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沪医话-医案-一十三、长期低热

2013-02-28 16:13 楼主
许某,男,42岁,2011年3月26日1诊
主诉:低热2个月。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服中西药不效来诊。现症:午后低热,体温38—38.5°C、头晕、腹胀、脾气暴躁,心烦、舌苔白腻质红、脉濡细。听诊:心肺(-)。扪诊:腹无压痛。中医诊断:湿温。湿热证。用三仁汤加减。处方:
杏仁10克 白豆蔻10克(后下) 薏苡仁30克 滑石12克 通草6克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黄芩10克 蒲公英30克 槟榔12克 钩藤30克 (后下) 生牡蛎30克(先煎) 4剂
2011年3月30日日2诊:腹胀、头晕止,仍低热,心烦、脾气暴躁。原方加龙胆草5克,续服7剂。
2011年4月7日3诊:发热止,舌上腻苔以化,心烦、暴躁减轻。舌苔薄白质红、脉濡细。原方龙胆草加至10克,去滑石加车前子15克。再服7剂善后。
按:湿热之邪郁于中焦气分,气机不畅则腹胀;湿属阴邪,旺于午后则发热;湿热犯肝、肝阳偏亢则头晕、脾气暴躁;湿热扰心则心烦。苔白腻质红、脉细濡都是湿热之象。一诊所用三仁汤中,杏仁宣肺,利上焦之气;白豆蔻芳化湿邪,宽中行气,畅中焦之气;薏苡仁性甘淡微凉,健脾利湿而清热,引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相合宣上畅中渗下,共为君药。滑石、通草甘寒淡渗为臣,佐半夏、厚朴理气化湿,除满消胀。另加黄芩、蒲公英增强清热的作用,加槟榔助厚朴理气行滞。加钩藤、牡蛎平肝潜阳。前人说:“平肝之药,以牡蛎为最,非石决明无气无味之品可比。”诸药合方,湿化热清,肝平气畅,诸症自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减寒歌 老茶馆 杂病验案——杂病三十三——语言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