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阴阳的的原文记载

2013-01-08 20:11 楼主
地球公转阴阳
五音是“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的自转公转计算5步法则。

原文: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发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无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抟,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峰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也。”
由于这段文字对于理解123个残缺的文字有重要的帮助,所以我录了下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各所指不同。其中的“黄钟数”教科书上没有讲,这是中国古人的乘方记数技术法则。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载,《史记•律书第三》中也有介绍,只是我们已经不懂得这是古老的“乘方”技术法则了。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这里的原文,明确了子午的分界线为冬至夏至的分界线。这里十分明确。本质上这时就是计算地球公转轨道轨迹的南北极点的标志,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南北回归线圈的标志;由于子午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计算标志,也就是计算地球自转时间与公转角度的共同标志;子午还是计算地球和天球经纬网中经纬度的标志;子午线圈就兼有很多功能,自转公转时间的标志,南北极点的标志,自转公转的轨道角度、角速度的标志,自转公转轴的标志等等。由于这些法则,今天已经转变了,用了很多不同的名词来表达相同的概念和含义,这样大家就已经很少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科学含义与科学方法,斥责为伪科学的、封建迷信、唯心主义的东西,这样,科学家就害怕背上种种人为的罪名去研究。《史记》中的“律数”以及《历书》中的“历数”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去研究一下,不要在那里哗众取宠,不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无知!由于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更不是研究数学历史、自然科学历史的,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史知道的很少,这些重任,常常使我彻夜难眠 ! 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记载:正午时,利用高八尺的标杆所产生的晷影的长短来确定节令的记载——这本质上是用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计算和测量纬度的高低的自然科学技术,结果如下:
1小寒 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这里是三角函数法,要查三角函数表,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运用三角函数了.不可思议.
2大寒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3立春 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4雨水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5惊蛰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6春分 七尺五寸五分;
7清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8谷雨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9立夏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10小满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11芒种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12夏至 一尺六寸;
13小暑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14大暑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15立秋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16处暑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17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18秋分 七尺五寸五分;
19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20霜降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21立冬 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22小雪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23大雪 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24冬至 一丈三尺五寸。
据此,可以画出阴阳太极图。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画?还有读者会不会计算这里的太阳高度角?以及这里的纬度高度是多少?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图,网上还有另外一些有24节气的太极图,读者去看一下,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说,中国古人最晚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掌握了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计算法则。与王冰整理《内经》的唐代,有相差了近1000年了。因此不可能是王冰造的假,实际上是王冰也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论工具。










在这里我把张介宾记载的昼夜长短的记载录在这里,这是计算公转状态下的昼夜的长短,这样,才能够判断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在公转。这个需要换算为今天的小时才好理解。这里是如何计算测量当地的纬度高度的,要请教天体物理学的、地球物理学的专家、高等数学的专家。读者去研究一下。只是注意“日躔度”为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上的度数;昼夜长短则是地球自转轨道上——赤道轨道上的度数,古制为100刻制,今天为24小时制。需要相互换算。

四季日躔宿度昼夜长短刻数
冬至十一月中,日躔箕四度,出辰初初刻,入申正四刻,昼长四十一刻,夜长五十九刻。(笔者注:这里是昼长为9.84小时,夜长为24-9.84=14.16小时。具体的算法是41x14.4÷60=9.84小时,其他以此类推。请读者自己换算一下好吗?这里的纬度高度应该也是可以计算的。)
小寒十二月节,日躔斗十度,入酉初初刻,后六日日出卯正四刻,昼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
大寒十二月中,日躔牛三度,后四日昼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后十一日日入酉初一刻,后十三日日出卯正三刻,昼四十四刻,夜五十六刻。
立春正月节,日躔虚一度,后六日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后十二日日入酉初二刻,后十三日日出卯正二刻,昼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
雨水正月中,日躔危六度,后六日昼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后十二日日入酉初三刻,十三日日出卯正一刻,昼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
惊蛰二月节,日躔室六度,后六日昼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后十二日日入酉初四刻,十三日出卯正初刻,十四日入酉正初刻,昼五十刻,夜五十刻。(这时是春分:昼夜各12小时)
春分二月中,日躔壁三度,出卯初四刻,后七日昼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后十五日日入酉正一刻,昼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笔者注:这应该是春分昼夜平分以后的公转时候。)
清明三月节,日躔奎九度,出卯初三刻,后七日昼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后十五日日入酉正二刻,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
谷雨三月中,日躔娄六度,出卯初二刻,后七日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立夏四月节,日躔胃九度,入酉正三刻,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后三日日出卯初一刻,后十一日昼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
小满四月中,日躔昴八度,后十日日入酉正四刻,昼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
芒种五月节,日躔毕十一度,出卯初初刻。
夏至五月中,日躔参九度,出寅正四刻,入戌初初刻,昼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
小暑六月节,日躔井十三度,出卯初初刻,后七日日入酉正四刻,昼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
大暑六月中,日躔井二十八度,后六日昼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后十三日日出卯初一刻。
立秋七月节,日躔柳十度,入酉正三刻,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后十日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处暑七月中,日躔张五度,出卯初二刻,后二日入酉正二刻,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十一日昼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十五日日出卯初三刻。
白露八月节,日躔翼二度,后二日日入酉正一刻,昼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后十日昼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
秋分八月中,日躔翼十七度,出卯初四刻,后二日日入酉正初刻,三日日出卯正初刻,昼五十刻,夜五十刻,后五日入酉初四刻,后十日昼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
寒露九月节,日躔轸十三度,后三日日出卯正一刻,昼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后五日日入酉初三刻,后十日昼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







这个图最能够说明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与纬度之间的高低关系
这个图也是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高度以及昼夜长短的计算法则。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圭表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已知的圭表高度8尺,为圭表的一条直角边,测量日影的长度是圭表的另外一条直角边,以此来计算直角的斜边和两个锐角的大小,这两∠的大小,仰角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俯角则与当地的纬度高度有关,还要要看太阳的直射点直射∠的位置——南北纬23°26分,中国古人称谓赤黄交角——今天叫做南北回归线圈。注意这一本质。很多教科书讲了,但是没有指出本质性的内容。就说明不了问题。



这与我们现代地球观是一辙的。


我没有细算,我给读者把公式列出来,读者去计算一下。
小寒 用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这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长,标杆8尺,为另一条直角三角形的的直角边边长。这样,依据正弦、余弦定理定律可以计算直角三角形二锐角的大小,这二角一个是纬度高度,一个是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4节气中,相同的这一个角的大小,就是测量者所在 纬度的高度,其余24个不同的角度,就是当地的不同季节的正午高度角。125.5的二次方加上80的二次方=直角三角形的第三边长的二次方。可以求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边长。这样一个角的大小是纬度高度,纬度高度的计算还要考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是中国古人说的“赤黄交角”——今天说的南北回归线23°26′。另一个角就是当地的正午高度角。大家去算一算,何如?
我这里连接一下《周髀(bì)算经》,希望读者去查阅一下。《周髀算经》是算经的十书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4-29 11:01 2楼
太了不起了,楼主水平真高。
2013-05-20 12:26 3楼
橘井流芳 说:
太了不起了,楼主水平真高。

谢谢。努力吧。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 老茶馆 脉大而数,按之极软。此中气积虚{李中梓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