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学候脉与学中医"

2013-04-21 21:07 楼主
[原创]学候脉与学中医杨春成

不少人在学中医时,常遇到他这样讲,先教我学侯脉吧,主要是认为,许多好中医一侯脉就把病情说个八九不离十, 他十分惊奇,便简单认为:学中医主要就是学侯脉,学好侯脉中医当然就学成了。在学候脉时,并知道先要背会”脉诀”, 认为只要把”脉诀”背会了,就会侯脉了,学中医也就如此罢了.其实误大了!
中医为何将“切诊”(候脉)放在“四诊”最后呢?也就是说:学中医首先要学会中医基本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象、四诊、辨证、治法、方药等等, 而脉诊只是诊断中的一个比較技巧的组成部分,只有全面撑握了中医基础知识基础上,脉诊才能和它融为一体,发挥更大效果。而不是弧立只学候脉,不然即使侯的很对,因和整体不能联系在一起或根本就不知道中医基础内容,对治病也就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毫无意义了。其实多时不知不觉把望诊闻诊早已用在其中了,将问诊问的很多内容早已改变,如原由完全不知道的空白问,变成巳经初歩知道的"叮对"或"验证"了,如:你头疼里吧?你胃可病?你失眠里吧,或脊椎有问题,腰酸疼否?.由于句句大可问到点子上,让病人心服口服,心理上取得配合,最后才让病人补充一下漏下的部分。四诊完美合参。
一般学候脉,一些人总认为背“脉诀歌”好,当然此法有一定的好处的,如:便于记忆,但易流于形式,理解却不如真正讲下的好,如 :
一、临床不论那种脉,有时是单个某部位出现大、小、浮、沉等现象,如左关弦甚,其它平和,肝有实证或肝气不舒。
二、除有单个部位(寸,关,尺)该种脉可出现外, 还有六部位同时均出现该种脉象的情况,特別是患急性病情况‘如六部均浮、沉、迟、数。且六部同时存在该一种脉的情况下,也没必要讲那几十个症状了,只考虑风寒在表,风热在表,里虚,里热等等即可,按此病机尋问一般就不会错 ,只要有临床数年以上的中医先生均可回答出这个问题.

三、纵向必較分析,如: 左寸脉滑而关脉弦大, 可谓:“肝火扰心”, 若左尺脉细小关脉弦大可谓:“阴虚阳亢”, 右关脉、尺脉皆虚软无力可谓:“火不生土”, 右寸昹关脉皆弱可谓: “土不生金”等等.
四、撗向必較分析: 还有各部位之间撗性互相内在关系, 如“双关”脉均实滑可谓:“肝胃不和”,双尺脉徴弱,肾阴肾阳均不足,精气大亏。
五、内经有“凡脉来,必不单至”,例如:“沉细而迟”来说,“沉示里, 讲的是部位”.“细示虚, 讲的是正气虚”.“迟示寒, 讲旳是性质属寒”, 便可初步综合分折此人"里虚寒证",这叫二脉杂至,还有三脉杂至:如沉弦而数,四脉杂至,如沉细滑数,均可同时出现,用脉诀歌,就难以囊括了。是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就难下结论了,也就是说:即便你侯到沉脉,但临床意义并不太大,故初学可分开"个性"去学, 去理解. 但应用时定要“综合互参”,
六、除各种“脉象综合互参”外,还要结合“望、闻、问三诊”最后还有个整体的“综合互参”, 这时才能进行"辨证",万不可仅靠一个脉象就下结论,势必有误。比如为何还有一个"舍脉从证"的理论呢? 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舍去脉象的参考作用”, 只采用“?望、闻、问三诊”得来的资料辨证就可下正确结论而进行诒疗, 如:“寒气郁闭”证, 本应出现浮紧脉而现在却出现了 “伏脉”, 这个”伏脉” 是“阳被阴抑”。 还有“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等,有时脉象参考价值就要“舍”去了. 故诊脉不是万能的, “学会诊脉”决不就会就成了“中医”了, 背会“脉诀”更不等于就会“诊脉”了. 反之, 若不全面学会中医基础, 你也就学不会真正的“候脉”, 即使“侯准”了, 你也不会理解其在诊断中的特殊意义,

即使你全面领会中医基础, 同时也了解了脉象形态主病, 如果没有数年、数十年或数千、数百病人的反复实践、理解、纠正、提高, 你也成不了一个“造诣很深”的中医医师.

当然学中医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可以学会的, 只要思路正确, 反复领会、实践,(有个老师手把手带上几年最佳) 一切困难都可踩在脚下, 攀登中医科学高峰。青年人, 努力吧! 胜利在前面向您们招手, 祝您们成功, 并超过我们, 成为传承中医的高级人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5-03 15:11 2楼
其实学中医也可以症测证,分析病机按病机和药理组方治疗疾病。
⬅ 大椎穴治怪病 老茶馆 初涉医学学生请教放血疗法适用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