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发展歧途与回归经方的必要性

2012-12-28 14:13 楼主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流派,从时间先后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

其一,是出现最早的 “ 疾医 ” 。在《周礼 · 天官冢宰》中记述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从其掌管的治疗范围和后代医学分科的角度看,所谓“ 疾医 ”,大致相当于内科医生。“ 疾医 ”的特点在于:没有那么多的玄学理论学说,仅仅是根据疾病之所在(病毒所在),处以方药,从而达到迅速“ 取去病毒,故尽愈诸病疾苦 ” 的目的。先秦时代的名医扁鹊和东汉时期的张仲景,都属此类医家。尤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言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直到后来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一篇序文中说:“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更是极具科学性的提出了“方证相应”的理念。所谓“方证相应”,方,就是所用的方剂,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在没有古方剂配伍学(《汤液经法》)的指导下,是不可随意加减变化的。打个比喻,西药当中的青霉素,如果随意改变了该药的某个分子结构,它就不是青霉素了,也没有青霉素的自身疗效了。中药当中的某个方剂呢,譬如“桂枝汤”,就像组合完善的“青霉素”一样,如果随意的改变了其中的一味药,甚至是一味药的药量改变,便失去了桂枝汤的自身疗效,也不能称其为“桂枝汤”。一个古方剂,有严格的治疗范围,中医叫做“脉证”,就是说,必须要见到相应的症状或者症候群,以及相应的脉象,才能用相对应的固定方剂去对治。这种理念,是中医的“魂”,严格严谨而经得起重复验证,也经历了数千年的验证,疗效显著,叹为观止。中医一旦丢掉了这个宗旨理念,便会步入消亡。这个时期的“疾医”派,后流传到日本,对日本医学影响深远。形成了目前日本的古方派(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我们也称为经方派(广义的经典之方)。
其二,是汉唐以后逐步出现的 “ 阴阳医 ” 。这个流派最大的特点,是受到唐代王冰的《内经》运气七篇的影响,医家开始崇尚理学谈玄,不像经方派那样辨阴阳须联系临床证候,而是完全抛开证候的分析,以运气学说为工具,对古经典进行大胆的解读和发挥,加之理论的偏颇和臆断、谈玄成份的介入,并高呼古方不能治疗今病的口号,把古经典分解的支离破碎,断章取义。看似是中医辨证理论的变革和振兴,实际上,泥于阴阳五行之凿空之说;只知据此论说病因,而忽视诊察病侯,疗效已经严重变质。根源就是理论的迷失和误解、随意说理,以及在其新理论指导下,创造的方剂和随意的加减性,失去了古中医原本的方证理念。不严谨,不可重复验证,出现了一个病,十个医生看了十个结果、十个方子的怪异现象,令病人不知适从,令学者迷茫而无法掌握,导致了中医理论愈加神秘不可琢磨。而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认为:中国自东汉张仲景之后,“疾医 ”之道已然灭绝。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大行于世的都是“阴阳医”。都是“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尅论病”,纯属脱离实际的“臆见 ”,而不是针对疾病之所在的“明白之治”。临床治疗唯恐损元气而多用温补之药,不敢使用攻击疾病的药物进行治疗。

其三,则是晋唐时期出现的“ 仙家医 ”。此类医家的特点是试图通过炼气、服用丹药而参与天地造化(长生不死),显然不是医学正轨。

就这三个医学流派而论, “ 仙家医 ” 为数不多,所以危害亦小;大行于世的 “ 阴阳医 ”,纯属空谈,根本不能治病。“疾医”、"伤寒家"或"经方家"可称为正统中医学,是依据黄帝内经为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的主要标准;神农本草经为药物使用标准,难经为针灸使用标准,处方标准是以汉朝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中的处方为主,其临床疗效时常可令病人“一剂知、二剂已”。但这个最为宝贵的“疾医”之道,却因“阴阳医”的兴起而绝灭!

“阴阳医”发展到金元时代,张元素创立“药物归经”理论,到清朝的叶天士又发扬了“温病学说”,此派后世医家以讹传讹,发展成了现在的时方派、温病派,实际上他们把药物分成了阴阳、经脉几类,用阴阳五行之理据此论说病因,一旦认定患者体质在五行阴阳上哪不足,则药方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温病派认为病多由受湿热而发(与张仲景伤寒论的观点恰恰相反),故药物的运用上多以清热、滋阴,滋补、贵重药物为主。开药可达几十味(甚者80-90味),即所谓的乱枪打鸟。不但效果不佳,治疗费翻几番,由于药味繁杂苦极,对患者也造成很多服药障碍。清代温病派兴起是一次打击,近代西医进入中国又是一次打击,除了西医制药厂几十年的媒体公关、大力宣传以外,中医的辨证难以掌握,学中医利润少,形成了近年来中医里良医少,庸医多,也是导致目前很多人对中医的不信任、感觉中医无能的根源之一。

但现代人的体质,绝大多数不适合“温病学说”。公认救治无数临床疑难临危重症的李可老中医有一段访谈录,李可曾谈到:“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当时我就发现不仅是北方人阳虚,南方人阳虚的也特别多,而且南方人阳虚的几乎是百分之百,无一例外。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麼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南方人普遍都使用空调,经常开著,把空调开到十几度。外面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头了。空调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是弊多於利,这麼一冷一热,每天经过好多次,出现很多人为的空调病。..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邪啊,我们人造的寒邪比那个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厉害。. "(田园著《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正是由于现代空调、冰箱的发明,使得常人可以不分时节的处于低温环境和食用冰饮生冷食物,体质多偏阳气不足而亚健康,使我们又回到了张仲景《伤寒论》由受伤寒引发疫病横行的时代了。

学习伤寒论经方有什么好处?有心研究经方的有志之士必须知道一点,就是因为有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的基础,我们经方家就敢大剂的、大量的使用经方绝对不会出一点错,由于经方都是使用极峻的药,讲究的是一剂就知,二剂就已的效果,也由于药物的力道强劲有力,而且很多都是有毒的天然药物(日本古方派吉益东洞认为经方的优势就在于”以毒攻毒“、 “ 以药之毒攻病之毒,故疾病得除 ”,充分说明了经方的威力,“病之毒”是指身体的阴阳失衡,而“药之毒”其实就是经方使用药材所产生的用以纠正人体阴阳失衡的“八法 ”力道远远超过普通草药的意思 )。过去许多医家就是因为无法透彻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于是自然而然就不敢轻易使用经方,同时由于《胎胪药录》的失传,造成许多医家对于伤寒论更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自汉朝张仲景医圣至今,历代所出现的经方名家并不多,所以千年以来真正懂得伤寒论的医家是屈指可数的,温病派也冋时因为一些医家对伤寒的误解因而应运而生,由于温病方使用的药物不像经方那样的剽悍,都是讲究温和滋阴调养进补等等方式来治病,与经方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为温病方少用峻药,就算吃错药物,也无多大不良的反应,疗效不显、多次反复的治疗和服药周期延长,也满足了医生以提高治疗费为优先的考量,于是就受到一般医师的喜欢,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医成为了温病派中医,终于导致千年以后造成人们对于中医的误解,都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中药是吃下死,但是也无法治病”的错误观念。这都是历代温病派的中医累积传承错误的中医知识所造成的结果。
(倪海厦语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2-28 17:52 2楼
楼主讲到中医现状的一个要害之点了!
2012-12-28 20:56 3楼
中医理论万古不息,中药性能亘古不变,五脏六腑尽其功能,五运六气天之使然,知常知变医之所用,中西并立各取所长,精研圣典博览古今,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此中医之根蒂,医学之上乘。(个人己见)。
2012-12-28 23:37 4楼
临证指南上也有很多用经方的例子,干姜、附子、桂枝也常用,不能怪叶天士等名医,是后人没学好,一知半解,乱用寒凉而已
2012-12-31 17:58 5楼
经方…
2013-01-14 19:18 6楼
有道理
2013-01-14 19:23 7楼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能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就好。
2013-01-15 11:54 8楼
学习了。楼主辛苦!
⬅ 强烈要求本论坛认证中医师开业授徒,教授中华医学! 老茶馆 屡试屡效单方-—小儿扁桃体红肿发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