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27《伤寒论》1--6条

2013-08-27 12:49 楼主
第一条前几天的时候我聊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接着说说第二条,想说几点,

一,太阳中风的关键点在于脉浮,还有汗,这个汗既不是大汗淋漓,也不是丁点无汗,

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太阳中风之人,多是本身体虚,因此,对应的桂枝汤应是个补剂,通过温心阳而振汗出,

三,太阳中风有时候会在人身上存在好久好久,不像太阳伤寒,从阴阳角度讲,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也算是一阴一阳,同样的情况下,体虚人容易中风,实者容易伤寒,从另一个角度讲,中风看起来虽然没有伤寒看起来“严重”但是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往往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从病患体质而言,外感伤寒的人反而比中风的人体质好,所以,坊间有种说法,发发烧也蛮好,从这个角度讲,确实发烧比不发烧的好,再如和直入阴的情况比起来,显然好多了,对待疾病,其实不要过于惧怕,疾病很多时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对自身的一种警示,提醒,治病也要顺势利导,方为王道,个人浅见



表实的病,如果用了桂枝汤,就糟糕了
所以感冒的时候,有汗无汗能成为很重要的辨认点。
临证中典型证很少 认证不准确时 葛根汤应用范围非常广



一,太阳中风的关键点在于脉浮,还有汗,这个汗既不是大汗淋漓,也不是丁点无汗。

有时看起来无汗,但摸起来有点潮,这种算么



算。


所以感冒的时候,有汗无汗能成为很重要的辨认点。

有汗怎样,无汗怎样?


无汗而喘,是表实证。



接着聊第三条,主要和第二条相对应,说太阳伤寒,有几点,一,无汗,恶寒,体痛是辨证的要点,从脉象上说,也和症状相对应,浮,紧,这里的阴阳说的是尺寸,之所以这种脉象,体痛的这种症状,是因为寒,这个玩意儿,在表呢,而且就好像和表捆在了一起,寒邪束表。气血不通畅,同时,寒邪太重,会导致正气内迫,腠理闭塞,损伤脾胃,从而产生呕逆。针灸的话可以用京骨,风门,大杼,另外,复溜以及合谷通过补泻的不同,也能发汗,或者止汗,对应的方剂是麻黄汤,但是现在这年头,单纯的麻黄汤证不是太多见了,这个和医疗环境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导致的体质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即便最开始是太阳伤寒,也会通过误治或者本身体质的原因,很快的成为坏证,变证,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就不对症了,这种情况现在挺常见的,个人浅见



至于 典型的麻黄证,赫万山提过,在东北那带还是很常见。
而误治的现象,只能随证治了。


广州,这几日大人小孩,我常用麻黄汤


嗯。我在长沙,我也用过、
我比较常用的是麻杏石甘汤。


本地医生多有叫“湿热”的,是天湿热,而非人


恩,我最近也用过几例
但更多的是先去医院治了一通
来的时候就不是麻黄汤证了
而最开始,很可能是的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传与不传,一从脉象来看,没变化就没传,二从症状来看,里面欲吐了,躁烦,就是要传到阳明,少阳去了。



但更多的是先去医院治了一通
来的时候就不是麻黄汤证了
而最开始,很可能是的



但不管传或不传,只要表症还在,就还是要先解表。


医院出来到中医手上,基本都是坏病了


一,欲吐,烦躁,脉象的变化,对应着下一条,也就是第五条看,如果这样,可能要出现阳明,少阳证了,二,这条是要告诉医生,疾病有进退,不是死板的,也是动态的,治疗的过程中,要知进退,既不能用药不够,也不能用药过度。治病也是动态的,也要求医生要有预判的能力,从而胸有成竹,浅见


这两个字要看
相对应的



嗯。所以张爷爷还强调了,要预后,像经传得差不多了,要转阳明了,就在阳明经上扎两针,使不传。
对。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五)
这条主要和上条对应,不说了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六)




这条很有讲头~
在临床上,其实就是在说医生在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不能慌乱,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说说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首先
我觉得,后世的温病学也有一定的长处,其实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完善补充,我还是觉得能“伤、温”统一比较好,温病,不能随意下或者辛温解表,不然就可能出现坏证了
同时又牵涉到真假寒热的问题了,个人觉得要舌、脉、望,触,相结合判断,不能只看舌,或者只看脉这样子
再结合条文说
说几点
第一
温病的来源
是继发还是原发,我认为是后者
原发
稍等
这条说的温病多是本身内热,再受风寒,直接成了温病,多见小儿,腹部有压痛点,这种情况不能下,不能随便的发汗,不能艾灸


这里引用师传的临证针灸取穴加减法,很实用,在此公布下:
“针灸要用泻法,见温病,用手足阳明经穴位清郁热,三焦经条畅气机,再加大椎泄三阳经热。口渴加太溪穴补肾水以制火。
见风温,用外关,足临泣穴泄胸腹郁火,清理胆热,若语言难出,泄心包经清热安神。可以刺血。
误下小便不利,用主客法取太溪,飞扬,配肾俞。补肾壮水,阴液竭难复,再加三阴交和复溜。
被火这个情况现在很少了,但是有父母看见孩子四肢冷抽搐,就洗热水澡,就会看到。怎么解决呢?这个阶段是最后一搏了,十指放血,如果心气不开,再加神门,不做补泻,尚能挽救一部分病人。”
这一条,学医者一定要分清和阳明证的区别,仔细揣摩,方不致后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8-27 12:53 2楼
精华在第六条,还没讲完,老师有事先下了,精彩待续
2013-08-27 13:16 3楼
还是老师动作快~
2013-08-27 13:55 4楼
蜀水一方 说:
还是老师动作快~

共同努力,
整理过程也是重读、加深理解的过程
2013-08-27 17:21 5楼
老白,你发的挺快啊,呵呵,上午那会儿不太忙,说了几条,不过都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一些想法也不成熟啊,也没校对错字什么的,就发过来了
2013-08-28 15:01 6楼
苍穹jiff 说:
老白,你发的挺快啊,呵呵,上午那会儿不太忙,说了几条,不过都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一些想法也不成熟啊

你就是老苍老师啊
2013-08-28 15:50 7楼
时空飘流 说:
你就是老苍老师啊


是我
呵呵
一时兴起,说了几条,我个人觉得学伤寒论,还是从实际出发,从使用出发
不要过多纠缠于一些前人有争论的地方,这种地方怎么学,空谈无意义,就从临床出发,去验证,用事实说话,告诉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解释伤寒论,不要随意揣测或者牵强附会,或者为了让经文解释的更和自己的意,而硬生生的让经文跟着自己走,或者临证中无相关体验而想当然,或者在文字上玩文字游戏,这都没什么意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验证过的,确实是那么回事儿,那就是那么回事儿,要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在临床中站得住脚,仲景也不一定都是对的,遇到矛盾的地方,也还是要在临床实践中说话,去更正一些东西。
学伤寒论,先学如何把心静下来,先学会这个,才能更好的跟仲景沟通,浮躁,浮夸,不踏实的人,永远得不到仲景真传。
再有就是,上面说的这些,对于学习的定位而言,定位是学好伤寒,会用伤寒论来治疗各种疾病的,如果只是想玩玩,或者就是想普及点常识等,则以上这些话不用看。伤寒杂病论是地地道道的活人书,也是活人术。望识者珍之
2013-08-29 09:50 8楼
苍穹jiff 说:

是我
呵呵

仲景也不一定都是对的,遇到矛盾的地方,也还是要在临床实践中说话,去更正一些东西。
说的真好!
现在还没达到这个水平,努力学习实践中。
对比学习了一些大家的解说。
个人更理解胡老的这个体系,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
刘老前后文联系,条文解说也很好。
胡老的体系,直接用经方药解决各种问题。
刘老的经证腑证,为经络针灸、按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个人理解,不当请指正。
2013-08-29 17:41 9楼
时空飘流 说:
仲景也不一定都是对的,遇到矛盾的地方,也还是要在临床实践中说话,去更正一些东西。
说的真好!
现在

各有所长,我觉得首相想到的不应该是排除,而是吸取他们的长处,为我所用
2013-08-30 10:39 10楼
苍穹jiff 说:
各有所长,我觉得首相想到的不应该是排除,而是吸取他们的长处,为我所用

然也,其他还有很多高手的书籍,学无止境
2013-09-01 07:23 11楼
这些都是老苍老师讲的,我根据聊天记录整理,保存在这里,方便更多的人学习
⬅ 民间疗法治乳糜尿 老茶馆 我与《伤寒》的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