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解读——水郁和血瘀鉴别之要点

2013-06-05 18:37 楼主
福建谢谢宽,寄居粤城,癸未三月,其妻患腹痛,杂药乱投,余不效。延余诊视,六脉滞涩,少腹满痛,拒按,大小便流通。断为瘀血作痛,投以桃仁承气汤,2服痊愈。盖拒按本属实证,大便通,知不关燥屎,小便通知非蓄水,其为瘀血无疑。《易巨荪医话》
古道瘦马体悟:这是广东民国初年时期的名医易巨荪的一则医话。易巨荪(? –1913),原名庆堂,号巨荪,亦作巨川,广东鹤山县人。出身医药世家,“弱冠受先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诸圣之书。然《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追”。与陈英眭(伯坛)、黎庇留、谭彤晖一起并称为“四大金刚”,为岭南伤寒四大家之一,时人认为“其运用经方比之英、庇两公更为灵活”。著有《集思医编》、《集思医案》,后书于1894年付梓,并有手抄本传世,“兹集中病证治法运以精思,按合经义,惟成切实不尚浮华”。本节即采自该书。
读完此医案直叹易医辨证之精,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此案辨证的关键在于小便利与不利,以此决定是否是瘀血为主所致的腹痛。由此引申而来,临床上所经常碰到的一些病症是水郁还是血瘀的鉴别。比如肝胆病中常见的黄疸一证,很多医生遇到后,首先就想到用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其结果是疗效参半。其原因就在把黄疸仅认为是湿热郁阻一症,是此症,效果就好,不好就认为是病重无可挽回。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对于黄疸的治疗,中医治愈可以达到90%,这不是夸张,关键在于辨证精确,用药恰当。
黄疸一症临床不仅有湿热病因,还有瘀血病因,还有寒湿病因,此时不讨沦这个问题。仅就湿热和瘀血的鉴别诊断,其最关键一点就在小便利与不利。不利说明有湿热,清热利湿即可,用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利则说明不在湿热在瘀热,可用茵陈蒿汤合血府逐瘀汤。举一例示之:
曾治一例三个月小儿,女,先天胆道闭锁葛西手术后黄疸发热不退,在医院期间用了多种高级抗生素无效,又请了中医科用了一段时间茵陈蒿汤和茵梔黄颗料,仍然不见好转,患儿父母非常着急,经人介绍转诊于我,我察看了面部和巩膜及腹部,面黄深染,腹大如鼓,身烫如炙。问及大小便,答曰,大小便均利。我说此为肝胆血瘀发热,处方:血府逐瘀汤合小柴胡汤。
桃仁6g 红花3g 当归5g 赤芍10g 生地10g 桔梗3g 柴胡15g 枳壳6g 怀牛膝5g 生甘草3g 黄芩6g 清半夏5g 党参10g 生姜3片 大枣3个 丹参6g 生大黄2g 三副,水煎服,每日120毫升,一天分多次服完。
三天后热退,效不更方,续服半月黄疸明显消退,二个月后胆红素基本正常。此案之所以前医治疗不效,关键就在辨证不准,所以治法无效。
医圣仲景有言: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伤寒论》。
再如《普济方》中云“血症之黄,小便自利也”。可见小便不利与自利是鉴别湿热发黄与血瘀发黄的辨证重点。
《河间六书》中云“小便不利者,湿热发黄之证也。小便自利,瘀血证也”。
《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明示“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均相似,但小便不利为湿热,小便自利为瘀血”。
《医学入门》中所云更为明确:“诸黄皆小便不利,唯血瘀发黄小便自利也。”这些都为临床诊治黄疸患者的辨证,指明了关键性的证候。诸君可以参之思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6-05 19:16 2楼
每读王老师的文章,都有大收获! 谢谢!
2013-06-05 19:26 3楼
瘀热何以致发黄

在阳明篇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之文,要说发黄,还不得不再学习一下仲景关于发黄的论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脉浮而缓,是脉浮为热,缓为呆缓,为湿,手足自温是病在太阴而湿郁为热,太阴湿土,脾所主,故言“太阴者,当发身黄”,脾与胃合,阴阳相伴,脾为胃行其津液,若太阴得阳明燥化,燥湿调停,津液得行,故“小便自利,不能发黄”,燥化过度也为病,大便硬就为阳明病。这个都很好理解。“黄疸病”篇说:“寸口脉浮缓``````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也提到了“瘀热”,湿热蕴结可致发黄是都知道的病机,为何反复提到“瘀热”?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曰:“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 所以瘀是发黄的必要条件,脾胃湿热交蒸之时与瘀血相搏,湿热入血分,乃发身黄,观诸治黄疸之方多用血分药可知,今治黄疸于经方中也多再入活血化瘀药以提高疗效 ······

————节选 再读伤寒杂病论
2013-06-05 19:40 4楼
樊正阳 说:
瘀热何以致发黄

在阳明篇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之文

你好正阳先生:你说的是常态,不错,但临床也很容易见到瘀热发黄的。如治此病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我常自嬉治病不讲理。中医有些病是可以把理说清的,有些是说不清的。说不清能治好就行。呵呵。谬论了。
2013-06-05 19:57 5楼
临床好文章
2013-06-05 20:40 6楼
拜读老师的好文章
2013-06-05 21:50 7楼
中西结合典型 的好案例。如果不手术恐怕中医药再好也难救其命。临床常遇到 的黄疸患者,有因肝炎(湿),有因胆管阻塞引起,前者好治,后者疗效差。当今营养不良性发黄少见。
2013-06-05 23:59 8楼
以三月小儿,能服十七八味药之方达两月之久,实属不易也。
2013-06-06 19:09 9楼
读王老师的文章,都有大收获!
2013-06-06 21:07 10楼
诸般血瘀之症,用之效也!
2013-06-06 22:56 11楼
学习,谢谢分享。
⬅ 神方治病记 老茶馆 关于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若干问题的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