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医的误解和中医的出路

2013-04-08 23:31 楼主
注:本文为个人论文,严禁抄袭。为完善此文,欢迎大家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另外如果有人能完善下文末的诗句,那就最好了……


不知不觉间学医已有两载,专业是中医学,然而两年的学习让我越发的敬畏它了——中医学太广博精深了,虽穷其一生不能尽知。中国自古以来名医大家辈出,黄帝时期的扁鹊、岐伯,先秦时期的秦越人,东汉末年的华佗、张机,以及金元四大家和明清温病四大家等等,不可胜数。前贤们在他们的时代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医学的光辉璀璨万丈,并专研医理,著书立说,完善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令人敬畏。按理说,有了前人基础,到了今天,中医本应更加盛行才是。可是事违人愿,如今中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挑战!



自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西方的生活习惯、医学等等也逐渐的传入中国。本来文化的交流是好事,但是殊不知威胁中医的因素却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家的特定时间慢慢的生根发芽了。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我这里指的“威胁中医的因素”并不是指的西方医学,稍后我会提到。



明清都在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必与外国互通有无,于是闭关锁国是那个时期的基本国策。终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彻彻底底的打醒他们。于是惊慌之余,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各种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西方文明。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然而或许因为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两种文明走的方向可以说是完全的不同。西方文明追求细致精确,故而往微观的方向发展;东方文明则以整体思维为核心,往宏观的方向发展。两种文明本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在国人“救亡”之心下,本来还坚持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放弃了,逐渐转变为很单纯的西方的教育方式,这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完善的中医学甚至是东方文明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要灭亡一个民族,首先要灭起文化;而灭其文化的第一步,无疑是从教育入手。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到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彻彻底底的放弃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并没有反对西方教育的意思,这里仅仅针对它对中医的影响)。学校课程是参照西方设立的,内容除了语文外基本都是西方科学的内容。诚然,我们在这种教育的作用下是进步了,但是我们忽略了我们本身的特殊性,忽略了它对我们潜在的影响。或许以前这种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现在,我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覆灭的杀手。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这句话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取消中医潮”后一些中医老前辈总结的中医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什么中医会后继无人?这和中医的思维方式和中医的传承特点有关。中医思维以整体观念为主,传承方式以师承为主。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因为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从儿童开始国人就接受的只是西方科学,思维方式已经异于古人了;就算有中医爱好者,要么面临着在大学里接受“异样”的中医学(现在学校里基本上已经没有纯粹的中医学专业了),要么也只能名义上跟着老中医学学,把中医当成爱好了,因为现在国家不认可师承医生了。基于此和卫生部的特殊性,西方医学却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这真的是莫大的讽刺!其实在中国医学体系中,中医和西医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有人断言: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



据建国初期统计,我国中医药人员为30.6万人,西医药人员为 87884人,中西医药人员比例为71:29。而2011年2月卫生部陈部长在发言中宣布,全国卫生人员已达600万人以上,其中中医药人员仅26万人,中医药人员比例下降到4:96。所以,一位老中医感慨到: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何其的悲哀!



在主张取消中医的声音里,他们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医不‘科学’”。这种言论其实是很可笑的。为什么呢,首先,他们口里的所谓的科学是“西方科学”,而“西方科学”和“科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只有唯一一条。所以,并不能说只有西方的科学才是“科学”,而东方的科学就是“伪科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科学”的误读。中医学包含的理论以及药物等,没有被现行的西方科学证明,其实本身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东西方文明本身发展的方向就不同,这就如同你想用给近视眼戴的眼镜给远视眼患者戴,还想让他能够看清事物一样滑稽可笑。另外,任何一种科学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处于发展之中的。西方科学没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或许是西方科学本身就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亦或者没有达到与中医学相同的高度。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不能当井底的青蛙,以为自己眼中的那一角天空就是整片穹宇,那样只能贻笑大方。



素有“批判斗士”之称的方舟子以《本草纲目》上一些错误(方舟子列举的“错误”其实不完全都是错的)为由,大肆批判甚至讽刺中医学,其实这也是不对的。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发展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因为当时当地的原因限制出现某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后来者能够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就行。《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基于当时的条件,有些纰漏是很正常的,这如同你写一本鸿篇巨制,当中难免不会有错别字一样。而且,如果以前人所著《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而认为中医学是不科学成立的话,那么曾今认为“地心说”甚至“日心说”是正确的西方科学是不是更应该被批判,更应该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呢?!而方博士自命为科普学家、打假斗士,这么简单低级的错误都犯,实在是难以让人相信他的博士身份。



辩证法与唯物论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承认,西方医学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列如在手术方面,在疗效快慢等方面很多时候效果的确比中医要明显点,但是却不能说中医不科学,说西医比中医好。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也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而中医却是实实在在的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了几千年!这是铁证,不容置疑。而在现代,中医依然焕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在很多的方面也令西医不得不叹服。现在抗生素的滥用是推动细菌病毒进化的动力之一,故而“非典”、甲流等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这类似的传染疾病西医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然而中医中药却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在疫情的控制和疾病的治疗方面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难道铁铮铮的事实还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现在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别好,很多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对中医药的科研投入很大。而日韩等国中,中医的发展也不容小觑,甚至日韩还妄想把中医变成韩医、日医!我们先不讨论他们这么做的行为是否可耻,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这国内外的巨大反差中悟出点什么吗?



从1879年即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开始到现在的废除中医的闹剧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倡导者其实都不懂中医。一个连中医基础理论都不懂的人如何能够正确的认识中医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发表着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蛊惑国人,那是对科学本身的不负责。很多的人都说中医是经验医学,那是在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之前的事了。自从《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在秦汉相继的著成,中医便有了理论的指导。然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伤寒、温病学说的补充又陆续的使其得以完善。这不正好符合科学发展的轨迹吗?再则说,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一个好的医生,不仅基础理论知识要扎实,而且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西医来说,一张相同的检查报告单,在不同的医生的手中或许看到的病就不一样,我在医院见习的时候就看过很多这样的列子,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钱学森老先生生前曾说过,二十一世纪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然而现在中医却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压力。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就特别有意义。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主动要求参加。吴仪在会上说,这次来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中医药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是大有可为的;二是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针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表明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态度。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及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会议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说,“吴仪同志的讲话,一扫中医药界受到的困扰,人心振奋。”

此后于6月10日的“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与会者给中医药“把脉”,一番“辨证论治”,归纳为8个“病证”:

对中医药在构建中国特色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实不够,社会上对“中医不科学”的错误认识,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的观念,影响了中医药发展。

现行管理没有遵循中医药规律,大多参照现代医药管理模式。国家管理中医药的是中医药管理局,这就使得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地位不平等,因而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套用管理西医药的方式来管理中医药等问题。骆诗文先生还在《漫话中医药及医疗卫生改革》一文悲愤地指出:至今国家也没有设立一个独立管理中药的部门,而是成立一个由20多个部委挂名的联合管理的协调机构。他们不了解中药的特点,都打着发展中医药的旗号向国家伸手要钱,形成了20多个部委联合洗国家的钱,拿这些钱为本行业,本部门谋利,绝大部分钱进了个人腰包……这应该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注意。

由于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合理、诊疗项目偏少、技术劳务价格偏低,加之药品价格机制改革的影响,中医医疗机构单纯依靠提供中医药服务,难以维持生存,导致服务方向出现偏差,中医药特色优势受影响。

中医药资源分布不均。中医药资源过多集中在城市中医院,农村、城市社区的中医药人员缺乏,技术薄弱,网络不健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中医药教育没有突出中医的规律和特点,医疗与教育脱节、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功底深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的瓶颈。中医不仅仅是医学,也是文化。为了培养真正具有中医思想的传承者,可以适当的把中医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文学价值不亚于《史记》、《离骚》等);认可并鼓励中医以师承方式培养传承者,承认他们的专业性。

中药野生药材资源采挖无序、无人管理、破坏严重,且加之人工培育中药材发展和市场的自发性等因素,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影响中医疗效。中医中药割裂趋向加剧,中医药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滞后于医疗。

中医药学术继承、理论和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医中派别很多,而且因为中医自古的传承方式的问题,很多的经验好方技术没有共享出来,这不可谓不是中医的一大损失。另外,中医药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精研经典,还要面向当今临床客观事实。如温总理所说,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作为一个医生,无论是上临床的还是做理论研究的,取长补短可以,但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更好的发展自己。

中医人要在当今的境遇下发展自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压力下进行的,如今看似看困难的局面正好让中医人时刻不敢懈怠,逆流而上,方能大成。在面对质疑时,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坚持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中医学是经历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医学,但是它又不仅仅是医学,甚至还是哲学、心理学!都说“时势造英雄”,现在不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吗?!钱老先生说的对,但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与二十一世纪。中医应该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扬中医,传播中医!
“大浪前头谁安在?唯我立马横刀,岐黄显神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五运六气与春瘟H7N9的关系 老茶馆 西医是一场百年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