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得木而达之我见

2013-02-17 16:48 楼主
近来阅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在词语解诂部分的第42条看到“土得木而达”的训诂。
先将原文录于下,文后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段原文显然是在五行相克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论述的。历代注家对“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的理解基本一致,都是从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的,唯独对“土得木而达”的注释不尽相同,各持己见。分歧的关键是对“土得木而达”的“达”字的注释,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杨上善是从校勘学角度进行注解,认为“木”乃“水”之误,“达”通畅也。他说:“言阴阳相分,五行相克,还复相资。金以克木,水以克火,土以克水,始土克水,得水通畅,余四时皆然,当以所克为资,万物皆尔也。”“木得火”,“火得水”,“金得火”,“水得土”四者均为得其克我之行,若从杨注,则唯土得我克之水,与原文体例不符。

而《素问绍识》认为,“达”乃“奇”之声误。其言:“达当作奇,声误。”其义尚通,然佐证不足。
王冰将“达”释为“通”,如单从“土得木而达”一句解,似有一定道理,然而其义与上下文相距甚远。
张志聪与高世栻虽按五行相克而言,然所述之理仍属五行制化范畴,与其他四行所论相悖。如张志聪认为:“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制化也。”高世栻则谓:“木能制土,始焉木王,既则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达。”
唯于鬯所言与本文相顺,他将“达”训为“不通”:“土受木克故曰不通”。认为“达”与“伐”、“灭”、“缺”、“绝”之义一类。其理虽通,然又有论据不足之嫌。
纵观《宝命全形论》全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伐”、“灭”、“达”、“缺”、“绝”当为一义,均属克制太过,所以说上述注家所论,皆与经文原旨不符。
因此,若想弄清“土得木而达”的真正含义,关键确释“达”字。“达”通“挞”。《说文》:“挞,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从手达声。”“挞”为古代乡间饮酒时对违反酒令者的一种惩罚方式,引申为“挞伐”、“征讨”。由此可知,“达”有“挞伐”、“征讨”之义,这样注解与上下文义相通。


以上是《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训诂“木得土而达”的原文。
我读后豁然开朗,感叹原来如此,训诂之学对于古籍的研究果然是很有必要的!——各位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告诉各位,止步于此,满足于此,我们就丧志了做学问的独立精神。
我读后确有片刻豁然开朗的感觉,但仔细回味发现其中一个问题。各位回看一遍全过程,作者由于鬯之言有所启发,无奈于鬯有论据不足之嫌,此时作者已经同意于鬯之论述,下文则是以此为出发点,在认定“达”与“伐”等四字同义的情况下,去完成于鬯未竟之业——论据。
文字考据,无非衍文、音同误、形同误、古之通假字这四条路。音同之误这条路不同,只剩下形同之误这条路。可以想见,各位大学者们不用花费多少力气便能把“达”与“挞”联系起来。而作者们引用的来自《说文》的论据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从手达声”,仅此而已,《说文》并未说明“达”与“挞”在古时可通用。
这种训诂方式像什么,看到一朵云,一个人说像喜羊羊,其他人也跟着看,越看越觉得像“哎呀,还真像,你是怎么发现的呀?”
下面请跟着我的思路走一遍。
大家们训诂考据,多是咬文嚼字,死抓着一个字来啃,好些的从文法、音律来考证研究,再好些的从上下文义来研究。这种种方法,说实话,在我看来都是纸上谈兵,离实践还远得很,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类似令人无从下口的地方也非常多,因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圭臬,所以研究者都会换个思路结合疾病的相应临床表现来研究。那么《内经》为什么不行呢?我们都知道,《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古往今来把它的主要思想总结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最强调的便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精髓是什么,是取象比类。那我们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训诂考据《内经》恐怕没什么不合适的吧,这类似于刑侦的犯罪现场重现的方法。
五行原本就源于自然,由自然现象和规律总结升华抽象而成。木得金而伐,可以是砍伐树木、木工活做桌椅板凳;火得水而灭,只是小孩子都知道的最简单的灭火方法;金得火而缺,金属必须通过冶炼提纯和铸造;水得土而绝,在大禹治水之前,人们治水都是堵,用什么堵,用土方,即便是现在闹水灾了,解放军战士们也是抗沙包去筑堤坝。这四者很明显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印证了《内经》成书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
土与木得关系要怎么联系呢,其实再简单不过了。问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小朋友,你知道西瓜长在什么树上吗?”小朋友也许进了套,回答你说是长在西瓜树上,但你问他:“小朋友,知道花草树木长在哪里吗?”他一定会嘲笑你:“这都不知道,肯定长在土里呀!”对的,这就是答案,木生长在土里,这就是木与土最直接的关系。土衰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荒漠化,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我国的耕地面积正以不断增长的速度变为沙土、荒漠,而治理的唯一方法就是植树。说到这里,不知你是否也与我一样,猛然间醒悟,联想到什么?
木克土,有木的生长,木的发达根系才能牢牢抓住土壤,防止其失去营养而化为沙粒。土克水,而木克土,土、水、木三者达到一个平衡,才能很好的留住水土,保存植被。土得木克,得到植物发达根系的约束,才不至于你是风儿我是沙,才能保留它固有的形态,有了水得滋养,才能发挥它承载万物生长的功能。
克的意义,很多人会不知不觉给混淆了,克并非是贬义的,只是克制、约束的意思,不存在什么克死克伤,不让被克者有好日子过这种邪恶的内涵。无论是生理状态下的生克制化,还是病理状态下的乘侮胜复,都是把阴阳失衡的机体加以调节从而恢复平衡,前提便是正常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了。木气亢盛生风化火,金才会来克木;火旺煎熬津液伤阴,水才会来克火;金肃杀过甚气血收敛,火才会发挥温通的作用来克金;水湿泛滥,痰饮蓄积,才会补脾土来健运行水。同理,文中所言“土得木而达”的前提是土得正常功能已经遭到破坏,失去了平衡,这时才需要木发挥它克制土得作用,以拨乱反正。举例,脾不升清,心肺不得滋养,神昏乏力、面色无华、口鼻干燥等等,需要肝的疏泄功能来助脾气的运行。在自然界中,用植树造林来补救荒漠化是再好不过的明证了。


有感而发,叙述有些混乱,未经整理,欢迎指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2-18 09:01 2楼
很有道理

生克是生理性的,乘侮是病理性的

“达”为“挞”文意是贯通了,不过依据确实不足
2013-02-18 10:24 3楼
深究其奥、理清法明,赞、、、、、、 。
2013-02-18 12:00 4楼
孙洪彪 说:
很有道理

生克是生理性的,乘侮是病理性的

谢谢。全书其他的训诂都非常精妙,唯独此处难以心服口服,看来那些老前辈们在这里陷入面子问题了,非要凑出个解释来。
2013-02-19 18:29 5楼
先生之见值得借鉴
2013-02-19 19:57 6楼
先生之见值得借鉴
2013-04-12 19:47 7楼
表示赞同,我也是这样理解的。这段时间在就在想这个问题,中医有时应该是很简单的,不用搞的哪么复杂,有时用最朴实的反而理角的更透彻。
2013-04-12 21:34 8楼
好 ,学习了,,,,,,,,,
⬅ 小儿突发头痛 老茶馆 这种腿痛如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