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姬中医思考

2013-09-24 21:49 楼主
本帖最后由 youyangchun 于 2013-9-25 21:24 编辑

中医思考
医家诊治对象为人,因此明白中医所谓的"人"是必须的,生物学家们把人定义为具有思考活动的能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老姬则认为人是有人体和功能构成的统一体,这个观点是对的,只是他没有深入的论述。
我接着他的观点论述一下,翻开中医基础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的篇幅在论述人体,还有大量的篇幅在说功能,我把人体和功能看作人的生理,把中医基础对病机的描述看作病理,我思考之:不明生理,焉知病理。或许也就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或许这也是老姬在2011年"弱弱的问一下"那么多为什么的原因吧?
大家都知道人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我想表达的是构成人体的元素在人体中的定位是什么?扮演着什么角色?五脏六腹是人体中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的机器,气是机器运行的原动力,。血是油是营养物质,津液是闰滑剂,精是物资储备,脉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皮毛肌肤骨等是机器的外衣。明白了这些有什么用?它能够为我们诊断诸如身疲懒言,头晕眼花,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等的证提供思路,明白为什么身体水肿要问责于肺脾肾?老姬拿修汽车来比喻中医给人看病的例子来说明生理的重要性,可见其心,学医者不可不知!
功能中医基础里有大量的描述,是历代中医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在这里不过多论述。我想要说的是人体和功能的关系及我们从他们的关系上学习中医的方法。
人体是功能的基础是因,功能是基础的结果是果,没有功能人体将失去意义,没有人体功能就没有附体,这些大家都知道,中医的着眼点在透过功能及其变化来看人体好坏。人体的好坏健康与否仅仅是个大方向,而功能及其变化各种各样,要想诊治看病,切中病机必须对功能知道的越详细越好,而对人体大致了解就行,不可深入研究,尤其是初学中医者,我总是在想明医和庸医的区别在那里,现在才明白,惟一的区别就是在对功能及其变化的把握。所以学习中医对人体不可过深的研究,对功能及其变化知道的越多越好。或许这就是学习中医的捷径。不知道姬老师和各位医学前辈对此问题如何看?
以上仅仅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胡思之作,有错的地方不要见笑,惟一的目的是如何把中医学好可以养家护口。
下一节说说我对姬老师:五脏六腑没有藏气的器官观点的看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9-25 21:23 2楼
姬老师在贴子中提了个问题,人体有藏精藏血的器官,为什么没有藏气的器官?我只有一本中医基础(家有病孩,日日挣扎于温饱线上,无力再购新的书籍)翻遍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姬老师这个命题有错误?藏者,存储也!试想气为无形之体,又是很强活力,极其精微的物质,可以说无空不入,哪一个器官能把它藏住哪?所以中医基础中对气的理解为“主”也就是主呼吸,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和气机)主的侧重点是调节和控制而不是藏。因此对气的理解也好,描述也罢,不能用“藏”字。可能有朋友会问肾主纳气有封藏之性,又谓肾为气之根,肾是不是可以封藏气?在中医基础中没有相关描述,仅说肾可藏精,精为有形物质。肾的纳气功能是肾主封藏的生理特征决定的。我的理解仅仅是让呼吸更有深度,为肝气疏泻和肺的宣发提供更大动力。以上仅是我乱想结果。
2013-09-25 21:27 3楼
本帖最后由 杏林一翁 于 2013-9-25 21:32 编辑

youyangchun 说:
础(家有病

正义!臓(脏),藏也!即储藏之意!
2013-09-25 21:35 4楼
加分鼓励!期待多多交流!
2013-09-25 21:35 5楼
气为无形之物,而依附于有形之体。如果真的要说有藏气的脏腑,那么非肝莫属了。肝藏血,故所纳之气也是最多;且肝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说肝为藏气之脏腑,也不为过吧~
2013-09-25 21:42 6楼
暮鼓晨钟 说:
气为无形之物,而依附于有形之体。如果真的要说有藏气的脏腑,那么非肝莫属了。肝藏血,故所纳之气也是最多

肺为空脏,储气以朝百脉,帅血运行于周身! 个人拙见!肺乃气脏也!
2013-09-25 21:47 7楼
杏林一翁 说:
肺为空脏,储气以朝百脉,帅血运行于周身! 个人拙见!肺乃气脏也!

肺之一脏,对气的调控的确是很强大的,但是和“藏”之一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啊~
2013-09-25 21:55 8楼
藏=臟=脏!呵呵!
2013-09-25 21:57 9楼
杏林一翁 说:
藏=臟=脏!呵呵!

但是我们说的是cang气啊~你说的我知道~欢迎讨论
2013-09-25 22:06 10楼
暮鼓晨钟; 说: 暮鼓晨钟 发表于 2013-9-25 21:57
但是我们说的是cang气啊~你说的我知道~欢迎讨论

嗯!cang气!
2013-09-25 22:14 11楼
杏林一翁 说:
嗯!cang气!

其实我觉得这个话题挺新的,比较有探讨价值
⬅ 小儿遗尿外治法 老茶馆 中医针气的物理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