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下药应因人因地理性而变化

2013-09-04 10:03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民间中医 于 2013-9-4 19:37 编辑

处方下药应因人因地理性而变化



有的医生参名师读古籍多年,学富五车。却经常发现自已辩证和组方与课本教材所学都正确无疑,可疗效却难尽人意!下方后,患者病症难有明显好转。医生心里没底,而另辟溪径换方,往往又南辕北辙,越换越差。而同样的患者,往往找当地民医草医下药却立竿见影,以为神奇。其实用药开方也应有地方特性,环境不同,各地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对病症有很大影响。辨证光对准证侯,不因人因地而异。用药必有偏差。书上所言常用量,只是大多数人的安全用量,具体到个人、个病将按个量下药。病急应下猛料,才可力挽狂缆。中药生大黄,普通人日食3克就泻,可有些病症吃30克也不见得能泻。人参补气,有的人服5克足亦,若再多用便腹中气胀难受。而有些久病体弱之患者,非50克以上不能收功。中药的剂量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正确,如果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那么疗效也不会好!很多老中医都有这样的体会。经方、名方书上的效果写的很好,但照用起来往往效微!很多人疑惑。或认为书上写的有出入,或怀疑自己辨证有误。其实都没错。中医经方、名方是前人几百年上千年总结的结晶。是不会错的。而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不可刻舟求剑了。思路与用药也应有对应的变化。药材野生的少了,人工栽培的多了;年限长的少了,年限短的多了;化肥的多了;以次充好的多了;炮制的工序少了,偷工减料的多了;少有了地道的药材,甚至以假乱真的也出现了。中药最讲药材的地道,为了追求利益,遍地栽培。药材的异地种植所产的品质也会大不一样,用这种不地道的药材去治病不会有很效果。药材药性普遍降低。这种情况下再按经方和名方上的剂量去配伍,怎会有显效呢?医生处方必须仔细斟酌,机动灵活。才可药到病除。才能有神来之功。





十二经泻补用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泄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肠经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蒿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老辈人传下的止血定痛良药:金刃独圣丹


龙眼核,只取黑壳一层,炒研极细,每一两加冰片二钱,和匀,再研,密贮。治疗各种不同程度外伤出血伤口神速愈合,止血止痛立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9-04 19:32 2楼
近读《北方医话》发现此案例值得学习,今录此处供大家欣赏
灯笼病
又称心里热。王清任《医林改错》日:“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余在临证时,曾治一患者,自述患病十余年,心中烦热,且阵阵全身烘热,上冲牙齿,夜间尤甚,但触体并不热,略有凉感,夜不能寐,大便时稀,两胁胀痛。屡用滋阴清热药不效,而每服舒肝丸则自觉稍舒,但诸症不除。望其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沉弦而数。诊毕,余处方为:柴胡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生地黄15g、枳壳15g、桔梗10g、牛膝10g、当归15g、青皮15g、淡竹叶5g,2剂,水煎服。是时学生问道:何以用血府逐瘀汤治之?余日:若诊此证为虚热,则愈补愈瘀;诊为实火,则愈凉愈凝。该患者虽夜间心中烦热,全身烘热,似阴虚火旺,应服滋阴降火之品,但其不效若何?若确为阴虚,服辛燥之舒肝丸,势必致火势更焰,病情益重。但每服之却觉舒。此非真阴不足可知矣。再望其舌质暗红,为有瘀血之象,说明此证是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而成血瘀。故仅以疏肝理气之品,则虽肝气疏而瘀血不除,故病不愈。因此应投用活血祛瘀之剂,内加竹叶一味,促进邪热和瘀血从水道排除。
数日后,患者喜告服上方两剂,已不热,夜寐得安,惟仍觉两胁胀痛,望其舌质已不暗。此瘀血虽去而气郁不除,应侧重疏肝理气。处方:柴胡15g、清半夏10g、黄芩15g、桂枝10g、茯苓20g、党参15g、龙骨10g、牡蛎20g、甘草10g、生姜5g、大枣3枚。4剂,水煎服。患者服此方4剂后,胁已不胀痛,精神大爽。余嘱其注意情志调摄,并服用10袋逍遥散,以竞全功。
2013-09-08 08:38 3楼
学习学习
2013-09-12 20:31 4楼
看下是什么隐藏内容
2013-09-13 10:02 5楼
学习学习
2013-09-16 21:28 6楼
良医良药,救死扶伤,功德无量
2014-11-27 10:24 7楼
谢谢分享
⬅ 前几日鼻渊针灸治疗体验 老茶馆 傅青主的方子药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