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续焰·9

2013-05-25 14:45 楼主
上面我们论述了“太阳中風”以及“桂枝汤”。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太阳伤寒”和“麻黄汤”。


问曰:何为太阳伤寒?
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问曰:太阳伤寒,症治奈何?
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一作“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日(一作“目”。当是)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伤寒(一作“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斗,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一作“扑”。意思相同)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

伤寒论,其实就像一部电影。
记录的,是伤寒发病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每条经文,其实都是一个“分镜头”。在每个“分镜头”中,记录的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态的“受邪”的过程。而条文,则是把这个过程的中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的情况,用一种静态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所以,要学习伤寒,首先最好先熟悉伤寒。只有当伤寒的各个阶段都了然于心了,就会明白《伤寒论》中条文阐述的是什么意思。

例如,我们来看《伤寒论》中是如何阐释“伤寒”的呢?
在上条经文中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大家都知道,这条论述的是“伤寒”的脉证。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思考一下:
这条描述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伤寒”发病的表现,是【当前症状】。
那么,这些症状,是同时一下子就突然蹦出来的么?
不是。
只要你仔细去观察,就能看到,在最开始感受“伤寒”的第一时间,是根本没有这些症状的。或许你只是打了个冷噤而已,随后可能会出现两风池难受的感觉(或许连这种感觉也没有)。但是你已经受寒了。
这时,即便还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但是,你的脉象,却会在受寒后的第一时间出现了改变。那么,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伤寒”呢?是的。这就是“伤寒”的初始阶段。病邪在皮毛、肌肤、腠理,并且在不断深入中,“伤寒”发病的旅程开始了。
这个时候怎样用药?也是用“麻黄汤”方吗?
个人认为,不必。
因为在第一时间内,根本就还没有出现太多的症状,有些药是不必用的。例如杏仁。
所以,个人就简单的用一点麻黄、炙甘草,煎一小口水,趁烫,一口干掉。让身上肌肤毛孔一震、炸炸地展开,身上立马就轻松了。这个过程,短的就几分钟;长一点的也就一二十分钟就好了。是不必出汗的。有时更懒,只用一味“麻黄”也能轻松搞定。
呵呵,“方”子,破到够用就好,未必一定需要全方的。

下面再说一下“麻黄”的用量,需要守着“三两”不变吗?
不是。
要用多少,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上面例举的这种情况,我一般只用到“一两”左右就行了。症状重一点,就加一点。随行就市、水涨船高嘛。就像用炸药,这点小工程的爆破,这点量就够了。多了,不仅是药力的浪费;使用过程中对自身正气的消耗,也更是浪费哩。
所以,劝劝那些讨论“经方”的时候,把“药量、比例都要咬的死死的、不许改动”的同学们,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感受的情况也是在变化的嘛,症状重,麻黄“三两”搞不住,就可以用“四两”“五两”嘛。症状轻,用“一两”“半两”也不是不行啊。只要能够搞定,不要浪费就行了呗。当然,我这样说,不是不要去注重【配伍】。而是要理解原方的【配伍】精神后,自己拿出最适合病情的配伍来。
说到“用量”的问题,倒是想起来很多年前学伤寒的时候,看某御医的用药,那家伙,在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使用中,用量精确到毫、厘。我的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了。当是看着都头皮发麻,咱生来就怕数学,这般折算岂不要人老命啊。后来用了20多年麻黄,用量上看来,3g和3.14g似乎区别并不是很大嘛。靠,又不是砒霜,当年可是给吓死掉了。很有些年了,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不过书中老先生拘谨的感觉倒是至今难忘啊。那么精确,有必要么?貌似我们称药的小戥子,也称不出小数点后两位去的,或许太医院里用的家伙更精确些罢?

现在用麻黄依然很敬畏的。不过有时自己感冒,用麻黄应急时,伸手抓一小撮就煮了,也懒得称的。抓药久了,手底下有些分寸的。要3g、5g、9g、15g基本都一把能抓的出来,正负不过就是戥子的旺或平而已。差不多,嘿嘿。手上准头不够的,就不要偷这个懒了哦。要知道,对该敬畏的人和事,始终都要保持必要的“敬畏心”的。
熟,不可慢。
亲,不可亵。

所以,我们看到经文中的描述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根据这些已知的条件,去推导出其他的内容来。——经文不可能把每一个点都细化到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5-25 14:51 2楼
虽然将来,我或许也学不到中医的皮毛 (悟性不好,又没时间)
虽然我看不太懂您的文章,但我还是崇拜的不行

路过,
顺便问候一声:周末愉快
2013-05-25 21:28 3楼
一灯·续焰·3 过了就是 一灯·续焰·9 ,,中间的部分呢?没有发还是我们看不见?
2013-05-26 14:51 4楼
学习您的帖子有一些不明白 希望您能指点。

只要你仔细去观察,就能看到,在最开始感受“伤寒”的第一时间,是根本没有这些症状的。或许你只是打了个冷噤而已,随后可能会出现两风池难受的感觉(或许连这种感觉也没有)。但是你已经受寒了。
这时,即便还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但是,你的脉象,却会在受寒后的第一时间出现了改变。{脉象改变了,是不是还没有证的时候就应该是浮紧呢?或是只是略浮略紧?或是还是要取决去正邪的关系?外感病是这样杂病也应该是这样吧}
那么,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伤寒”呢?是的。这就是“伤寒”的初始阶段。病邪在皮毛、肌肤、腠理,并且在不断深入中,“伤寒”发病的旅程开始了。
这个时候怎样用药?也是用“麻黄汤”方吗?
个人认为,不必。
因为在第一时间内,根本就还没有出现太多的症状,有些药是不必用的。例如杏仁。{您这句我可不可以理解为 但见一证 就可用药 和 合方治疗2个方剂症状的理论基础呢?}
所以,个人就简单的用一点麻黄、炙甘草,煎一小口水,趁烫,一口干掉。让身上肌肤毛孔一震、炸炸地展开,身上立马就轻松了。这个过程,短的就几分钟;长一点的也就一二十分钟就好了。是不必出汗的。有时更懒,只用一味“麻黄”也能轻松搞定。{用君药治疗,好像其他抓主要矛盾,有一点一直不明白,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小汗,我们发小汗的时候到底对病人做了什么?2种设想 1种通过发汗将确实存在的寒邪排除体外,那么这种所谓的寒邪应该是皮毛,肌肤,腠理里停滞的水(可能水不太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2种呢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发汗的同时 回复肌表司开合的功能,好像就是不能用的东西用一用就会好了的意思。我这样想是因为 有火烤出汗,站汗,或是民间喝热水在被子里捂汗的体会。但如果上面的两个成立的话 大发其汗 除了会伤正气 应该也能解表啊不太明白}呵呵,“方”子,破到够用就好,未必一定需要全方的。
还有就是不知道老师对脉在物理 生物的层面上有没有研究?就是比如浮 脉实质上 在血管里是什么状态 是不是血管里水多了 或是血多了 或是流速快了呢?
2013-05-26 21:10 5楼
学习经典,谢谢分享!
2013-05-27 16:13 6楼
zhk_abc_1 说:
学习您的帖子有一些不明白 希望您能指点。

只要你仔细去观察,就能看到,在最开始感受“伤寒”的第一时间

脉象改变了,是不是还没有证的时候就应该是浮紧呢?或是只是略浮略紧?或是还是要取决去正邪的关系?外感病是这样杂病也应该是这样吧}【呵呵,把自己折腾感冒,自己去观察不就知道了? 】

{您这句我可不可以理解为 但见一证 就可用药 和 合方治疗2个方剂症状的理论基础呢?}【汗不嫌早呗。】

{用君药治疗,好像其他抓主要矛盾,有一点一直不明白,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小汗,我们发小汗的时候到底对病人做了什么?2种设想 1种通过发汗将确实存在的寒邪排除体外,那么这种所谓的寒邪应该是皮毛,肌肤,腠理里停滞的水(可能水不太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2种呢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发汗的同时 回复肌表司开合的功能,好像就是不能用的东西用一用就会好了的意思。我这样想是因为 有火烤出汗,站汗,或是民间喝热水在被子里捂汗的体会。但如果上面的两个成立的话 大发其汗 除了会伤正气 应该也能解表啊不太明白}【这个说来话长。以后慢慢明白吧。“做了什么”?一次边境局部战争。“这种所谓的寒邪应该是皮毛,肌肤,腠理里停滞的水”这个虽然不太准确,但有些象了。准确的说,是“气”,是邪气。“大发其汗”,也会解表。但是,这个“汗”却又不一定是从你要的地方来的。内经中就有明文的,找找看看。汗,来的不对,也会加重病情的。】

脉在物理 生物的层面上有没有研究?就是比如浮 脉实质上 在血管里是什么状态 是不是血管里水多了 或是血多了 或是流速快了呢?【没有研究。不知道哩。呵呵】
2013-05-28 11:14 7楼
老师把中间的也发下吧。
市面上各种养生的节目和书籍勾起了我自学中医的兴趣,但是发现没有个头绪……
“书不读秦汉以后。”还是研习经典吧,不过过去的语言对我来说有些生涩。
感觉老师说的挺有道理,拜读学习中。
2013-05-28 11:48 8楼
很好地学习资料,谢谢!
2013-05-28 12:50 9楼
豁然开朗了。
不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好象句号合适。
2013-05-28 16:51 10楼
醫道宗源 说:
脉象改变了,是不是还没有证的时候就应该是浮紧呢?或是只是略浮略紧?或是还是要取决去正邪的关系?外感

等周六日 我折腾自己试试 不过现在夏天 很难弄出典型的 伤寒啊 中风 我用电扇试试
但是,这个“汗”却又不一定是从你要的地方来的。内经中就有明文的,找找看看
这个我去找找 可是内经真没怎么看过 以前看一点 就是白话的 和看小说似的 一点感觉都没有。就这句真还没明白 难道您只得大发其汗 是从营阴里来的?我一直比较困惑的是 为什么 卫气里面不能有水呢 ?出汗 汗液为什么 不能从卫里来处呢?

我回去找找。
2013-05-28 21:46 11楼
老师文章取名“一灯”是否含有佛家意义,“续焰”表达了老师人生崇高的理想!!


敬佩!!请原谅学生在此胡乱猜测!!!
古人有云“德不近佛者、智不近仙者”不能学医,看来老师应是两者合一
⬅ 一灯·续焰·3 老茶馆 偏头疼小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