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成长,首先是要建立起国学根底

2013-03-23 18:55 楼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在中医教育领域,这个问题显得极具中国特色。为什么院校教育难以培养出更具中医特色的大师名家?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殊性,就是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前者强调集团化、标准化、规范化,后者则讲求个性、门派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看来,这种矛盾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更折射出中医药教育“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如何解决院校教育的模式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该校从2007年组建起的中医教改实验班,试着为此破题。

文化浸染:先当秀才再学医

2010级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柳华锋这样评价他的班级:“与想象中很不同。”

入学前,柳华锋从身为中医师的母亲那里陆续了解到一些中医。但是,真实的教改班学习经历与母亲的描述大有出入:原以为第一年会先学《中医基础理论》,没想到意料中的课程没学到,反倒学了很多看似与中医关系不大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中医药人才成长,首先是要建立起国学根底。”翟双庆解释,中医药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基础、语言都打上了深深的国学烙印。古谚“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医家就有共识,越能深刻体悟中国文化及思想,就越容易洞晓中医的精髓。但在中学阶段,学生接受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先学《中医基础理论》,连那些最基本的阴阳、五行、精气,学生都像听天书一样,教学效果也就事倍功半。”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从西到中的过渡,教改班试着在中医基础课之前开设先导课,进行中式的“文化浸染”。对于这一改变,柳华锋觉得受益不少,打了一年的基础后再学中医理论课程,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有普通班的师兄师姐来打听我们上什么课,听完以后都羡慕得不得了。据说,他们当年‘硬着陆’得很痛苦。”

实践跟进:一人多师早临床

教改需要正视的第二个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是早跟师、多实践。人们耳熟能详的历代名医和现在的国医大师,大都是从小跟师临床,经年累月成就高超医术。

中医药高等教育,学生起步时已经十七八岁,“童子功”怎么练?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答案是在自主招生上做文章。“我们招生时优先考虑有中医药家传背景、对学习中医药有热忱的学生,招生试卷中也加入一定的中医药基础考题。”翟双庆分析,这些学生或者从小就耳濡目染,已经受到一定的熏陶;或者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了解了相当的中医药知识,等于有了一定的“童子功”基础,学习起来效果会更好。(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事实也证明了教改设计者的预想。“这些孩子思维活跃、开阔、领悟能力强,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和临床针对性。”青年教师陈萌直言很喜欢这些爱提问的孩子。据介绍,目前教改班已经有不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甚至有人出了书。

而在翟双庆看来,自主招来的教改班学生,还具有另一个优势——能够多临床。为每个学生配备多个导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班的一项创新举措。“家人有干中医的,经学校审核认定,可作为学生的校外师承导师,自大一开始,寒暑假每周带学生出诊3次以上。”翟双庆介绍,除此以外,学校还为一、二年级的学生配备了中医传统文化导师,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配备临床导师,“学生每周至少跟随校内导师出诊一次”。

谈到多导师、早临床的好处,翟双庆颇有些得意:去年,该校附属东直门医院举行实习生临床技能大赛,在与多个七年制硕士班的竞争中,教改班学生一举夺得4个单项中的2项第一,并取得全能第二名的好成绩。

理论传承:重编教材理顺逻辑

2010级教改班学生窦豆发现,除了课程顺序,甚至连自己的教材都与其他班大不相同。“其他班上《中医基础理论》,我们上的是《中医基础学》;其他班上《中医诊断学》,我们上的是《辨证论治学基础》……”
“变的可不止是课程名称而已。”陈萌以自己教授的中医基础学为例介绍,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三大块,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知识,也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等;二是人体生理知识,如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三是临床基础理论,包括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第一部分如果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讲,根本展不开,学时严重不足。第三部分又与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有重合,到开这些课的时候,讲重合部分吧,浪费学时;直接跳过又怕学生跟不上。”

针对这一问题,教改班仅保留第二部分,加入中医诊断学的针法部分、方剂学和中药学的总论部分,成为全新的《中医基础学》。第一部分扩充变为系统的先导课,第三部分则打散分别归入其他相关课程。

在目前的中医药大学通用教材中,这样的逻辑不清、接续不畅还有很多。“中医诊断学和方剂学中重合更多,而且体系架构也完全不同。”该校资深教师、著名中医专家王天芳感叹,以前仅靠学生硬生生地适应、参悟,很多学生最终也未能把两者融会贯通。她更欣赏重编后的《辨证论治学基础》,这门新课融合了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部分、中医方剂学中的立法用方部分,把打通课程障碍的重担放在基础更厚实的教材编者和教师身上,“我们工作量虽然大了,但学生学起来毕竟轻松多了”。

yiyulecheng.com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从表里方程看火神派的思想根源 老茶馆 运用穴位于临床,取得神奇作用的几个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