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对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展的贡献1

2013-01-18 10:16 楼主
作者:张敬文,鲁兆麟摘要:孙思邈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道家性命双修养生理论进行总结诠释和推广应用的伟大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在他的影响下,道家内丹养生学说在唐宋元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与道家养生学继<内经》之后的第二次大融合,从而推动了命门学说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成熟。关键词:孙思邈;道家养生;性命双修;内丹养生学道家修道养生之学,古称黄老之学,其源大都托名于黄帝与老子。黄帝重人贵生,老子崇尚自然,皆以道为天地之本源,以性命为人生之根本。它是以自身的元精、元气、元神为药物,充分调动和利用自身的调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再生功能,最佳地发挥天人之际的自组织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隋唐著名医学家及养生家,被尊称为“药王”和“孙真人”。生于公元541年(新酉岁),卒于公元682年(永淳元年),寿142岁[1-2]。孙思邈博通经史百家,尤长老庄,兼及佛典。曾隐于太白山,修身养性。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当时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执弟子之札甚恭,称其“道洽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至于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虽年已百岁,“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3]。孙思邈对儒释道兼收并蓄,而对道家思想尤为推崇,对道家养生更是深有研究并身体力行。他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曾言:“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在《千金翼方•退居》篇中曾言:“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孙思邈一生著述甚丰,可以肯定为其所著的著作有20多种,其中道家养生著作就占据大半,主要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摄生真录》、《气诀》、《龙虎通元诀》、《养生要录》、《龙虎篇》、《四言诗》、《存神炼气铭》等[4-5]。在其医学巨著《千金方》中,也有大量修道养性以养生的内容,由此可见其道家思想渊源及对修道养生的重视。在具体养生方法上,孙思邈推崇道家的性命双修、水火既济。首先,孙思邈极为重视精神修养,重视养性功夫。其在《千金要方》、《干金翼方》中分别列“养性”专篇阐发老庄及《内经》“清静自然”、“恬淡虚无”、“治未病”之旨。他说:“神仙之术难致,养性之术易崇”,“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并对养性之术,提出了“十要”、“十二少”,忌“十二多”,强调要恬淡虚无,颐养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孙思邈以养性为本的思想。吕纯阳曾云:“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6]。由此可见.道家养生是一个性命兼修的完整过程。修性,即通过日常品德修养使自体中和场势得以蓄积和加强;修命即通过疏通经略而使精气得以自然返还,使身体功能得以改善和加强,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作用。事实上,孙思邈以“上智之材”弱冠之年即精研《老》、《庄》,韶年知“道”,其对道家性命双修的完整过程十分谙熟。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序》中曾言:“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难老;……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文中“高密问紫文之术即指三国时术士葛玄向著名道人左兹学习道家性命双修的“炼气保形之术”,“玉册之经”即指东汉魏伯阳所撰著并流传、被后世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7]。由于《老》《庄》《参同契》等道家著述多用隐辞譬喻,常人难以理解和入门,故孙思邈首次用较通俗的语言对道家性命双修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释。其在《存神炼气铭》中写到:“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五时七候,入胎定观……”文中孙思邈详细论述了神与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了道家性命双修的长寿之道是“安神”“炼气”“存神丹田”,强调《内经》“形与神俱”之旨,并把锻炼的自然进程和效验分为“五时七候”,路径清晰,要点明确,便于后人体验。文中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的重要意义,并反复强调文中内容“至妙至神”、“诚信诚效”,其自珍之心,由此可见[8]。
兆麟堂老梁转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请教各位一个关于煎药的问题 老茶馆 孙思邈对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展的贡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