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2《伤寒》第12、13条

2013-09-03 08:48 楼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

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013)






白术19:26:30
冠以 太阳病 的 就划定了一个范围 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发热 恶寒 身痛 头疼 脉浮 这些
这个范围下 再分出许多证
这两条就是太阳中风证的进一步
开始涉及到辩证处方用药
阳浮者,热自发 看病的时候这个顺序要反过来,因为 见到发热 才推断到阳浮于外;因为汗出,才推断阴弱于内
阳浮而阴弱
一对阴阳,更多的认为是言脉象。一解,寸为阳,尺为阴。阴阳是寸、尺对比。二解,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浮、沉对 比。我用过几个桂枝汤原方的 脉象都是六部浮 沉取似无力,所以我赞同第二个解释。脉诊也是要时时做对比 才有意义,在岐轩脉法中 三关定位 跟现在的主流定位差半个指位
鼻鸣干 呕者, 肺气郁 胃气逆。
呕 少阳一主证
(但这里不是少阳证)所以说但见一证的说法 是要有前提的
12言脉,13言证
在伤寒中 用方 有的说主之 有的说可,这是有区别的
【老樊 19:44:34 圣人曰:病、脉、证 都不可少,主之 一定之谓 可与 商量口吻】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阳浮阴弱,见到这样的证,张圣人就很肯定的说 桂枝汤主之
太阳范围内的 桂枝汤主之 跳出太阳圈的 也可
这就是所谓的见是证用是方
方证对应的观点 扩大了经方应用范围
这个路子 虽然有争议 但值得学习
【王军杏林一翁19:50:45 见是证用是方!所以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诊疗规范,足见医嘱在医疗行为中甚重,可影响疗效和预后,病程】
【老樊19:52:37 明方证为临证最佳捷径,由博返约给人以规矩准绳,即为有是证用是方,而用是方必有理法在其中。辨析方证为入手第一紧要功夫,用活方药为临证最高境界。有方即有证,有证即有主治之方,有主治之方即有组成此方之药。从方入手,分析方药,即可以识证,是为方证相应。】


金凤 19:30:58
汗出,能不能说表虚

老樊 19:31:04
发热恶寒 阳证, 汗出 脉缓 相对无汗 脉紧 阳证中的虚证


金凤19:41:01
桂枝汤治疗肺气郁的机理是什么

为往圣继绝学 19:41:11
鼻鸣,风伤肺卫之气了,干呕,寒伤营了。
用桂枝汤正和营卫也




王军杏林一翁19:19:05
太阳病者,脉浮头颈强病恶寒脉证俱有!
(太阳中风)汗自出,发热恶风,脉缓
为什么会发热自汗(桂枝证特证)?阳浮阴弱也(桂枝证主病因)!
故用桂姜温阳,芍枣养营阴,甘草合诸药以使营卫相合,祛邪实表益营…
13条再述桂枝主证,强调也!
阳浮于外,自汗而阳失,固阳自不足!


为往圣继绝学 19:38:09
“翕翕发热”
建议和: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此条做对看而后心中了然也


金凤19:23:51
阳浮于表还需要温阳吗?用芍药一是补营阴,一是收敛阳气吧,否则其他补阴药也可代替白芍,固阳用干姜附子,桂枝生姜确是发散的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

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

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

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白术19:54:34

陈念祖《真方歌括》:桂枝汤,中风汗出者用之,服麻黄汤复烦者用之,下后脉仍浮者用之,气冲利不止者用之,阴证脉浮为欲愈亦用之。
此方应用 很广泛,配伍比例是要牢记的,
因为 后面 桂枝汤不但有药味加减 还有剂量的加减变化
比例一变 方子也就变了
桂枝加桂 桂枝加芍药 等
证变方随
伤寒论 之所以被尊为经典 用药严谨是其中的一个特点
桂枝 芍药 生姜 个三两
按15克换算 是各45g
炙甘草二两 30g
【蜀椒-杏林翠竹19:58:48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貌似跟现在的常规剂量比较 这个量很大 实际参考服法 这个不奇怪
【老樊19:59:23 是的】




河南-张19:59:52 桂枝到底去皮不?
白术 20:00:33
嫩枝皮心不分 不用去 老枝 皮心分离 需去 我比较赞成这个说法
王军杏林一翁 20:00:40
不去!应该拣去老皮!
河南-张 20:01:09
拣去老皮,只用里面的芯?
老樊 20:01:45
是的 无需去皮 去皮成枯木柴了
王军杏林一翁 20:01:53
芯更不用,非药也
白术 20:02:14
桂皮 走窜之力不足 所以选嫩枝达表
八月飞龙 20:03:49
老点的枝根的皮是肉桂
白术 20:23:25
桂枝 在这里一天最多可以用到多少?
这里 如按15g算 一天最多可以用到135g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每剂45,三剂就是135g
以前 爱爱医里有个黑糊糊版主 善用经方 量很惊人
后来 知道他的用法 就是给病人一付药 煎煮后 小量渐服 中病则止
剂量再大 喝进去才算数
桂枝汤用法很重要
后面就不细说这个服法了
直接说按桂枝汤的方法用
桂枝汤 学的再好 如果用法错了 也难见佳效
稀粥助药力最好 如果不及时开水也行
但补助胃气的力道就没有有稀粥好了

梦想19:57:01
讲讲张仲景这五味药组方的意境用意吧,我们初学者不懂。为何这样组合能治这些症状。
老樊19:57:05
如 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
基本病理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类似于中医所说的 证 可以出现在很多病中
故 六病皆有 中风 证



关于伤寒论中的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的问题:

许叔微

《伤寒九十论》: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 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 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 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 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云。涩 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 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 芍药不能刮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

仲景桂枝汤加减法。凡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用赤芍药。孙尚方皆用白芍药。圣惠乃太宗朝命王怀德等编集。孙兆为累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白补泻。极有利害。常见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证云。
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盖风伤卫而邪乘之。则卫强。荣虽不受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荣弱。仲景以桂枝发其邪。以芍药助其弱。故知用白芍药也。荣既弱而不受病。乃以赤芍药泻之。决非仲景意。至于小建中。为尺迟血弱而设也。举此皆用白芍药。而仲景亦止称芍药。可以类推矣。



许宏《金镜》:赤芍性寒,能泻荣气;白芍性平,能补荣气。桂枝加芍药乃下腹满时痛,属太阳,此脾虚也,用白芍。桂枝加大黄,乃下之因尔腹大实痛,乃脾气实,故用赤芍加大黄利之。建中、当归四逆、真武皆用白芍,大柴胡、葛根汤、麻黄升麻汤用赤芍。


白术 18:59:38
虚用白芍 实用赤芍
不囿于某说 临床据证酌定即可
中医之奇在于灵变 中医之难也在医者善于灵变
老樊19:00:15
看病情 视体质 掌握白补赤泻可乎?
如 平素有血虚体质当然用白芍,平素有血热或瘀血体质就用赤芍,或二者同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9-03 09:11 2楼
金谷子9:06:09
重胃气,得阳气,重正气,重邪气,皆一面之见。伤气可不重?可为重?
方以言治也,理乃多思矣。
⬅ 请教前辈,归脾丸是滋脾阴还补脾阳的? 老茶馆 关于举办“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学术会议———第三届 岐轩医学专题会议”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