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在猪的传染病中的应用

2013-06-05 06:54 楼主
传染病的发生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外界的气候或者环境,内因是患者的体质。气候和环境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病原微生物只是个诱发因素,最终疾病的本质是由体质决定的。所以,中医治疗疾病,非常重视外界气候。因为在极端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下,人的抵抗力下降,形成了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生存的环境,中医治疗疾病是用中药破坏病原菌生存的内环境,使之不战而退。
《伤寒论》是中医学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名为伤寒,“寒”是邪的意思,伤寒的本意是为邪所伤,凡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各种传染病和普通病,都在其研究和探讨的范围之内。伤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病,狭义的仅仅只限于伤寒。这里所讲的伤寒,与西医所讲的伤寒和副伤寒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从《伤寒论》所讲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统伤寒和温病的。
近几年来,猪的传染病频繁发生,愈演愈烈的疫情令人束手待毙,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医中药。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发现疫情之所以得不到控制,是我们面对的本是伤寒病,不是温病,应用清热解毒之法是在助纣为虐,猪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还是要以《伤寒论》为指导的。《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是东汉以前中医学的集大成者,是后世中医学的源头,真可谓是中医学上的《孙子兵法》!
猪和人的不同之处是没有汗腺,除此之外,在生理结构和各个脏器的功能上是一致的。两者有相同的生理学基础,辨证论治的方法就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将二者有机结合,以便于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疾病。中医学所讲的各种证候,是疾病表现的各种模式,这种病理模型在猪病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它的发展演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 何为三阴三阳?
《伤寒论》把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即以阴阳分证,分为三阳病和三阴病,如何理解这三阴三阳呢?
在一天之中,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半夜十二点时,是最黑暗的时候,阴气最盛,但盛极必衰,此后阳气慢慢开始萌发,阴气渐渐退去,这初生的阳气叫少阳,它是弱小的,难以察觉到它的力量,因为此时黑夜还在占据主导地位。随着黑夜的逐渐退去,阳气越来越盛,少阳之后是阳明,阳明之后是太阳。太者,至也,极也,太阳也叫巨阳,是阳气达到了最大点。这个时间点在一天之中的正午十二点;正午以后,阳气开始慢慢衰减,阴气逐渐产生,由阴气主导后半天的气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经历厥阴、少阴、太阴三个阶段。在一日之中,自然界阴阳之气此消彼长,每一天都是这一过程的重复。
在一年之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冬至到夏至,是阳气由小变大,从夏至到冬至,是阴气由小变大,年年如此,此消彼长,阴阳轮回,自然界变化之奇妙无比,我们人和动物也在顺应这种变化,白天活动,夜晚休息,这种规律是大自然替我们安排的,我们是无法抗拒的。我们人类是大自然所孕育化生,人体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那么,在疾病状态下,不论疾病怎样千变万化,它归纳起来,也出不了这六类变化。所以,《伤寒论》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六类。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研究《伤寒论》者各有各的看法。
二 发热的机理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第8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个条文可以缩减为:发热为阳,无热为阴,但不是说发热的就为阳证,不发热的就是阴证。若按此说,那么三阴证就不发热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我认为,发热是阳气在起作用,不发热是阴气在主导整个病情。古人对任何事物都要划分阴阳的,这里是以发热与不发热简单地分个阴阳。
发热,是机体抗邪有力的表现,当不发热时,要么是病愈,要么是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减退,面临的是死症。发热,是阳气盛,是阳气能和邪气做积极的斗争。徐小圃说:“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是抗邪的主力”。阳气之重要在人身和动物体,关乎生命之存在。拿自然界来说,春夏阳气旺,草木萌发,枝繁叶茂,万紫千红又一春;秋冬阴气盛,草木枯萎,一片荒凉,阴寒之气具有肃杀之性,因而圣人重阳气而抑阴气。可现代人将清热解毒与抗病毒、抗菌消炎相提并论,是对中医学的误导,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阳气充足生命活力才旺盛,阳气虚才多病多难。现今的猪是经过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的适应性严重下降。按西医的说法,是抵抗力差,按中医的说法,是阳气虚,这脾肾阳虚之体若滥用清热解毒药,是在扼杀阳气,是在雪上加霜,是促其早死也。
三阳病的阳表示正气盛,三阴病是正气已虚,而邪气依然很盛,机体会出现虚性的代偿性反应,是拼尽全身之力来抗邪。三阳病由太阳至阳明再至少阳,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预示人体的抵抗力越来越差,将要由阳转阴;三阴病由太阴至少阴再至厥阴,是一个阴气衰退、阳气来复的过程,预示着病情好转。

三 伤寒病的证候分类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是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温病一发病就口渴,说明胃热盛,燥热伤津,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当急用白虎汤清热生津。胃肠为身体之里,温病一发病就是里证,和伤寒是相反的。
外邪感人,是一个由表入里的渐进性的过程,伤寒起病时病势和缓,它的病程很长,它是寒邪慢慢地损耗机体的阳气,当阳气衰微时就死了;而温病的病程极短,犹如火灾蔓延,转瞬之间万物化为灰烬。伤寒的发病,犹如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战争首先在边境线上打响,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腠理。肺主皮毛,风寒袭表,皮毛先闭,进而肺气郁闭,咳嗽等症状随之而来,治法是发汗解表,简称发表。
伤寒在猪上的发病,会因体质之强弱,有两个大的分类: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和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非此即彼,需仔细鉴别。
1 太阳病的麻黄汤证:
第3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汉代的一副药只熬一次,分三次喝,它的一副药相当于现代的三次治疗量。喝过一次后,出了汗了,剩下的药就不再喝了,如果没出汗,继续喝,直至喝完。它的一两折合成现在的量是15克,70个杏仁大约是28克,换算过来与我们现在喝药的剂量差不多。
汗腺是人体的散热系统,人体用出汗的方式来散热。出汗,表面上看排出的是汗液,实际上是阳气的外泄,阳气就是热量,就是能量。风寒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在体内才会发热,这是风寒表证发热的机理。猪没有汗腺,用发汗法出不了汗,但可以发散风寒,以麻黄来宣肺利水,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使得尿液增多,防止胸腔积水。表证解除以后,可以迅速截断病情。
在猪的口蹄疫病情中,猪的口腔水疱、肢蹄溃烂是没有及时发汗解表的缘故。发表,就是用药物促使邪气外达,就像打开门窗,使室内的郁热外泄;不用发表之法,以致于闭门留寇,只有在体表最薄弱的皮肤溃烂后,邪气才有了出路,邪去正自安,病猪自愈。口蹄溃烂是正气驱邪外出的标志,鼻衄、毛孔渗血是同样的道理。
病例1:2011年8月28日,我镇谢谢底村关沟组姜某,饲养了15头保育猪,有两头发病,一头发病7天的舌面黑干,是热盛伤阴,难治。另一头发病两天,测体温41℃,舌苔白腻,确诊为寒证,开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20克,杏仁20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苍术10克,三剂。因发病正值暑季,暑必挟湿,加苍术燥湿。其余的健康猪用麻黄150克、杏仁150克、桂枝100克、苍术200克、甘草100克 ,制成散剂拌料,限四天用完。猪的平均体重大约有30多公斤,每头平均每天用12克药。开完方子天也黑了,只等明天一早用药。
29日早上,来到畜主家,我拿了一副药一看,一把就能握住,心里想:这点药能治病吗?决定一次用两副药。趁畜主熬药的间隙,我测病猪的体温为39.5℃,它精神不振,喜卧懒动,两煎药液熬好后,用胃管一次灌服,一个小时后病猪起立活动。
到了下午,畜主打电话,说那头猪又不吃食了。我又去,确证是由寒证转成了热证,呼吸略显急促,我知道是饲料中的药闯了祸了。这头猪病好以后,又吃了饲料中的药,胃中燥热太盛了。为防止影响到其他的猪,我令畜主停喂已拌好药的饲料。对这头猪单圈隔离,等待观察,也由于当时经验不足,《伤寒论》没学精,也由于天色近晚,急于回家,没有管。
第二天,我有其他事没去,畜主打电话说猪还不吃,到了第三天,高烧达42℃……当天急用白虎汤:石膏50克、知母15克、生地20克、玄参2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9月1日再用一剂,又寒凉太过,病情严重恶化,病已至此,我是有口难辩,畜主另请兽医打针,结果不得而知。
麻黄汤证持续发热不解,会使里热增加,则转成大青龙汤的证候;若阳气在抗击寒邪的斗争中衰退,将转为少阴病,或者误用寒凉药,削弱了阳气,则加快了化寒而死的步伐。这是麻黄汤证的两个转化方向。上面这个病例的猪29日出现体温下降,已有了转为少阴病的迹象。
2 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第315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第316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发微汗也。
“反发热”是反而出现了发热的意思,言下之意少阴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发热的,“始得之”是刚发病,“得之二三日”是病程持续了两三天。少阴病的患者肾阳虚衰,无力发热,这里的发热是因为邪气的势力太盛,激惹了机体一时性的抗邪能力,它的发热是不能持久的。发汗会令阳气更虚,所以这两个发汗的方子只可用于特定的时间段内,并且在不同的时间点所用的方剂略有不同。
第96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若不差”是若不能痊愈的意思,是此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发过汗,病没有好,赶紧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这三个条文是连贯的,说明病情越来越紧急,前两个方子中用的是炮附子,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炮附子只有温里的作用,而生附子是急救阳气,还与干姜同用,其效更雄。
少阴病是病人(猪)全身各脏器功能衰竭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神疲肢冷,畏寒蜷卧,体温下降,或者低热不退,或者头低耳耷,起立行走困难,或者腹泻,两眼紧闭,嗜睡,叫声嘶哑,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处于严重的精神抑郁状态。少阴病的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但欲寐”是精神萎顿的形象反映,不是正常的想睡觉,它是病人(猪)在濒死期已无力挣扎,只能在昏昏似睡非睡中静静地死去,犹如进入了冬眠状态一样。
人的生命从诞生到死亡,经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几个阶段,生命活力是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其实也是由少阳、阳明、太阳转为厥阴、少阴、太阴的六个阶段。当病至少阴,生命垂危,阳气即将消失殆尽……死亡以后,尸冷如冰,是为阴之极也,即为太阴,一切归于虚无。因此,在少阴病阶段医生要采取一切措施,尽力挽救病人(猪)的生命。
在我们常见的猪病中,死于少阴寒化证的猪比比皆是,它死后的舌苔白而滑润,舌根垢腻,舌根为肾所主,肾阳虚衰无力温化,因而舌根垢腻。这白色与自然界的冰、雪、霜的颜色一致,是寒气的象征;而死于温病的猪,舌面黑而干燥,类似于焚木成炭,它在初发病时舌红苔黄,与火的颜色一致。二者的邪气的性质不同,死后的舌象也不一样。即使是全身发红、紫黑瘀血、蓝耳等现象,不要以为那是温热病的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所致,它是因肺气郁闭,肺主气而朝百脉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引起的血管内凝血,即西医所说的心肺循环衰竭。
四 发汗后的变证
综上所述,太阳病发汗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少阴病发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不发热的直接用四逆汤温振阳气,对于一个发热的病例,必须辨别清它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若用错了,会有不良后果的,比如,少阴病的患者平素阳气不足,用麻黄汤就发不出汗来,若强行用麻黄汤发汗,会出现口鼻或者眼睛出血等现象(第308条);而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闭郁,里热盛,用麻黄、桂枝、生姜解表发汗,用大寒的石膏清里热,使得表里两解。若误诊为少阴病,用了温里散寒的附子,会使里热增加,加重病情。第40条的大青龙汤证里的“无少阴证者”就是要求要与少阴病相鉴别。
太阳病的发热多发于体格健壮的育肥猪、膘情适中的母猪,发病后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尚可,脉象浮数,多数可以自愈。而少阴病多发于小猪、瘦弱的猪、腹泻的猪、年老体衰的母猪或怀孕期的母猪、公猪等,因为这类猪的阳气虚,发病后阳气无力抗邪,体温一般不高于40℃,或者体温下降,喜卧懒动,无食欲,有的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有的剧烈咳嗽,脉象沉微,多数死亡。脉浮主病在表,沉主病在里,沉是重按无力,浮是轻取即得,沉是心肾俱衰,血运乏力,显示病情沉重。
在辨证无误,药量适中的情况下,发病之初的病猪一次用药,即可痊愈。但也有特殊情况的出现,比如:
第71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汗后,恶寒依旧,是因患者素体阳虚,汗出令阳气大虚,用69条的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这种情况在猪上应当不会出现,因为猪不出汗,用再多的发汗药,只会通利小便,有化热化燥的可能,不会恶寒加重。
“不恶寒,但热者”,是只有发热,没有了恶寒,没有恶寒就没有了表证,那就是里证了……里证的发热是因汗出太多,胃中干燥,胃里燥热太盛了,好似发生了火灾,里热向体表蔓延,当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清热泻火。第261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从这一条看,调胃承气汤证的发热是“蒸蒸发热”,火势有失控之险。前一个病例的化热就是这种情况,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清除胃中的燥热,用白虎汤是不对的,因为它没有口渴的表现。
病例2:2011年10月17日,古城镇草店村严某养了七八头母猪,其中的一头杜洛克怀孕母猪发病六七天了,体重约有90公斤,精神状态尚可。严某对我说,他昨天给弄了点中药生地、沙参、麦冬、苍术等,熬汤饮水喝,没喝中药以前,啥都不吃,现在多少吃点红薯叶,让它慢慢恢复去。他的意思是不用看了,我也不勉强。
到了22日,严某又打来电话,说昨天那头猪高烧41.5℃,他给打了些针,我说我到星期一去给看看。凭以往的经验,我说你用点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用到100克。因为病程已长达十几天了,若是温病,难以耐过七天。
24日我到他场里,他把药已熬好了,准备灌药。我看了他开的方子:麻黄20克、附子50克、细辛20克、干姜20克、甘草20克。
灌药前我察看了舌苔,舌质微黑,手指触摸舌面略显滑腻,测量体温40.2℃。这是早上灌的药,到了傍晚时分,他打来电话,说“灌了药以后猪美美地吃了一顿,下午又发烧了”,偏偏我已远赴外地,畜主将其处理。
这个病例用附子是没有错的,错在忽略了“舌质微黑”的伤阴之象,或者用四逆汤也可,因为麻黄的利水作用使得胃肠道津液更为匮乏。若不用附子,则达不到“猪美美地吃了一顿”的效果。
痛定思痛,当我再次读到《伤寒论》有关调胃承气汤的条文时,才恍然大悟“不恶寒但热者”的真正意义。此方的“当和胃气”是应当调和胃气的意思,是要用小剂量的调胃承气汤缓和一下胃肠燥热,不可令大泻下,以防由热转寒,医圣在1800年前的教诲令我刻骨铭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0-29 22:06 2楼
此等好贴,我顶!老师把伤寒用的不错。
⬅ 和大家探讨一下【内经】阴胜者,阳必衰 老茶馆 今收到高继平老师的赠书《金谷子讲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