物不单单是可以使人体有形物质收敛固涩,不让其流失,同样也是可以使邪气收敛固涩,这个最明显的经验,就是实证泄泻及外感咳嗽,最忌讳用收敛固涩的药物,暂时性的,快速的止咳,但是恋邪留弊,以致缠绵难愈。另外他提了两个问题:1.乌梅在你治疗的痹证中,患者的症状缓解很快,而这个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是祛邪还是伏邪的作用?2.如果仅仅是使伏邪蛰伏,现象暂时性消失的话,那和封闭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人们常常说的“治标不治本”? 自从发表了这篇文章后,今天也有很多网友给我留言问关于乌梅止痛的问题,在大多数的同仁心目中,多没有乌梅止痛的概念,这里借詹医生的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我对乌梅的一些肤浅理解。

早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就记录了:梅,气温平,味酸,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这里早就提出来了其可以治疗肢体疼痛。在《品汇精要》中记载: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那么乌梅就是梅经过烟火熏制而成的。近几年我学习《伤寒论》,考虑问题多从阴阳出发,在这里我也以阴阳来作答。从梅的生长季节来看梅之花开于冬,实结于春,成于初夏季节。由此则厥阴风木为之体,故其味酸,而主收。少阴君火为之用,故气温而平。肝属木,肝主筋,疼痛者筋痉挛之故。木有水润才会畅达,筋有津润亦才会柔韧有劲。”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这一句也就是说肢体的疼痛或者偏枯不仁等是津气的凝滞,不能濡润肌肤所致。古有望梅止渴一语,由此均可以推论梅能够吸气以化津。肌肤腠理的津恢复正常则肤润而筋柔,故痛止而痹除也。故梅止痛的作用是生津润筋的作用,其不是治标而是治本。且乌梅色黑而酸,水生木也。


在这里我也简单谈谈我对阴阳的理解,中医中不离阴阳二气,阳主温眴,阴主濡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气主升,阳气主降;阴之升靠阴中之阳,阳之降靠阳中之阴。梅之味酸为之体,性温为其用,故体阴而用阳。酸者,收也,收什么?收敛阳气入阴以化凝寒(寒主收引,故有疼痛拘急,阴气聚集的原因)。性温主升,升什么?升津液以达阳中,以濡润肌肤。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欢迎同仁探讨交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2-27 00:59 2楼
王医生可谓阔达,这种接受不同意见,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受我们敬仰。

原本愚见,不敢见人,故单独发消息与王医生探讨,而王医生居然发帖公开了,那我也就把发给王医生的消息,跟帖和大家共同探讨:

感谢王医生的无私奉献,这些都是可贵的临床经验。

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愚见,不正之处还望王医生指正。

“伏邪”: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最早见于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而后医家都多有发展,也丰富了“伏邪”。 其实伏邪的形式不单单表现于外感热病的,而对于痹病来说,也是一种伏邪的表现形式,两者的都有同样的特点:藏于体内,感时而发。所以从一方面上来说痹病也可以作为一种伏邪来理解的。

但是邪气又是怎么藏于机体的,前人给我们一个很模糊的答案就是“不即发”,但是这个答案是很模糊的。也没有能解释邪气为什么会蛰伏于体内。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一,就是前人通过观察,总结,发现某些病邪的特点就是:感于人体不即发,而后感时而发。而这个《素问》以来很多医家都有论述。

二,就是人为因素导致一些邪气蛰伏,而后感邪而发呢?通过温病学的实现观察:

1.发现很多发热的患者如果用过于寒凉的药物,而致热邪受寒凝而深伏,暂时性的现象消失,而后感时而发,热像更甚,病情更重。

2.西医对于痹证疼痛的打封闭,是不是一种使邪气蛰伏的行为的,通过实践的观察,每每症状消失的很快,但是再发作的时候都会更甚。

3.医圣的乌梅丸,是否利用乌梅的酸收作用,使蛔虫(伏邪)得到暂时性的蛰伏,而使胆绞痛的症状尽快缓解?

通过医圣的经验,及就收敛固涩药物的特点,理论上来讲,酸收作用的药物不单单是可以使人体有形物质收敛固涩,不让其流失,同样也是可以使邪气收敛固涩,这个最明显的经验,就是实证泄泻及外感咳嗽,最忌讳用收敛固涩的药物,暂时性的,快速的止咳,但是恋邪留弊,以致缠绵难愈。

说了那么多,我就想对王医生提出:

1.乌梅在你治疗的痹证中,患者的症状缓解很快,而这个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是祛邪还是伏邪的作用?

2.如果仅仅是使伏邪蛰伏,现象暂时性消失的话,那和封闭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人们常常说的“治标不治本”?
2012-12-27 01:38 3楼
王医生,我没有别的意思的。

实践是中医活的灵魂,也是中医可以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

收敛固涩药,恋邪留弊的实践依据古今太多了,而这个提出这个质疑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王医生你确实是在纯粹的理论上提出乌梅有生津的作用,借此来佐证你的结论是没有错的。但是大量的实践依据证实,乌梅的主要作用功效是以收敛固涩为主的,而王医生你这种以偏概全,选择性的强调论据,就有失客观了。加之“五味或五色理论”单纯的以真实滋味或真实颜色来判定药物性能,随着实践的发展愈加不能准确的判断药物的真实性能了,如山楂有很强的酸味,但是山楂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吗?而五味或五色理论早以成为表示药物性能的一种符号了,而不是作为真实的滋味和颜色了。而作为判断药物性能的唯一标准,《神农本草经》早就提出了,即”入腹便知性味“。

你是否应该拿出你的实践观察更有说服力呢?即患者的远期观察数据
2012-12-27 07:16 4楼
好,学术贴。这应该成为论坛的典范。
2012-12-27 07:48 5楼
詹王两兄倾心交流,诚为同仁楷模!百家争鸣,中医乃发展……论坛之初衷或即为此!!!学习了!
2012-12-27 11:11 6楼
詹医生 说:
王医生可谓阔达,这种接受不同意见,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受我们敬仰。

原本愚见,不敢见人,故单独发消息与

我的意见1,要真确理解药物,理解药物配伍,以及人体气化生理之实。2,要准确地掌握和应用各种治则,以求综合和最佳疗效。从病邪而言,有“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等;从整体生理而言,各种因素尤须权衡。
离开了人体全局,离开了方药全貌,是很难对某味药应用的“当”还是“否”,“宜”还是“忌”作出合理的判断!
具体应用,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体现象,离不开现象背后的象理,有是证用是药,综合判断和权衡,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容错”,“纠错”,因势利导和逆流挽舟(广义的),涉及到生理阀值常数敏感度,应激调控,系统的稳定和自律调整恢复等问题,
酸,能敛邪,但也未必敛邪。酸也能通能泻能涌。而辛甘发散,有时发散的,也未必是邪气。各守其位,谨思所属。复杂的问题难以简单化,简单的事实也不必复杂化。
现象,和,本质,恰如山路十八湾,一叶浮萍归沧海。
临床愈久,愈深,接触和探治的疑难重患越多,就有越多的“非逻辑”“非常规”的东西---其实就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更加深入人体生理心理,由此而总结出新的认知、体会和规律。
至于敛涩蔸邪,确有,只能具体分析。(拿一味药物,很难判断是非,哪怕是罂粟壳,用之得当,却有奇功,关键是时机,配伍,病因病机之机转等等。高手有高手的境界,初学者有初学者的必守规矩。)
总之,医学,太难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而若欲左右逢源,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不知道要下多少苦功,多少探索、追寻、实证和思考,惟本至诚之心,终必有得。我自知学验尚多不足之处,今肆言几句,只想抛砖引玉,如是则甚幸。
2012-12-27 12:15 7楼
中医中不离阴阳二气,阳主温眴,阴主濡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气主升,阳气主降;阴之升靠阴中之阳,阳之降靠阳中之阴。梅之味酸为之体,性温为其用,故体阴而用阳。酸者,收也,收什么?收敛阳气入阴以化凝寒(寒主收引,故有疼痛拘急,阴气聚集的原因)。性温主升,升什么?升津液以达阳中,以濡润肌肤。豁达透彻的理解,仲景的心法处处都能够体现出来调节气的升降和出入的相对运动中,使整个方子得到醇和之气,
2012-12-27 13:15 8楼
看了王医师的原文,收益匪浅。看了詹医师的观点,也佩服其严谨的态度。中医是一门实验科学,那么注定成效是检验标准。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医这一门科学,发展了二千年,依然生机勃勃
酸,能敛邪,但酸梅未必敛邪。敛与不敛,还是看成效的正确评估。读张锡纯的 山茱萸解,也有这个感悟。
2012-12-27 13:20 9楼
詹医生 说:
王医生,我没有别的意思的。

实践是中医活的灵魂,也是中医可以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论坛是学习交流的地方,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目的是共同提高。


因为近几年我一直在学习《内经》与《伤寒论》也一直在思考很多的问题,理解经典也许很片面。古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正气。治疗疾病也就处处维护着这个正气,有邪即护住正气以抗邪。这就好比打仗,国力弱了才会招来外敌,有外敌就要增强国力才行,否则必打败仗。至于人体,用阴阳来论也好,用五行来论也好;阴阳要平衡,偏阴偏阳均是病态,治疗就是调节阴阳的平衡。五行的生克制化也强调的是平衡,如果五行的平衡机制比打乱了,也是病态,治疗一样是调节平衡。那么收敛固涩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收敛固涩人体的正气。如乌梅之治疗久泻,久泻者其泻何物?为何而泻?且乌梅丸所治之厥。均是体内阳气弱而不申之故。治疗就要引阳入阴,化体内之阴寒为津液。津液如气如雾可以升腾,而浊阴如水只能下流而为泻。况泻有多种,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下利,其就不能用收涩类的药物。
2012-12-27 13:22 10楼
梅能吸人之气为津,不能吸外来之寒湿。
2012-12-27 13:27 11楼
王家祥 说:
梅能吸人之气为津,不能吸外来之寒湿。

王老师理解精深,用药精当,学习了!
⬅ 足浴有保健作用吗? 老茶馆 今年寒大,余速除风寒感冒妙法传于世人共享-------汪孟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