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续焰·1

2013-05-16 10:21 楼主
说“寒”

寒,是个什么玩意儿?

问曰:百病之所始生奈何?
师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所以,【寒】邪,也是诱发百病的基础原因之一。
各种邪气侵入人体,邪气与正气相薄,就会生成各种疾病的表现;这种病势一旦生成后,就可以根据它们所在、所藏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病名。
这也就是为什么仲景在《伤寒论》中,除了有笼统的“六经病”之外,病名很少的原因。
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其病势已成,但病邪还在流动、还在传经,而没有“定居”下来。“不得藏”,所以就没有定名。而当病邪“定居”下来,找到地方“藏身”了,就可以给它确定病名了。
呵呵,我们的前辈给疾病定名都是很严谨的,可没有“什么什么综合症”之类笼统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哦,扯远了。呵呵。
*************************************************************

下面,我们来看看:百病,是怎样一步一步被“打造”出来的。

问曰:百病之生奈何?
师曰:百病之始生,必先起於皮毛。
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
留而不去,傳入於經。
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毛,淅然起毫毛、開腠理。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
外感“六淫”而致百病,其最开始生成的时候,都是从皮毛开始的。然后进入腠理、然后进入络脉、然后进入经脉,再然后,留而不去,就会传入腑、“廩於腸胃”。
这里重点点出几个问题:
第一、外邪,是可以进入人体的。经曰“邪之始入於皮毛”、“其入於絡”、“其入客於經”、“其留於筋骨之間”。这些,都是邪所客居的部位,也就是外邪的实际“占领区”。
第二、重点看一下“其留於筋骨之間”的病症。这个病症分为两种可能,“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嘿嘿,这两种情况,在当前都是比较让人头痛的问题了。治疗的时候,你的着眼点有没有回到过去咱们这些最基础的“六淫”呢?怎样用药,就自己琢磨吧。呵呵,若有需要,以后在论述杂病的时候,咱们或再讨论。
第三、极为重点地强调——“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你有没有忽略?
呵呵,有人会不削一顾地说:“‘傳入於腑,廩於腸胃’又能如何?”
又能如何?
问得好。向下看!
咱们上面说了:百病之所生,皆生于“风雨寒暑”等等原因。对吧?其次,咱们这条讨论的这些外邪进入人体的不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百病”的不同症状。对吧?寒邪,是外邪,是吧?
好,那就看下面一条经文!
*************************************************************
问曰:积从何生?
师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其成积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
这一段经文讨论的,是“积”的问题。
什么是“积”?
没啥,这玩意儿现在有一个别的名称,叫——“肿瘤”。

这段经文讨论了关于“寒”邪导致“肿瘤”的三个原因,
第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就是说,这是“厥”所引发的“积”。
这个“积”,是因为“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所以“日以成积”经历一段时间的聚集,就在“肠外”生成“积”。
这一种情况虽然和“寒”在“肠胃”有一定的关系,但还不如下面一种情况更直接、更明了。那就赶紧看看第二种情况吧。

第二、这节经文阐释的是:由于饮食不节、突然的暴饮暴食而导致“肠满”;以及“起居不节,用力过度”,都会导致“络脉伤”。而络脉伤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阳络伤”,一种是“阴络伤”。而“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这是由体内“出血”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由于“肠胃之络伤”而导致“血溢于肠外”。到这里,还只是体内出血的症状表现。但是,如果再加上“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那么就会导致“出血”和“寒汁沫”“并合凝聚不得散”,从而导致成“积”。
通过这一节经文,我们不难看出“寒邪”与“肿瘤”的关系了。是一种典型的腹内肿瘤生成的原因。临床论治,注意参考。

第三、这节经文论述的,是“寒”邪与“情志”相结合而生成肿瘤的情况。首先有“卒然而中的外寒”,然后又有“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而“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温气不行”则寒气自盛;寒则血泣而凝聚,“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所以“积皆成矣”。

这里的几条经文,重点论述的是“寒”邪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回答了上面留下的问题——寒邪“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那又如何?
嘿嘿,又如何?偶尔生成“肿瘤”而已。是不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呢?呵呵。

其实,在经文的另一节中则论述的更加明了:
問曰:何为白膓?(一作“肠覃”)
师曰:寒气客于膓外,與卫(气)相搏,气不得布荣于形(一作“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方生。其始也,大如鸡子(一作“卵”),渐而益(一作“稍以益大”),至其成如身重(一作“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案之则坚,推之则移。妇人月事以时下,名白膓?(一作“肠覃”)。

所谓的“肠覃”,大抵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腹腔肿瘤”或“肠癌”了。这玩意儿的生成,就更是与“寒”邪客舍在小肠有直接因果关系了。寒气客舍于小肠,与卫气相搏,导致“气不得布荣于形”。我们知道,卫气是外行腠理、内行脏腑的,其温煦、卫护以及濡养作用的。今寒气与卫气相搏,导致卫气稽留,困舍而不得移,这就是所谓的“因有所系”了。所谓“系”者,牵绊也。二气相搏,则不能运常而津液化异,津液化浊,附着于小肠;浊液自蚀肌体,是谓“癖而内着”。“恶气”有二,一种是寒气与卫气相搏,和而化邪;一为肌体自蚀,所生败浊之气。这里的“瘜肉”,是指肌体自身抗邪所生成的一种包裹病邪秽浊之物的肌体组织。了了数十字,对这种肿瘤的发病机理、生成过程、临床表现等,都阐释的十分清晰、明了。
可惜的是,在这条经文里面,很多内容却都是现在中医理论所忽略和遗漏的。因为不能认知,所以就选择性遗忘。呵呵,可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5-16 10:24 2楼
上面我们重点讨论了一下“(寒邪)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而生成的胃肠道部位的肿瘤(积)。初步认识了寒气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肿瘤的生成的情况。
下面我们再看一条“寒气客居胞宫”所导致的妇科肿瘤的论述。经文如下:
問曰:何为石瘕?
师曰:寒气客于子门,(生于胞中,)子门闭,血道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渐而益(一作“日以益大”),状如身重(一作“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名曰石瘕。时若当,欣快无可恶,则导而下之,皆生于女子也。

这是寒气与血相搏结而生成的妇科肿瘤。经文相对来说还算直白,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看懂,所以就大略讲一下吧。
由于寒气入侵,客舍于女子胞宫,导致胞宫关闭,气血都不能正常畅通,这样就会导致寒血相搏的败血不能够被泻出,而生成瘀血留在那里,不断的累积,不断的长大,最后导致小腹就像怀孕一样隆起。由于这些原因的阻滞,月经也不能正常来潮。这就是“石瘕”。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在病人感觉还算轻松、还没有什么不良症状的时候,可以攻瘀散结,逐而下之。这是只会在女人身上才会出现的肿瘤了。
*************************************************************

好了,上面我们讨论了一些因为“寒气”所引发生成的“肿瘤”的情况。
其实,导致“肿瘤”的原因还有很多,除了这里论述到的“寒”之外,“風邪”也是导致肿瘤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
还有哪些原因?
怎样结合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选择如何用药?
以及用药效果等内容,我们将在后面剖析《金匮》的时候,将独立开篇详细论述。
敬请关注。

*************************************************************

呵呵,上面说了半天“大问题”,大家对“寒”这玩意儿是不是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了呢?呵呵,不要再随口就是一句“寒性收引”打发了哦。
那么,好吧,我们重新回头来审视一下,究竟什么是“寒”?这就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去了。

问曰:何为寒?
师曰:寒属五气,应冬,主藏。其为邪也,属六淫,与風、湿,合为三毒。

有人会跳起来反对了,说:“你在胡说八道,寒当属‘六气’,应冬。”
呵呵,不要激动啊。大家常说的“六气”,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的概念的,一个是“六淫”之气;一个是“五运六气”。这两个“六气”,很多人常常混淆,其实不是一个概念的。
“六淫”之气,大家都知道,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则是指当某运、某气司天之中的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气。
而,天地应四时的,只有“五气”,春应風,夏应暑,长夏应湿,秋应燥,冬应寒。没有“六气”的。

呵呵,有人就又会糊涂了,——如此,那“六淫”之中自有“五气”之过,那么“火”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曰:火,是“四時怒之火”。

所谓的“怒”,是四时之气亢极也。
所以,所谓的“六淫”,就是風的邪气、寒的邪气、暑的邪气、湿的邪气、燥的邪气,在加上四时之气亢极而生的“火”,便是了。
有很多人喜欢把“火”气往天地四时之气中去靠,这只是牵强附会罢了。天地间又何曾有过真正的“火”之气?不过是五气在邪化之极时的一种称呼罢了。風化火、寒化火、暑化火、燥化火、湿化火。故
问曰:何谓六淫?
师曰: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四時怒之火,謂六淫。

六淫者,六邪化也。
天眞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
故,聖人避邪,如避矢石然。

呵呵,抱歉,老是要穿插回去,从基础开始折腾起。也是没办法啊,这些基础的东西都走形走的没样子了。不从头理顺,没法说啊。
*************************************************************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寒”气的一些“客舍”,以及与“痛”的关系。

问曰:寒客也,其卒然而痛者,奈何?
师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问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奈何?或痛甚不休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问曰:痛甚不可按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问曰:按之而痛止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问曰:按之无益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问曰:喘动应手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问曰: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问曰: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问曰:腹痛引阴股者,奈何?
师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问曰:痛宿昔而成积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问曰: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问曰:痛而呕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问曰:腹痛而后泄者,奈何?或痛而闭不通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问曰:寒与著,为病奈何?
师曰:寒之为痛,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寒”气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致病的一些典型的方面。相信大家应该有点深刻些的、不一样点的认知了。
下面我们再看“寒气”另外的一种特性——“感寒”。
什么是“感寒”呢?
就是寒气并没有真正的进入人体,只是在体外就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病理上的影响而导致疾病的。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条经文:
**************************************************************************
经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

这条经文中,不知道大家的着眼点在哪里?估计很多人都看到的是:北方高寒,所以流行用“灸法”。当然,这没错。
不过,这里我要指给大家看的是,——“脏寒生满病”这5个字。
北方,地处高寒,其民腠理致密,不容易被外邪所侵。虽有严寒,不能侵而为害。
其民“乳食”,又都是高热量的乳制品,
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脏寒生满病”的情况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受寒的一种经常被人忽略的形式——“感”寒。
“感”、和“冒”,都是受邪的形式,虽然很近似,却有不同的实质。

“冒”,是触犯,是外邪直接入侵的。我们前面说的受寒所致的情况,都是人体真实的触冒了“寒”气,寒气进入肌体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感”,是感应,是因为身体感受外邪而做出对应的反应。外邪是还没有进入身体的,但由于其强势的表现,引发人体做出的一些列的生理、乃至病理上的反应。
所以,大家日常都“感冒”、“感冒”地混为一谈,其实还真是不太合适的。
感,就是感。
冒,就是冒。
内涵不同,相去很远的。
呵呵,今天,“感冒”倒是成了一种外感疾病的名称了,却也别致的很。

好了,扯远了,咱们再回到经文上去。
所以,虽然北地之人腠理致密,外邪很难侵入。但是寒邪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的身体在感受寒邪影响的时候,自然就会调动身体的阳气进行抗寒。从而导致体内脏腑阳气亏虚。这就是经文中“脏寒”的原因。
其实这种表现很好理解。给一个极致一点的例子:给你关进冷库里承受严寒。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并不会出现今天所谓的“感冒”。但是体内真阳却因为要大量调动抗寒,而很快出现真阳衰微的情况。这也是所谓的“寒傷於陽,火之衰也”。

所以,这个“感”字,也是要好好琢磨的。不仅有“感邪”,同气之间也是有“相感”的。
*************************************************************
其实,在自然的条件下,真正单纯触冒“寒邪”的情况很少的。常常是和其他外邪同时触冒的。所以,在《内经》中,常常把几种常常混合出现的病邪合在一起论述。例如:

问曰:百病从何所生?
师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内隱於情,則喜、怒、哀、樂、悲、恐、惊、憂以傷乎臟。(一作“喜怒不节则伤藏”)
外感風雨,其淫而傷上。(一作“风雨则伤上”)
外感寒濕,其淫而清下。(一作“清湿则伤下”)
外感暑火,其燥在中而内引者,傷乎上下。
故,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一作“病淫注下”);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一作“病發冒上”);
是谓三部(一作:此三部之亢卑也)。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其实,在自然条件下,感受外邪而致病中,与“寒”气最难区分的,是“風”气。不是它们两者的各自属性容易混淆,两者的属性倒是区别很大,容易区分的很。但是在临床上两者有极常并见。这还罢了,关键是,在外邪初感的时候所表现的出来的症状,風邪和寒邪的症状还真是很相似。呵呵,所以,受邪是風是寒?哪些症状是風导致的?哪些症状是寒导致的?还真很难分的清晰明了。尤其是风寒合并的时候,就更是难以分清了。所以,真正临床上很多时候也是合并对待的。不过,好在一点,针对風邪封闭腠理、和针对寒邪封闭腠理,都可以用一味药去解决,那就是——麻黄。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其实也不是分别的太细致的。很多情况都是混而论治。
2013-05-16 10:25 3楼
上面我们讨论的,都是“外寒”,是外邪。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内寒”,就是体内自生的“寒”。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容易被混淆,大家先看一下经文吧:

问曰:何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阳虚则外寒”者(宗源补入),阳者行上,受气于上焦(一作“中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而寒栗(一作“慄”)。

“阴虚生内热”者,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陽盛生外熱”者,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寒,玄府不通。玄府不通,則衛气不得洩越,故外熱。

“陰盛生內寒”者,厥气上逆,寒氣積于胷中而不瀉。不瀉,則溫爲寒制(一作“温气去”)。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瀒,故寒中(一作“中寒”。即是“内寒”)。

所谓“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的。经文论述的也很详细,大概不用我在画蛇添足地啰嗦一遍吧。
这里我要提醒的是,这两个“寒”字背后的东西。
“阳虚则外寒”,这里的“寒”,更多的是一种自身感觉的描述,表现为体表畏寒、怕冷。这种情况极少有会出现这个“外寒”会成为人体导致“受寒”的情况。所以,这里的这个“外寒”,与咱们上面论述的“外感寒邪”的外寒,不是一回事儿。

而“阴盛则内寒”,这种“内寒”不仅是自身的感觉描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内寒”都是可以作为人体进一步病变的“病因”的。

所以,这两个“寒”字,本身的内涵还是有所差异的。

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两个“寒”字内涵上的差异,就是因为这个“寒”字的两个内涵,在我们的经典中,会经常交织出现。例如“受寒”的一种常见的症状就是“畏寒”,这里的两个“寒”字的意思,就完全不同的。“受寒”是感受寒邪而致病。而“畏寒”是怕冷的一种自体感觉。虽是同一个字,所指常常不同。不要混淆了。
2013-05-16 10:26 4楼
“寒”气是很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由其致病的临床病例非常常见,我们将在后面的杂病中具体讨论。这里我们只看几例经典中的病例,或许大家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亦未可知:

問曰:何为肤胀?
师曰:寒气客于皮肤间,鼞鼞然,腹大不坚,身尽肿,皮厚剥,案则(一作“其腹”)窅然不起(一作“沓而不起”),色不易,名曰肤胀(一作“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邪自外客入者也。

問曰:何为臌胀?
师曰:腹胀身皆大,其大若肤胀等。色苍黄,筋起络见在腰腹四肢,名曰臌胀。
问曰:刺之奈何?
师曰:(肤胀、鼓胀之刺也,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問曰:何为伏杀?
师曰:寒气客于胃,渐移于胆,食饮则嗌嗝,胆刑其脾,则食即吐逆,案腹如石,色苍白,头弦不时,名曰伏杀,寒刑之所伏也。
*************************************************************

好了,“寒”,我们暂时就讨论这些。
小结一下。

问曰:寒之害奈何?
师曰:寒之害人,其來憟,其傷甚;其內動於胃,入乎腎,客乎血眽。內其傷脾,其外害腎。故曰“寒爲萬悪之端”。
夫地处温凉,卑亢各异。頪酹强弱,化比食居。变异多方,察观窈冥。四诊益彰,两审细细。
*************************************************************

从下面开始,我们将开始沿着外邪致病的从外到里的顺序,来慢慢讨论。
经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而真正系统阐释这句经文的,正是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其伤寒部分,讨论的正是这种“气合而有形”的情况;
其杂病部分,讨论的正是“得藏而有名”的情况。
所以,我们的《汉医经纬》,就从《伤寒杂病论》展开,沿着这个脉络,融合《内经》,展开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汉医脉络。
看看“医道宗源”眼中的《伤寒杂病论》,是不是和你以前看到的讲解是不是很不一样呢?
呵呵,敬请关注。
2013-05-16 11:09 5楼
喝茶,辛苦了。
2013-05-16 11:20 6楼
谢谢老师精彩讲解!继续关注
2013-05-16 18:26 7楼
仔细学习,继续关注,感谢楼主详细介绍。
2013-05-16 20:53 8楼
向楼主致敬。学习了!
2013-05-17 08:51 9楼
终于看到你的帖子了
2013-05-17 12:00 10楼
楼主辛苦了!超级精彩
2013-05-19 10:47 11楼
福润堂在线 说:
终于看到你的帖子了

呵呵,猫冬,睡了几天懒觉,上的少了。呵呵
⬅ 黄连阿胶汤(2) 老茶馆 一灯·续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