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段经文的解释

2013-06-27 08:44 楼主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至真要大论》
我没能理解这里面的逻辑,从服寒反热服热反寒-王气---五味所归。内经是怎么对“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做的解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6-27 11:55 2楼
治王 王气 是什么意思?
2013-06-27 11:57 3楼
类经中的解释: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寒之而热,言治热以寒而热如故。热之而寒,言治寒以热而寒如故。及有以寒治热者,旧热尚在而新寒生;以热攻寒者,旧寒未除而新热起。皆不得不求其详也。)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之火,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
故启玄子注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此王氏之心得也。然求其所谓益与壮者,即温养阳气,填补真阴也。求其所谓源与主者,即所谓求其属也。属者根本之谓,水火之本,则皆在命门之中耳。)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此承上文而详求其服寒反热、服热反寒之所以然也。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不明衰王,则治之反甚。如阳盛阴衰者,阴虚火王也,治之者不知补阴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王,岂知苦寒皆沉降,沉降皆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故服寒反热者,阴虚不宜降也。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补阳以消阴,而专用辛温治阴之王,岂知辛温多耗散,耗散则亡阳,阳愈亡则寒愈甚,故服热反寒者,阳虚不宜耗也。此无他,皆以专治王气,故其病反如此。
又如夏令本热,而伏阴在内,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阳在内,故每多内热。设不知此而必欲用寒于夏,治火之王,用热于冬,治寒之王,则有中寒隔阳者,服寒反热,中热隔阴者,服热反寒矣。是皆治王之谓,而病之所以反也。春秋同法。)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此言不因治王而病不愈者,以五味之属,治有不当也。凡五味必先入胃,而后各归所喜攻之脏。喜攻者,谓五味五脏各有所属也。如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犯之者,即所谓不治五味属也。)久而增气,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凡五味之性,各有所入,若味有偏用,则气有偏病,偏用即久,其气必增,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则脏有偏胜,脏有偏胜,则必有偏绝矣,此致夭之由也,如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之类是也。此篇前言寒热者,言病机也;后言五味者,言药饵也。药饵病机必审其真,设有谬误,鲜不害矣。)
2013-06-27 21:24 4楼
孙洪彪 说:
类经中的解释:

谢谢版主提供的资料!
我不太赞同类经中对此段的解释,我觉得旺气在这里应该是指真寒假热的热或真热假寒的寒。
而后一段接着对五味的分析则是“不治王而然者何也?”的解释。感觉解释这个应该比较麻烦些。只是我还没完全弄明白五味与五脏对应的内在关系。
2013-06-28 08:12 5楼
文日光 说:
谢谢版主提供的资料!
我不太赞同类经中对此段的解释,我觉得旺气在这里应该是指真寒假热的热或真热假寒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谈 五味 的目的 也许就是为了说明这句话

五味入五脏,虽各有所喜,但过犹不及,反而为害。治病用药也应该如此,过度苦寒,与过度辛温都有问题,比如寒凉派,火神派之争
2013-06-28 08:15 6楼
孙洪彪 说:
治王 王气 是什么意思?

王 旺 ?

一个解释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某气为主导,表现为寒的 寒为王气?


一个解释是四时主气,夏主热,夏季里热为王气?
2013-06-28 09:51 7楼
孙洪彪 说:
王 旺 ?

一个解释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某气为主导,表现为寒的 寒为王气?

我觉得这里的“王”应该是第一种意思吧--“个体表现出来的某气为主导”
阴虚生热,苦寒或许致燥伤阴而愈剧,但甘寒辛寒不一定吧,所以我觉得治王应该是治了标本相反的标。
2013-09-24 00:51 8楼
我不解释,我来给你翻译一下吧: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与本段无关,不翻译。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举例来翻译:肝炎加发脾气,发烧高热,解表药肯定不好使。肾亏加房事后,骨寒肌冷,和姜汤也不能升温啊。为啥?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用寒治反而更热,用热治反而更寒,为啥?岐伯说,因为这是只关注哪里气多,没找到根源,所以治反了。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
如果不照着气下功夫,病会怎么样发展呢?岐伯说,好孩子,如果本病不治,五味会接手介入治疗。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至真要大论》

因不加以治疗,而对应喜食五味之一味,久食可以使对应经络增气,然而这样的增气会全天一直持续不遵气血流转,而且会长期保持。这样不遵阴阳的气增,就是夭败的开始啊。
2013-09-24 13:01 9楼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3-9-24 13:28 编辑

我也给翻译,一下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翻译:黄帝说:理论讲治寒病用热,治热病用寒,而方士不能丢弃规矩而改变事物本身的规律的.有病表现热的用寒法却觉得热,有病表现寒的用热法却觉得寒.寒和热都有,新的病又起来,怎么治呢?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翻译:岐伯说:那用寒法而觉得热的,取它的阴;热法却觉得寒的,取它的阳,这就是所说的追求它的本性.---这有点费解,我是这么理解的:寒邪入阴分,会表现发热的症状,用寒药反而较重病情就更感觉热,如伤寒里热入血室证;热邪入阳分,会表现寒冷的症状,用热药反而加重病情更觉得寒,如中暑的厥逆.自然科学里也有负负得正,正正得负的规律.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翻译:黄帝说:好.吃寒药反而发热,吃热药反而发冷,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治了它的主气所以反了.(这里的王气,我认为指的是病所在位置的主宰,比如寒入血室,血为阴,两阴相感表现为热相,但阴气是寒气,所以用寒去治阴的热象就是反了.)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至真要大论》
首先澄清一下"夭"有三个意思:a.茂盛而美丽,如“桃之~~”;b.颜色和悦的样子,如“~~如也”;c.灾
翻译:黄帝说:不治王气而好了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问题提得很好.不治五味所属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如肺色白,宜食苦.).五味进入胃,各按所喜欢的归到相应的脏腑,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时间久了就会增加相应脏腑的气,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气增加了而且持久,这就是"夭"的原因(包括以上3种意思).
2013-09-24 14:38 10楼
文子医生 说:
我也给翻译,一下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

我觉得王气一说,是在讨论气血的问题,气为用,血为质,此处是说症结在血在质,而表征为气为热,治气不治血,在此文中为本末倒置。
2013-09-24 21:35 11楼
全都是自学的 说:
我觉得王气一说,是在讨论气血的问题,气为用,血为质,此处是说症结在血在质,而表征为气为热,治气不治

王的本意是君主的意思,气为阳,血为阴。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养王气。我的一家之言。
⬅ 血崩验案 老茶馆 门诊日志选13:胆石症术所频繁呃逆治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