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之秋季时节人体的生理变化

2013-08-07 19:23 楼主
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若肺的宣发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毛发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则无论何种燥邪均不能进入体内,使人们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季,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自身就首当其冲,会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燥邪为病,有内、外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从鼻窍、皮毛而入,常从肺卫开始,但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或年老液亏,以致机体阴津枯涸所致。
燥邪为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一是燥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主呼吸而与大气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极易伤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胜则干,在自然界可出现田地龟裂,禾苗枯槁、树叶焦黄;在人体,燥邪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故无论外燥、内燥,一旦发病,均可出现上述津枯液干之象。当然,内燥不限于肺,其他脏器的阴亏液竭,亦可形成内燥之证。
在初秋七月(农历),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容易阻歇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病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等冬生咳嗽”。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由上述可见,由于秋季气候变化复杂,不但多见其主气“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性病种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饮食养生就须针对天地变化特征、人体生理卫生病理特点而选择相应的饮食。

兆麟堂国医馆搜集整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洋葱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老茶馆 手足口病还是刮痧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