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得,求良师求益友

2013-10-08 23:08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3-10-8 23:34 编辑

小生不才,书读八载,从医十余载,从师数人,然腹中医术从无到有,如今又从有到无,只余寥寥数字,且录部分,求斧其正求棒喝当头,翘首而盼。
中医大道为阴阳、为精气神,小道不可尽数,然得一道能治百病。
伤寒之道,全在寒热与水气
病温之道,治在阴分与血分
治湿之道,治在宣化与小便
清心之道,全在心包络
肝气之道,肝郁分治上中下
阴虚之道,全在腰腿与头颜
金水之道,金肃水方行
心火之道,宜敛不宜清
气血之道,治气治血要分明
冲任之道,充养与瘀阻
通阳之道,化气与行水
津液之道,津枯与津阻
营卫之道,阳不入阴与卫伤
调胃之道,通降与生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0-09 00:50 2楼
很好的经验总结,多谢楼主分享!
2013-10-09 02:04 3楼
都是金玉良言,能不能跟些具体病例,咱们喜欢看故事.
2013-10-09 06:03 4楼
本帖最后由 byh6317315 于 2013-10-9 06:06 编辑

学友的确超凡,事理没有绝对性。病温之道,在于营卫,治在阴、血唯恐与实际不符合吧。学知方面,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水准,所以结果不同。个人浅见,仅供参考。另外,治湿之道等,用词也有拘泥。
2013-10-09 13:24 5楼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3-10-9 13:39 编辑

byh6317315 说:
面,见仁见

超凡什么的谬赞了,发帖本意是自己感觉对中医的认识越来越局限了,以前觉得有中医理论做基础,啥病来了都能应付,后来觉得有些问题,理论对了还要有遣方用药这一关,然后就刻意在跟师或自己临诊中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以前方子开出去了不知道病人会有什么变化,忐忑不安,后来发现有些东西是有确定性疗效的,然后就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下次再有类似病例,药开出去就会跟病人说明药吃了哪些症状会改善哪些不会改善,为什么。但这样的东西单靠个人积累我觉得太慢,所以想起抛砖引玉来论坛求助。所以我发的这些东西只是我在临床中觉得有确定性的东西,不同人看起来理解定是各异的。
我所说的病温之道,治在阴分与血分,解释如下:一、仲景书中论及阴虚只在少阴热化和炙甘草汤,而其他并未论及三阴受热邪之变,温病补充了其中不足,其123456甲复脉汤来源于炙甘草汤,邪入血分直须凉血散血则是温病学派的最大贡献。二、温病用方,辛凉解表也好透热转气也好,均为“阴药”“血药”,受邪也在阴分和血分,至于气分白虎之类仍源仲景。基于这两点,我才认为理解了阴分与血分的治疗就明白了温病的主旨。而在临床应用温病方的应用时机也在于是否为阴分血分受邪。
治湿之道,曾有段时间对湿热证非常头疼,来来去去湿热不退,偶尔对了湿热退了过几天又起来,不得要领,后偶得北京赵绍琴一本书,通读始悟宣化之理。常有治湿N(1-8)法之说,但临阵效果来看,宣化与利小便在湿热胶结中最为有效。不宣肺、不利小便,只用燥湿之类,往往难得实效。为什么健脾燥湿,言之凿凿,却不得其效,我用脾“用”与“不用”来解释,湿邪困脾,脾用受限,轻者健之即可运湿,重者健脾杯水车薪,城池被围,兵力已涸,剩下的士兵吃的再好也赶不走围城之敌,此即脾已不用,健其难以立效。必分消走泄,从外瓦解方能解围。
自悟狂言,欢迎刀砍斧劈。
2013-10-09 17:24 6楼
文子医生 说:
都是金玉良言,能不能跟些具体病例,咱们喜欢看故事.

谢谢版主美言……
2013-10-09 17:27 7楼
王家祥 说:
很好的经验总结,多谢楼主分享!

多谢美言,………………
2013-10-09 18:27 8楼
好帖,谢谢朋友分享,也希望高手们点评,互相学习
2013-10-09 20:04 9楼
难忘 说:
好帖,谢谢朋友分享,也希望高手们点评,互相学习

蒙各位道友抬爱好评,我简单解释下每句里我想表达的意思,对与不对不重要,希望能得到指教,特别是来自临床的真知灼见,求知若渴。

伤寒之道,全在寒热与水气
是我对伤寒构架的浅薄理解,各种伤寒注解讲稿层出不穷,易学难精,临证发挥更是大师们的拿手好戏,六经演变我认为不离因寒而热或寒邪直中,水气循环不利,为眩为痞为泄为痛为黄为烦为血等等,导致六经经证或腑证。“全在”二字只是强调伤寒中寒热水气占绝大部分,笔者尚无如此功力言真正的全部伤寒金匮,如黄连阿胶汤。

清心之道,全在心包络心火之道,宜敛不宜清
常言心火重,需要清心火,但须知心火为人之大阳,护且不及,何言清字?心阳若亢,面红汗出当以敛降,而非清火。当清者,实为厥阴心包,心包为君主之城,内受心阳温煦,外受厥阴肝气调节,肝气一郁心包寒水即郁,生热而烦,上炎为火,即所谓心火,所以清心即清心包,叶天士治肝胆郁火从心包郁热,用丹皮连翘两味即为此意。此外导赤散组方也为证,生地补肾水而滋心包寒水,淡竹叶生甘草清心包郁热,通草一味走三角导心包郁热水气下行排出

肝气之道,肝郁分治上中下
是医皆知肝郁当疏,但如何疏方能中的,当细分。上则烦热面红,中则脘痞胁痛,下则腹中痛泻,柴胡郁金白蒺藜钩藤桑菊白芍乌梅绿梅玫瑰佛手等疏肝柔肝当随之选用,若郁热在上而疏肝于下,必难立效。

先写这么多,欢迎来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陷得太深有时思路就偏激而误,此乃常理,有时得君一言当真胜读十年,欢迎赐教。
2013-10-09 20:22 10楼
小医大道 说:
超凡什么的谬赞了,发帖本意是自己感觉对中医的认识越来越局限了,以前觉得有中医理论做基础,啥

呵呵!看来楼主是有自己的一套不可挑剔的知识领地了。既然这样,就不便再说什么了。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精华的理论再返过来指导实践,这才是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如果说病温之道,治在阴、血。那么银翘散之类的方子,是不是温病学家不知温病的实质而妄加猜测出来的?看来学友对诸病的诊治还局限在概念上,没有吃透个性和实质。不多说了,勉致讨厌。
2013-10-09 20:55 11楼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3-10-9 20:59 编辑

byh6317315 说:
于实践,

纯粹探讨,不至动怒。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众人皆知,无人悖之,在卫汗之可也,但因为邪为温,且首犯太阴之肺,故用清凉宣散之品从肺清透热邪为汗而出,此汗非麻桂之汗,因其治在太阴肺,故曰治在阴分。若有心得,洗耳恭听,为师为友。
⬅ 桂枝汤例 覆杯而愈 老茶馆 现场指导一个朋友推拿治疗小孩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