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目标治大病(1)

2013-10-09 06:13 楼主
'上工治未病'目标治大病
《黄帝内经》解决代谢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楨涵茶疗经络养生平台”PPT理论讲义
前 言
中华之道是宇宙生命之道。中华医道是中华之道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人们接触和了解中华之道主要途径,而“上工治未病”则是当今真正进入中华医道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古人“上中下”与天道,人道,地道

1,古人万事万物皆分为上中下三等:
《易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
[格物致知-援物比类](类比归纳、演绎推理)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和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哲学总规律)焉,有地道(具体学科)焉,
有人道(社会科学)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上中下三‘才’;
上-天道、中-人道、下-地道。

2,古人天道、人道、地道之区别:
天道=哲学总规律,人道=社会科学,地道=具体学科
上-天道、中-人道、下-地道
道性惟微(天性),人性惟危(物欲),物性惟变(生生)
真理(真性自如)、心理(功利目的)、物理(物变规律)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天之道(真)利而不害(善)圣人之道(中)为而不争(和)”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任何事物(生命)都有‘成住坏空(生长消亡)过程周期’(生生)。
天道=真理(绝对真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其谊而不谋其利”
人道=科技(目标真理)清•戴震“与时俱进”“正其谊而谋其利”(双刃剑)
地道=科学(范围真理)《易经》“惟变所适”“不正其谊不谋其利”。
《易经》天道不变(不易)地道惟变(变易)人道惟宜(适易)
古人言:“天下之大有万世不变之道(真理),而无百年不变之法(科技)。”
韩非子:“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有备(道)。”
今人理解:规律不变,万物惟变,方法简易,与时俱进。

3,科学的含义及其变化:(李致重)
亚里士多德:科学最早含义即“知识”,源“知识就是力量”。
后来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也是"知识-学问。
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礼记•大学》:科学被表述“格物致知”原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代朱熹注解:“致,推极也;知,犹知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科学原意就是“物格而知至”的不断认识过程。
清代后期翻译西方文献“科学”一词常译为“格物致知”。后来日本学者
从“分科之学”意思引申出“科学”一词,也是一种颇有智慧的翻译。
虽不同国家、学者对科学有着不同理解和解释。但爱因斯坦认为:就目的而言,不妨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思想。’
(由感性而理性,理性知识学问称作科学-文化)

4,科学与科技之区别:(李致重)
中国第一位使用‘科学’两字的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定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
梁启超解释:“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
苗力田先生翻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言:“科学是目的不是手段,是研究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获得的知识,其目的绝非功利。科技源于科学,是满足人们现实应用的功利性手段。科学是以认识事物的真理为目的的理性求索,具有真理性、严肃性和圣洁性。科技只是科学前提下为了功利而运用的手段,具有局限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李致重言:今天的社会因利益所趋,常科学与科技不分,正处于一个“科技代替科学”“科学迷信”与“技术疯狂”的时代。
必须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不等于“技术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5,科学有广义狭义之区别:
科学是人类智慧(思维)的最高贵成果(知识学问结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广义之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前苏联百科全书)。钱学森把现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和行为科学,九个门类既有区别有有交叉…。
狭义之科学:即现代自然科学运用的、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分科学科…。
医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等众多学科。医学是第三类科学(广义与狭义交叉综合科学)。
钱学森/佘振苏/李致重:中医则是此多学科的综合之学,是广义科学之科学,而非狭义自然科学之科学。因为就狭义科学而言,中华之道重形而上的哲学、第二维度的系统科学…,是科学之本体、母体--前科学、超科学,是现今科学“神灵”的圣母玛利亚。故今天人们认为的中医非科学性不是中医的无用性,而恰恰是人类对于现今科学完整性(广义科学)再认识的高瞻远瞩性思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0-09 06:16 2楼
第二节:太极、阴阳、元气合而为道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零是无极(道),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形(精)气神。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无极),天下之始;有名(太极),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阴/阳/元气三者构成太极)
太极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于零-宇宙本源)
『‘极’字解释:边际/折返,‘太’字解释:远/大/先/上(整体),
无极(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边际/折返)即不可再分割的
最基本粒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如本性;
太极(具形状边际和量子波遥远边际的阴阳组合体)即形神统一的
具体客观事物“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波粒两象性。』

2,无极者宇宙本源(《道德经》重无极):
无极者=道-源炁-真性自如来-宇宙本源-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荡
终极物质(上帝粒子)-宇宙量子函数波(整体量子波);信息载体。
王夫子《正蒙、太和篇》注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规律),即所谓太极也。《通老子论》言: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极深研几’,《春秋》谓之元(本源),《老子》谓之道,释迦谓之空。”又名“自性、真如、纯一、实相、谛理、妙有、如来藏…净觉、楞严、般若、菩提、涅槃、佛性……”故有“佛说种种名,诸义皆圆,尽此般若一法。”。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一(小一),以体言之谓无,以物得开通(规律)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信息),应机变化谓之易(生生),总而言之,皆虚无【无极】之谓也。”即看不见、摸不着(唯言语道断、心行灭处、缘起性空、止观体察)的客观存在--真空妙有(说一皆不中)。
道的恍惚杳冥创生状态中包含着现代基本粒子、微观质量、能量、信息(三生万物)和这一切所构成的所有物质形态之万物本源。类似现代量子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暗物质……无穷小趋向等于无穷大】,它虽是万事万物的共有本质、本来面目,但它本身无相又无不相(微观基本粒子趋向于0又不等于0,【周现强1≥0≤-1之间】一切存在都是其变化过程反映),即无不表现为相,无不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故释迦又言之曰“菩提种子”。由此则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间的“执著点”转换而已【不二法门】。

3,太极图为天下模式(《易经》重太极):
《道德经》:“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
太极者=原整体=万物都是阴/阳/元气构成(质量/信息/能量的统一)
《易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太极是道-天地万物之道,
太极图为天下模式-世界模式-宇宙模式:
《道德经》“知其白(阳),守其黑(阴),为天下式(太极图为天下模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太极产生的根源与归宿)
一者系统整体动态和谐(相对静止的动态平衡体现):
《道德经》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
《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注:道心得一而贞,佛心即是公心--整体性!私心即使魔心--占有性!!!

4,阴阳为引力/斥力源(基本粒子)组合:
阴=有(引力为主=看得见=物质)或相对偏重物质性,
阳=无(斥力为主=看不见=信息)或相对偏重信息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物质与信息之间能量流动变化规律)。
有是看得见-质量【形】重(区别性);偏客观物质【质和气】
阴性凝聚-引力:下-地-有(具形态)-相对静止的暂现-色即是空;
无是看不见-信息【神】重(整体性);偏主观思维【理和性】
阳性发散-斥力:上-天-无(虚形态)-绝对运动的永恒-真如实相;
中是质和信流动的度-能量【气】重(流动性);【主客观统一】
引斥力聚散有度:中-人-和-有无气化-相对封闭远离平衡耗散结构;
【万物皆形气神(质量能量信息)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统一。

5,中国人何中良的宇宙统一场论:
古代《尸子》一书言:“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时空即是宇宙。
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 = M C2 (E--能量,M--质量,C2--光速平方)
麦克斯韦电磁关系式:η0 =ε0 C2 (η0 --磁,ε0--电,C2--光速平方)
何中良的时空关系式:G = H C2 (G--空间,H--时间,C2--光速平方)
整理得到宇宙结构关系式:E/M =η0 /ε0 = G/H =C2。(统一在光量子/电磁场上)提出了宇宙统一场论:宇宙中,质量,能量,电场,磁场,时间,空间是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宇宙结构关系式表明:宇宙(时空)/物质(质量)/生命(能量)三者是同一的,宇宙/物质/生命具有相同的(信息)密码系统--太极八卦系统,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生命起源三者是同一的,三者都起源于真空--零点能量场,三者都起源于电磁场/C2光速平方。
无极生太极,太极起源于无极。宇宙是太极,宇宙起源于无极真空,起源于电磁场/C2光速平方,宇宙就是光子世界。[光子以C2超光速运动时,空间为零(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规定性),根本没有空间可言,即空间无量,这就是真空的本质--动而不动,空生妙有。]
现代科学已知,光具有波粒两重性:一是波动性,光是电磁波;一是粒子性,光是光量子。光的波动性可以用太极图来描述,光的粒子性可以用八卦来描述,太极八卦是古人理想的宇宙光子--电磁场模型。』

6,张立德‘心物能’整体宇宙基本法则:
创生宇宙的本源-光/电磁场的波粒两象性代表着物质和能量已经具在,与此同时并产生另一种基本存在--整体性【心】(信息是相对整体存在的感知)。一种不具任何形相/手摸不着/眼看不见…的确实存在,并一直在发挥它的特有功能与作用;整体【心】是与粒子【质量】/波动【能量】同时诞生的隐形存在,是与粒子(有限存在)相对而生的(有限存在之外的的无限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自体整合(自组织)功能。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到现代科学最基本的万有引力至物质的结晶/结构体的自然出现和成长,处处在在无不显示了其整体自组织整合的作用和功能。
在宇宙金字塔这个自组织的立体架构里,【心】整体性【物】个别性【能】流动性,三条基线构成了立体三角形的三个侧面【心能面】【物能面】和【心物面】,这三个虚中有实,实亦是虚的复数面,构造起实体世界的边框,也是实体世界的极限,实体世界中任何景象既不能逾越这三个面组成的界限,也不能少了其中的一个侧面。
有趣的是:人间【实体世界】的学问皆与此三个面相关,【心能面】明显是【宗教】的根源,【物能面】乃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心物面】正是【哲学】唯心唯物的写照。好像谁都缺了一块,唯有中国古人的太极图将此三个面圆融了。
2013-10-09 06:18 3楼
本帖最后由 马桢伟谈中医 于 2013-10-9 06:28 编辑

第三节:“上中下”与中医形,气,神

1,万物皆形气神(下中上)统一体: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汉代《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人的形体是构成人生命的房子(形态结构),气是维持人生命的东西(物质能量),神是主宰人生命的主人(信息控制)。(‘生’又可泛指一切运动的系统事物)后来的《太平经》又言:“故以形体为家,以气为舆马,以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
形气神类似于现代物理学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类似于现代系统论思想:物质【下】、运动【中】、秩序【上】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万事万物皆是此三大要素的复合体。

2,形是万物边界效应(客观存在性):
形字义解解析:天地人共同维持开放闭合整体的边界效应。
类同于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客观存在(天地所生),被主观反映(感知体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形者,象也。”后世组合“形象”。
《周易•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古代‘象’和‘像’通借。
清《说文大字典》‘形’解释为“体也、容也、象也、状也。”
今天习惯理解:“形”是有形体的客观存在,“象”是客观存在人们认识中的反映。而古代人们认知过程常主客体彼此合一、相互呼应。
《周易》所讲的形或象,属于自然存在事物--自在之物。无论是老子所称的“万物”,还是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学说中的“万有”,都是天地所生非人工所造的、不因人的意志改变自然而然存在的客观存在。
《素问》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形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周易》广义“形”是自然而然的一切自在着的事物的总称。

3,气是万物的能量流(能量流动性):
①气化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特征: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能量的转移(气化)是变化之根本。“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即变化)
②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谢都是气化活动。“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③气化是机体自组织自演化的主体行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物质过程的自组织性调节(贝塔朗菲),中医言“一气周流”。
④气化是有目的指向性行为:有激发/有顺序/有结果的过程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⑤气化是中医学说基本内容:离开了气即不成其中医。有经气、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气虚、气滞、气逆、气闭、气脱、气陷……。

4,神是自组织自适应(信息调控性):
《易经·说卦》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信息控制)“变幻莫测谓之神”(信息多变)
《黄帝内经》谓“道在于一(信息主导),神转不回(信息时效)”“治之极于一(信息调控)”“一曰治神(信息根本)”“必先治神。(信息先导)”。
中医诊治之道以‘神’为至极,其最高境界是神诊和神治。重道轻器、重神轻形,故有“望而知之者谓之神(不等于望面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治病求本,本于神”。
有人分析:一本《黄帝内经》通篇反复论述“神光不聚”、“神志失位”、“神明失守”、“神位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而纵横贯通。
唯以用神察几(微小-生物波)、察机(把握规律信息),才能实现《易经》求中,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求位正当;(信息控制)
《黄帝内经》十九病机后云:“有责求之,无者求之”“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闻之,自有绕樑余音;拘于证,囿于方者闻之,当有振聋发聩之效。此易医同源、中医临症察机之真义也。

5,形气神(下中上)三级控制特点:
形--生命容器物质边界【形而下】以和为贵。
特点:①具防卫功能;②整体边界屏障功能;③界面全息效应。
(注:中医针灸、药理界定,途径常通过界面全息效应间接动员调节)
气--生命气化能量传递【形而中】以通为顺。
特点:①具流动性;②营养补给和支持功能;③主体开放流通自组织演化。
神--生命主宰信息调节【形而上】以稳为健。
特点:①对气和形的调节;②对流通自组演化过程的稳态适应性目标调节。
王琦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充气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不二法门】;《内经、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信息】,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能量】,气止则化绝;故各有所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质量】。”

6,形气神(下中上)三级控制侧重:
下守形【重物质】:“形者生之舍也;”形既是生生之气的容器,形又是生命的整体边界,具屏障功能,执行和控制主体性开放出入。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中复气【重能量】:“气者生之充也;”气是生生之易的变化内容,是将环境非我的物质能量信息吸收利用,自我生成自组演化的主体开放目标对象。“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气止则化绝”。
上守神【重信息】:“神者生之制也;”神是生生之道的主宰者,是进行整体性稳态和主体自适应性目标调节的控制者。故“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变化莫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去则机息”。
三位一体,由下而上,以上统下,道物协同承接:
诊断:从粗守形【诊】---到上守神【断】;
治疗:针药治其外【形】,神气应其中【神】。
2013-10-09 06:29 4楼
第四节:形上形下认识论与天人合一实践论
1,古人以形为界“上下中”认识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理】思维心路--重过程周期-联系原形(亚氏)
(信息-无-思路)解决为什么-所以然 (理) 重整体性,系统观;
形而下者谓之器【物-技】器皿物学--重质地还原-深入原质(亚氏)
(质量-有-技术)解决是什么-知其然 (技) 重区别性,还原观;
先哲认识论:“心证为上达之机,器证为下学之要”
中庸之道:“有的放矢为之中,发之皆中节谓之和”【道物协同承接】
(能量-化-方法)解决干什么-如何然(法)重目的性,实践观;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
《道德经》无之以为用(和),有之以为利(效益)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左传:太上有古德(理)其次有立功(术)其次有立言(法)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医。

2,‘形而上’认识论=道=理气=性=神=易=般若/菩提: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由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性】本--神--重主观-唯心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其器。【气】具--精--重客观-惟物
王明阳:“理气”一个超乎形象的世界(形而上),朱子称之谓“实理”,道家言之“道”,释迦言之“真如实相”。(宇宙最基本粒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性自如-如来/般若/菩提。)
人见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见拘于形象之下,是所谓井蛙之见,由此新见,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是一个“精”“神”极大的解放。
理,不会造作,无动无静,理是形上世界之根本原形(上帝粒子/宇宙本源);其能动而会造作者‘气’,气是形而下世界构成的原质(与亚里士多德理论同一)。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谓道,以数言之谓一,以体言之谓无(空),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道=理气=真空=无=真如实相=如来/般若/菩提=性=神=易=形上世界观)

3,现代科学以形为界认识证明途径:
①既有: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传统科学逻辑路线;形下:
形式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概念定义-推理三段论;
前提是时空确定,理论:上世纪初的科学框架。
(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
适用:第一维度科学【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看得见-有
②也有:格物-思辨-演绎-彻悟的前科学逻辑路线;形上:
量子逻辑-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薛定谔猫、梵我同一;
前提是时空不确定,理论:当代前卫科学框架。
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系统自组织、电磁场理论
适用:第二维度科学【光态、质能信息同一】看不见-无
一、器证加逻辑推理:偏在物质和能量,核心还原论。
二、心证加行为直觉:重在信息和能量,核心系统论。

4,科学也可分为形上与形下两类:
从认识论而言,科学可以分为综合或系统、分析或还原两大类:
①综合-系统方法研究“形”或“事”发生-发展-变化轨迹,从而认识“道”或“形上学”方法;
②分析-还原方法破解“器”和“质”的结构与功能时所必须的“形下学”方法。
中医学定义:以系统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过程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西医学定义:以还原论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依据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关于不同范式的学科之间,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原理。
(认识论不同--出发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5,下学上达、由上统下天人合一道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下学上达,向上攀爬:
《大学》:格物致知(下学之要),正心诚意(上达之机)
修身、养性(极高明道中庸)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穷理,正心诚意=尽性,利用规律=以致于命】
本立而道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正义》:道也者,志之所趋舍。【实践目的决定论】
由上统下,三级贯通:
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
【哲学真理】【物变规律】【方法技术】【实践目标】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决定【方法论】决定【实践论】
思维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践科学
第二维度广义科学-第一维度狭义科学-方法技术-实践检验
古人“道理法术--循道、明理、定法、合于术数。”

6,‘天地人合一’古人实践目的决定论:
实践目的决定:【正气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与天地合其德(哲学总规律),与日月合其明(科学规律)
与四时合其序(过程周期),与鬼神合其凶吉(正负能量)
实践的方法:先【下而上达,孔子:向上攀爬】
再【惟道是从,由上统下,三级贯通】
学习过程-从下往上:质→气→性→理,思维性递增,物质性递减;
使用过程-从上往下:理→性→气→质,物质性递增,思维性递减;
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先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否定之否定】
庄子:“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重在把握总原则,不是雾里看花,不是细碎的知识和方法。
心学领袖陆象山:“除了先立乎大者(道),全无伎俩”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是理。”
明道、循道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7,道是‘形而上’认识论和‘天人合一’实践论统一:
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德”“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按照天人相应原则和“下学而上达”认识路线,最后追寻到表述万事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总原理、总规律(易理道/亚氏“后物理学、第一哲学”/“第二维度科学”)上来,类似当代系统、综合性研究道路。
再用这些总原理、总规律(易理/道)来认识指导具体学科的科学-技术-经验三个层次:理论原理、规律是科学的内容;实践中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经验则是最初级的感性认识层次。
下而上达:《易经》象--数--气--理;
以上统下:道--理-(法)气--(术)器。
太极图《道德经》实践方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
物质为效应,思维(信息)为主导。

8,中科院闵家雍“第二维度科学”:
第一维度科学-古典科学维:(眼见为实--重‘形’--阴)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
第二维度科学-系统科学维:(信息控制--重‘神’--阳)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大系统理论
第三维度科学--太极中庸维:(能量转换--重‘气’-阴平阳秘)
太极图/中医理论是第一/第二维度的中庸结合图:
唯物论--传统科学--古典科学维--重客观物质-形而下(阴)
唯心论--宗教神学--系统科学维--重主观信息-形而上(阳)
元气论--中医文化--太极中庸维--重流动能量--求其中(阴阳平衡)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

9,核心:惟道是从,由上统下宇宙观决定世界观(大道-道),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大道-理),
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道-法),方法论决定实践论(小道-术)。
钱学森:“本体论的核心是哲学观,它将影响认识论,而认识论就像人所佩戴的眼镜,影响着人们看到什么,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们提出怎样的科学问题。而从哲学认识论(道)-科学基础理论(理)-技术科学(法)-到工程实践(术)的一以贯之思想,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朱熹解释《大学》引二程观点:大学是大人所治关于哲学伦理学的学问,小学是指文字学语言学…(具体学科)。所以文化素养提升常先小学后大学……
解决问题则必须以大统小、三级贯通。(大人领导小人,鲜有反之)
认识过程-从形到道、从下而上;(认识论)
依存关系-由上统下,下依赖上。(实践论)
类同古人道-理-法-术的规定性。

10,钱学森:大成智慧系统实践论
钱学森:“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又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智慧。
哲学(宏观)--科学(中观)--技术(微观)三级贯通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从最传统的产生式、框架式表达,到中期的语义网络,再到最新的概念图解都是还原论思想的产物。知识经过这些方法表达之后,虽具有较清晰的微观结构,但难以造就有机的宏观结构,因为宏观知识结构绝不是大数微观命题结构的简单堆砌。相反常常在实现了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却丢掉了体现人类知识调用的灵活性。
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复杂网络特点,建议:多层次概念网络、多通道并行择优--立体式的复杂知识网络推理。
2013-10-09 06:31 5楼
第五节:不同认识论的中西途径

1,医生面对--形上与形下二重性的人:
医学是第三类科学,摆在医学家面前的人,本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二重性的人。凡是从事医学研究的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白,而且不容忽视。
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医学家,其研究的重心往往有所不同,但是从人的形上与形下二重性而言,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用进废退-例如:人体形下解剖,在东方《黄帝内经》《难经》,西方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20年)形而上系统论年代发展缓慢,真正的解剖形下研究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形而下还原论兴起,20世纪以来,西医学在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才取得了许多重大发展。

2,同时存在的两套相辅相成管理系统:
现代系统论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独立存在的系统,必然同时存在着两套或两套以上相辅相成的管理系统,
一套是以物质能量构成的客观实在(固态、液态),是由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实体系统,此中医称“形而下者谓之器”;
另一套是以信息秩序构成的无形反馈控制(光态、气态、道家所谓“纯阳”物质),是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控制而形成的虚体系统,此中医称“形而上者谓之神”。
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通常物质结构决定和规定了信息的秩序状态,信息系统又通过其反馈调节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系统本身,本质上此两者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此古人“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即现代相对论所说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3,中医理论构建形上形下两大途径:
《易传·系辞》:心证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的放矢为之中;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
《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之德”“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备良相之才”(天地人合一)。所谓“粗守形,上守神。”“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末。”“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黄帝内经》‘形上形下结合’无处不在;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形,地成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善言天者,必应于人。……模仿宇宙天道运行的仿生学(思辩主义的产物)。

4,人类文明史两次辉煌构成了近代医学不同科学范式:
精神文明辉煌:形而上系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中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2500年前)以先秦诸子百家和阴阳五行为集中代表,《书经·洪范》提出,邹衍深入,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其实真正创始者是中国先哲的阴阳五行。
物质文明辉煌: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5,不同范式不可通约性,源于不同哲学本体论:
中华之道重在哲学本体论【道、理】(重形而上)此古人言:“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中医基础理论本身就是大量哲学观,西医没有,故临证中医有选择,不能统一标准;西医则是标准方案一条道。
西方科学偏重方法技术论【法、术】(重形而下)近代科学主义把物理学和化学观念方法作为衡量一切科学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从而常把近代科学的观念方法绝对化教条化,结果让西方科学陷于还原论瓶颈。医学表现地尤为突出。
中医是形上(系统-道),西医是形下(还原-器)。

6,中西医“形上/形下”比较
①定义比较:中医学定义:以系统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过程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西医学定义:以还原论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②内容比较:山西贾得道(中医史学家)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中医是两头大中间小,西医是中间大两头小,正好相反;中医理论起首于大量哲学内容,西医没有,中医的生理病理相当简单,甚至是纯逻辑推理,可它的临床方法却比西医多得多‘浩如烟海’。”
③作用方向比较:陆广莘:中医是向上(形而上-哲学本体),向前聚(整体涌现),向内(强调内在--正气所主,邪不可干。)西医是向下(形而下-技术方法),向后散(局部病灶),向外(强调外来--细菌病毒入侵)。
④特色比较:中医重形上的特色:重心--神--时间--过程--强调整体环境;西医重形下的特色:重物--形--空间--结构--强调局部解剖。故依据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关于不同范式的学科之间,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原理(认识论不同--出发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7,中西医区别在于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中科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
中医学与近现代西方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是思维方式(哲学本体论-世界观)导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不研究中医理论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必然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之道,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过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创造未来。
中医学内在的中华之道(哲学本体论),不是已经消逝的遥远记忆,而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所在。
2013-10-09 06:42 6楼
第六节,中医形而上特色-“生生”
1,形而上”特色是“生生”过程之道:
《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运动变化)之谓易。
生生之谓道,德是道之体现。
《黄帝内经》候之所使,道之所生。(时间、过程、频率)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中科院哲学大师刘长林: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西医重质量重在解剖空间,中医重信息重在时间过程,故生生之道是时间之道、过程之道、自然整体有机运化之道。
中医研究院傅景华:道为过程,气是关系。
吴维《中医科学性的准思维》:中医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从天地框架演绎星宿历法(时间过程),从星宿历法推原五行八卦,从五行八卦透视医理医术。

2,生命本质也是“生生”过程之道: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治病求本》吴俊玲
生命的本质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一旦停止,解剖形态上的完整性便失去了价值。从深层次而言,生命首先是一种过程流,解剖结构的内容和状态只是过程流的表现形式。结构必须是“活”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生命,生命过程流一旦结束,人的细胞、组织、器官就自然瓦解。
疾病的发生本质也首先是生命运动功能的异常,是生命过程流的异常,因此,疾病本质首先是功能性的、过程流异常,功能性过程流异常可产生解剖形态的改变,也可不伴有解剖形态改变。
《黄帝内经》“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黄元御“一气周流”!

3,医易相通-通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周期:
恽铁憔《群经见智录》言:“自来医家皆言医通于易,而无明白晓亮之理论。……然《内经》常言少壮老病死(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此拾字即《易经》之精义,含生之伦,无论动植,莫不有少壮老病死、生长化收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周期-总规律),而尤妙者,在生则必长,少则必壮,壮者必老,老者必已。已者自已,生者自生,万物纷纭,绝无一刻停息,毕竟孰为之,孰令致此,则时序(周期)为之。
“人为四时之产物,人资四时以生,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惟其如此,则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关,人身气血之运行,自然以四时为法则,而莫于违背。此为《易经》与《内经》之基础,无丝毫含糊假借者,然后本此推论,则委曲悉尽。”
概而言之,阴阳多少划分本质上皆类似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期过程的描述和把握而已,而过程周期的振荡反复即是频率,故频率者节律也,节律者规律也,规律者非科学又何以为?

4,建立过程周期控制模型也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白:一个系统的某一物理量的值,不断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变化的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被称之为振荡。它是一种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的运动形式。现代诸多科学学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围绕着被研究对象(系统)的振荡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而建立模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振荡(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自然振荡过程周期都可以用一条圆周轨迹(没有展开的的正弦曲线)来表达。
中国古代似乎早已抢先走上了这一步,以古人描述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太极模型为例,如果说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圆,那么描述其振荡周期变化的正弦曲线,无疑就是太极图中分割阴阳的S形曲线……。

5,医学知识立体过程网络特征规定性:
医学哲学家Blois指出,医学作为第三类科学,不同于物理、化学、以及某些生物学分支领域的知识具有平面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假设-演绎、点线因果性方式组织起来。医学推理却是网格化推理,它需要垂直式思维推理,垂直式立体思维类比,比因果关系的平面推理更重要。
认知科学家Thagard指出,医学解释不是演绎推理、不是统计推理,也不是单因素的因果推理,而是一种复杂因果网例示。
初级水平学习者(下工):基础知识稀疏,只有很少链接,需在连接明确情况下,推理能力随连接增加而提高。
中级水平学习者(中工):已经获得大量知识,但知识尚未形成良好组合,常不相关连接充斥其中……,不能快速编码和提取信息。
高级水平学习者(上工):不但知识丰富,而且对知识体系有良好整理,消除了各种无用连接,形成了良好层次结构的组织图示来迅速过滤掉无用信息,极大提高推理效率。

6,传统中医是典型立体过程网络医学:
当代网络医学认为:“尽管主流医学界常常把疾病孤立起来进行处理,但是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是彼此相关的。大多数疾病都是与人体功能模块的失效有关,这些功能模块最好用复杂网络的子网络来进行刻画。认为理解细胞、疾病和社会网络中的相互关系都是网络医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名符其实的网络医学。中医学将人体系统刻画为格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立体复杂网络,包括身体、身心、个体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在这以人体为核心的立体复杂网络中,中医学描述了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辩证施治的过程中体现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个性化医学特点。此古人言:“生生谓之易”。
中医阴阳五行、藏腑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都是对这种立体复杂网络动力学中的普遍特征进行高度化抽象和概括的立体过程模块系统。

7,“生生之谓易”是上中下三工本质属性:
当代中医大师陆广莘将“国医之道”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哲学世界观】,助生生之气【认识论】,用生生之具【方法论】,谋生生之效【实践论】。
高屋建瓴地点明了中医学《黄帝内经》以大道为本,以学技为末的价值标准,和传统中医“道理法术”(明理、定法、和于术数)以大统小、三级贯通的技术路径,从根本-本源上阐明了中医学-国医之道(上中下三工)的健康医学本质属性。
中科院院士、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生生之谓易,自然界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世万物产生的本源。哲学指导着科学和医学,我们中医的研究生和哲学科学博士,现在忽略了哲学思想对于医学的指导,往往已经陷入到单纯的技术手段,而仅技术手段没有学科的专属性,唯有理念--明理才具有很强的学科专属性。
中医是哲学(上)自然科学(中)技术方法(下)的统一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统一
哲学(宏观)--科学(中观)--技术(微观)三级贯通
2013-10-09 06:45 7楼
第七节:“上工治未病”本义:

1,古代将医生尊之为“工”:上工就是善于形而上的上等医生
《灵枢》“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不知易不足以为工也。”
上工就是善于形而上之道的上等医生
《庄子》“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医者,入大道之门,济世活人之本。
善于形而上-上等医生只能治“小病”乎?
善于形而上-上等医生只能当“辅助”乎?
非也!看当今最高层对“上工治未病”期望!

2,‘上工治未病’的重要地位:
①搞清古人“上工治未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的明确期盼!
②走进“上工治未病”是吴仪副总理批示,对我国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科学要求!
③破译“上工治未病”也是中华医道真正融入科学殿堂,解决世界范围慢性病高发、医疗费用剧增的关键战略切入点和突破口!
④21世纪西方科学陷于还原论瓶颈,返求东方文化整体论突破,将是历史的必然!中医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上工治未病”又是中医至高境界,故21世纪的中医复兴、走出国门、造福人类非此莫属!
⑤由此科技部长言:“中国科技要走向世界,寄厚望于中医药!”卫生部长言:“中医的许多理念将是我国医学创新的源泉!”

3,‘上工治未病’由来与认识:
《史记、扁鹊传》:战国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由此:
“上医治未病-救其萌芽、中医治欲病-救起已成、下医治已病-救其已败。”已成为历史惯性。
由此惯性,后代不近《黄帝内经》者大多字面解释以为:上工(上等医生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治疗亚健康)。

4,《黄帝内经》上中下三工本义:一神仙道;二养生道;三治病道。
修环境(神)出政策(气)用手段(形)
神仙道(上守神)治国-黄老之术-帝皇之道重在道理-大道;
此盛世用德仁安抚为主,“王道”宰相主之。(修环境)
类似现代系统控制管理,强调人体体质内环境,
重在‘无为’系统自组织自愈能力启动。
养生道(中复气)治人-辨证施治-体质调理重在方法-中道;
此两军对垒权衡谋略,“战役”元帅主之。 (出政策)
类似现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临症察机,
重在‘致中和’的有的放矢。
治病道(下守形)治病-辩病求因-规范操作重在技术-小道;
此乱世两军相逢勇者胜,“霸道”将军主之。(用手段)
类似现代西医疾病模式,强调解决外来致病原因,
重在‘有为’的力量抗衡。
孙思邈: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

5,“上中下三工”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曰: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武道-上兵(老毛)
其次伐交(拼计谋兵法方阵)武艺--中兵(林彪)
其次伐兵(两军相逢勇者胜)武术--下兵(士兵)
其下攻城(武力征服)不得已而为之。”(技术)
战争最终打的是民心与国力;
故:上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四两拨千斤’两个条件
师出有名(明理-明德)韬光养晦(蓄势-亲民)
上兵贵在明理,重在蓄势。
例解: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局势:

6,《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原义:
《灵枢、顺逆》“方其盛也,弗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无刺蒿蒿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沥沥之汗。……病虽未发,见其赤色刺之,名曰治未病。”
打个比方,好比一团乱线最有效的方法应该从周边未乱的线头解起。
《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重在料敌先机,战略高度“农村包围城市”)
临床中医:①针灸“繆刺法”,②用药五行生克隔山打炮,③治病“见痰休治痰”,④“见瘤不治瘤”。
类同老百姓言:“出路在于思路,选择大于努力”。也是古代“身国同构论”的不同治水思路。

7,古代“身国同构”不同治水思路:
夏朝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八年未成,家国不宁,身体不堪。于是他请教医圣天师癸,并为自己调理,医圣讲,治理国家如同治理自己的身体,应“顺势而为”大禹领悟了医圣的治病如治国的方略,决意改变治水的思路,变堵水为疏导,结果他治水很快成功,成为永垂青史的中国首朝明君。
现代比方:一条水沟,里边有许多细菌、杂草、污泥,发生了局部污染。下工,研究出可以杀掉这些细菌的药物,祛除杂草污泥的方法,进行对“症”性处理。中工,则在沟边搞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可保一方平安。上工,去山上看看,发现上面的石头把畅通的水沟堵住了,于是就疏通河道,让上游的水流下来,流水不腐,细菌、杂草和污泥都消失了(水浚源头)。
顺势疏导(古代都江堰);围追堵截(现代刘家峡、三门峡)。

8,李约瑟三个档次与《易经》象数气理:
英国学者李约瑟1964年曾将科学研究分为三个档次:
低档为下意识级【技术模仿】下工;(主要是模仿盲从);
中档次为知识级【归纳整理】中工;(在已知已有时空条件上的重组,即使创新也是枝节的);
高档次为灵悟级【理念思路】上工;(从知上升为悟,视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想,发人所未明,创人所未造)。
《易经》“象后面有数,数后面的有气,气后面有理”。
古代形=象=像,认知-主客体合一;
认识过程-从形到道、从下而上;依存关系-由上统下,下依赖上。
相=症候=症状反映;
象=证态=相的集合;
数=疾病=阶段数理模型;
气=体质=气血内环境;
理=认知=客观规律主观认知;
道=科学=自然规律不可违。

9,中科院傅景华中医理论三级概念:
上工: 一级概念范畴【明理】基础理论概念:
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类似系统信息控制、介入层面和方式;
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中工: 二级概念范畴【定法】应用理论概念: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类似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下工: 三级概念范畴【合于术数】治法理论概念: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类似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2013-10-09 06:47 8楼
第八节:上工明理对中医的重要意义

1,惟道是从“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
当代中医大师陆广莘又言:“中国的学问是内聚的,往上走的,是有组织的【形而上】。而西方现代科学是往下走的,分析的,对身外之物,物质世界往下分,分得很细【形而下】,分得细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越往下分对人越有害。……这些年来中西结合我们吃亏在哪里?吃亏在1958年从《中医学概论》教材,忽略了“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中医之本是“惟道是从”【哲学本体】,现在论“辩证求本”求什么?主观以为疾病本质是病因、病理、病位。我们的学生听了这个课,中医的病理、病位能说得过西医吗?所以中医院的学生没有信心了……。”
中科院院士、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无论是中医研究还是研究中医,我们提倡在中国自然哲学引导下的还原分析,就是从整体出发进行的还原分析,从整体设计最后要回归到整体上来。需要的是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上下对接,宏观与微观的上下对接。

2,古人:穷理--本立而道生:
中医者文化之产物,文化者人类思维之产物,焉能不受宇宙观、世界观…之主宰?
穷理则“治病必求于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何者为本?宇宙观、世界观使然!它决定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哲学本体论)
陆广莘:养生莫如知本,穷理则大道无术。
穷理则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法无法,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不逾矩”八万四千法门皆为方便,此神用无方、善师者不阵--中医至高境界,又何须拘方治病、按图索骥而胶柱鼓瑟?
此王明阳:“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3,穷理知本则“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宇宙观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
《太平圣惠方》强调医生“须洞明物理--自然科学(地物),晓达人情--社会科学(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宇世观(天道),定吉凶之机要--取天地人三才公约之理(中庸)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决定方法、技术。”由此道(天)物(地)承接协同而不失人情。
《内经》不失人情,佛法不离世间法。

4,穷理知本则“不执两边,而取中道”:
《成方切用》言:“诸方医之粗迹,能示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
《医方考引》言:“《易》曰:方以知而神无方。无方而有方,有方而无方【先下而上达,再上而统下、否定之否定】,其斯大医之门、蹈道之径也。与其自用,无宁有方;与其执方,无宁穷理。”
“执形上之道,用形下之术”故为中医,
“集一切智,不执两边,而取中道。”

5,中医上中下三工关系“道理法术”中医(明理、定法、和于术数)
就整体中医大树而言:上工是根(本),中工是枝干,下工是花叶,疗效是果实。失其根本,剩下唯有枯枝、败叶和缺乏生命力的干果。
《素问》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唐代魏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浚而望流之远……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黑格尔的幽默:富丽堂皇的神庙,无至圣的神灵。
三者关系:思路必以上(道德)统下(法术),临证需处下(辩证)而求上(决策),道物承接而求中(儒家)。
老百姓言:出路在于思路,选择大于努力,
性格导引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6,上工(哲学本体)对于中医影响:
《黄帝内经》以论道开篇,以养性修真、求索至道为首务(哲学本体论),非今日专论医学之所为。
古代林亿等人在修撰《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述“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的历史失误,申明了《黄帝内经》以大道为本,以学技为末的价值标准。及至其“何奈以至广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幸矣”的深重感叹,则表露了古人对后世大道异化,濒临于医学方技末流而失传其真之堪忧。世人将之简单理解成医术犹如暴殄天物(大意)。
先贤言:“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只研治疾小术,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难窥医学堂奥。
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批评:“近代时医,相率以方(术)授业,而求经纶者无之,舍奥旨而务粗迹,安望其术神良乎?”
李致重:当前中医现实是:基础理论的科学失去了作用,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不善于使用,充斥教材和临床的尽是经验。所以中医唯有经验化,唯有取下而衰弱。然而,经验是不能称作为科学的,所以这种衰弱,其实意味着中医学的倒退和消亡。
求医问药甚少上工思路!
弃理求术当今养生通病!
成熟中医倒退经验层面!

7,中医离开上工思路渐趋末法:
‘上工治未病’是“出路在于思路,选择重于努力”的临床具体体现;是中医明理、定法、和于术数--理法方药一贯的必需与必然;是中华之道-道理法术之路的规定性。
倘若离开上工思路的正确,南辕北辙,常常方法技术越高级走的越远!老百姓言:不要用口袋(思路不赚钱,技术赚钱),要用脑袋治病!
倘若离开上工思路,现代中医传承仅靠中下工-方法技术经验,因无根之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日久唯有投降西医或渐趋末法!(16世纪后中国‘技术’由盛入衰原因)
李致重论导致当今中医困惑的三原因:
①近代科学主义(迷信下工)上工不科学,唯有降西医。
②近代哲学困乏(缺乏上工)国学遭冷遇,中医经验化。
③文化官本位(崇拜权利或权威)隔门子婆婆下车伊始。

8,百年中医之盛衰就是哲学本体盛衰:中科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
方东美先生《生生之美》言:民族之气,运有盛衰,哲学之潮流有涨落,盛衰涨落均非处于偶然。民族生活可划分哲学鼎盛期和哲学衰微期。复兴民族生命,必自引发哲学智慧始,哲学家不幸生于衰世,其精神必须高瞻远瞩,超越时代以拯救时代之隳堕。
哲学本体盛衰关系着今天中医学术的自立、自强与自信,关系着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
以理服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前提条件。
2013-10-09 06:49 9楼
第九节:“上工治未病”的现代破译:

1,人是自组织自演化的高级生命体:
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人类形成了“自选择、自清洁、自组织、自演化、自稳态、自适应、自调节”和“整体边界屏障功能”即“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充,神者生之制”内外一体天人相应,超乎物质层次高级生命所特有的形而内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即“生生之谓道”。
此现代系统论所言:“有机生命体是一个相对封闭、远离平衡的主体性开放流通,自组织、自稳态、自演化调节的目标动力系统。”
人体自组织自演化的自稳态调节也是当今生命科学的至尖端。

2,医学是启动自愈能力的生生之道:
《汉书•艺文志》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现代描述,医药实际上是为了生命活动的生存、健康、发展以及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
《黄帝内经》:“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生之道旨在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自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
扁鹊:“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使之起耳。”
陆渊雷:“用药治病,非药力能治病,助正气以敌病也。”如果患者的机体对治疗已经没有应答,那么把他全身泡在药缸里也无济于事。
黑格尔哲学观点:对生命体发生影响的东西,都是由生命体独立地决定、改变和改造着的东西。
医学主角永远是病人,医生唯有依赖患者的正气才能“针药治其外,神气应乎中”谋生生之效。

3,疾病医学是当代医学误区:
现代医学是对抗医学,属疾病医学模式。以努力找病,除恶务尽为首务,夸大了医生的能力,虚构了药物的直接作用……。在技术主义、消费主义裹挟下迷失了真谛。
致力于寻找致病因素,用“菌毒传染”知识构建其病原学和毒理学来寻找致病原因和消除病因,以使“近代西医已发展成为一门以研究疾病及其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来决定其防治行为和效果评价的医学。”
到1977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发现:“今天,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型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即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它认为疾病的一切现象都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还原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都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清楚出去(排外主义),它把敢于向疾病模型生物医学这个终极真理提出疑问并主张建立更为有用模型的人,视为异端。”“以致让现代医学变成了消极疾病医学、对抗疗法;本是针对疾病的技术,变成了压制人的自主性、创生性自我健康能力充分发展的桎梏。”

4,当代国际医学界的觉悟:
1993年《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提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是由于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以疾病为重要研究对象,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上世纪90年代陆光莘提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本”“以正气为本”三本概念,指明医学现代化发展取向将是:①化学观点医学观上升到生命层次的医学观。②生物医学向“人类医学”的转变。③要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④“对抗医学”向“自然生态医学”的转变。

5,20世纪伟大思想家福柯的理性颠覆:(引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发言)

20世纪的福柯要颠覆现代医学板结的理性。在其《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中,敏锐地观察到现代医学从‘怎么不舒服’【形而上】到‘哪儿不舒服’【形而下】的变迁。
福柯书中有个非常哲学的东西,提到黑格尔名字,当代医学的问题是热心于找“不可见的可见物【形而下】”比如我们的内脏器官、显微镜下的生命结构,但却忽视了古人热心的“可见的不可见之物【形而上】”比如中医的神-形、藏-象关系。

6,历史中医门户之争本质是人病之争: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辩证以人为本兼顾病。
晋•葛洪“神仙道”被忽略,唯《肘后救卒方》重在病-技。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病因病理专著--解释人病关系。
唐•孙思邈《千金方》虽‘大医精诚’强调人,但三十卷232门5300方论以病为线索;王焘《外台秘要》亦如是。
宋代《圣济总录》运气《太平惠民和局方剂》据病汇集。
医之门户起于金元,刘元素‘寒凉’、张子和‘攻下’重在病;李东垣‘补脾胃’、朱丹溪‘滋阴化痰’……重在人。
明代薛己‘真阴真阳’、张介宾‘左归右归’温补真阴真阳重人。
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戾气到叶天士‘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温病重病进退大于人变化。
清乾隆黄元御“一气周流--万病皆源于土湿”重在人。
清末民初火神一派郑钦安、吴佩衡、唐步琪重阳为红日。
民国祝味菊既承火神重人,又重西医重病,人病兼顾。

7,上工‘神仙道’的现代实质:
上工重人‘形而上’向内向上整体涌现,自组织自愈。
下工重病‘形而下’向外向下局部体现,他组织技愈。
黄老之术—帝皇之道(重在整体通盘考虑)类似现代第二维度的跨学科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类似于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调动人体自身修复能力、自愈能力,将疾病--开环系统重新调整到正常--闭环系统的过程)。
清代名医程国彭(八纲辨证创始人)将此中医“自组演化系统和谐”神髓形象地比喻为“人身之大宝”,并在其著作的开首第一章即用“吕洞宾卖药”故事来感叹“世上本无神医,世人旦知百计寻求灵丹妙药,却不知真正的灵丹妙药即人自身之大宝。

8,自古到今无论中西都强调人体自愈能力:
当代日本著名医学家桥光正《现代医学概论》强调:“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
《黄帝内经》:“人为本,病为标;病为本,工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古代西方医学之父苏波克拉底如此说;
中世纪解剖之父盖伦如此说;
今天中医养生学、西医营养学还是如此说。
国内外正在掀起自然稳态医学新概念。
现代人们已经知道:传统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决不是外力去“填平补齐”,而是调节恢复自和能力(系统和谐)自愈能力。

9,“上工治未病”现代破译:
即古今中外医学巨匠都无一不强调,治病救人最重要的是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自愈能力,医生往往只是通过修复人体系统基础环境而启动人体自我修复功能的助手。
现代语言: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功信与物质作用过程的自组织性和自我择优调节性。
古代中医:医道的自组织性叫作“气化”,医道的自我择优调控性叫作“神机”。上工‘气化神机、与自组织自愈等价相似;气化是自组织,神机是自调控。
自组织自调控的气化神机就是生生不息!
2013-10-09 06:52 10楼
第十节:“上工治未病”修环境是途径

1,人体环境是自组织自愈能力保证:
中医把人体的自组织自稳态自愈能力看出一种调节与流通的统一(正气就是自稳态,症是有病的自稳态)修环境是自组织自稳态自愈能力启动的保证:
一贵流通: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能力必须不断从环境获得物质能量来维持,必须不断与环境变化信息的相互作用中得到锻炼。即“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流通失常:“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二贵有序:调节物质信息能量流的有序,必依赖机体内在气血津液内环境的正常流通来实现,而气血津液的正常流通又意味着阴阳五脏功能调节的正常。故“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有序离散崩解:“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2,代谢谢病、疑难病皆与人体内环境污染有关:
含有大量化肥、农药、激素、化学药物‘高科技’催生的快生长周期植物和动物是当今人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它在满足人们需要、给人们提供营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毒素’积累。
以高雌激素催化的快周期食物为例,由此带来的当今平均1/2以上的育龄女性具有(乳房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甲状腺瘤…)倾向,以前年轻漂亮女性甚为罕见的卵巢增生,现代但见汗毛胡须增长便见怪不怪;阴盛阳衰:男性普遍精子成活率下降,性功能下降,或见大腹便便(脂肪肝)或见脸色晦暗肝脏打结(囊肿、血管瘤)由此,现代慢性病接踵已成世界性难题。
现代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皆是代谢谢产物稽留综合征。

3,高激素/高蛋白/高脂肪异化=湿毒:
《内经》阴之所生,本于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离开它不能生存,限制它将缺少蛋白质影响免疫,取代它谈何容易?
寒湿--痰阻--血瘀--热毒--炎性产物皆源于‘湿’!
乾隆御医黄元御言:盛世“万病皆源于土湿!”
代谢谢失常=湿=脂毒垢、氧化产物=毒素!
《内经》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绝。
由此大量现代慢性病、终身病、疑难病接踵而来已成世界难题!

4,阴阳平衡是“内外环境”自组织自适应:
养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就是调节,是对‘升降出入’的主体开放自组织自演化内外环境的调节,是人体自组织指向稳定和适应目标的调节。
现代中医已经认识“阴阳平衡”远非物质填平补齐,也不只限于‘缺啥补啥’,而重在人体自组演化调节功能的贡献度、生态共演的纠正度,即体质环境修复的系统和谐,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自稳态,是一种稳态适应性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学理论模型。
《黄帝内经》:“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实现“阴阳自和,病必自愈”。
命门真阴真阳则是人体生命“干细胞”对整体生命新陈代谢谢能力的掌控和干涉度。

5,经络是人体水液代谢谢的经营网络:
查《辞海》经和络本义:经①经营、治理《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②常道、规范(正常、寻常之意);③河流-南北行道路(古人没有公路,河流泛指交通道路);④纵线(与纬线相对)。络①缠绕(泛指集合所在);②泛指网状物;③前后连接(络绎不绝)。
又查《说文解字》:经①治理经略;②经典法度;③经常恒定;④度量、里数;⑤直行路径。络①网络;②缠绕之意;③张罗之网;④正路旁反;⑤联络维系。将上述解释联系起来看,很显然,经络本义并不仅仅只是指物质结构通道,而是更重在人体经营管理的经营治理网络。
上工重在经营和网络:经营方法八万四千,网络通道无处不是,有效穴位信手拈来,成就气化模糊控制。
下工寻找线路与管道:定性定量支离破碎,结构对应水中捞月,经路穴位初工描红,研究方式西弗巨石。

6,经络瘀堵则水液代谢谢失衡:
经络者人体水谷精气运化、水液代谢谢的通道加经营网络;经为主干河流,络为沟渠纽结。
倘若经络通道瘀堵则经营网络失司,水谷精气运化、水液代谢谢必失衡,进而慢性病、代谢谢病接踵自然而然。
反之,经络畅通、人体水网系统条达、水谷精气运化、水液代谢谢又何须堪忧?
故《内经》言:“六经调者,谓之不病。”《灵枢》言:“能辩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病虚实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经络者,所以处百病,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

7,畅‘经络’是治愈代谢谢病基本条件:
经络者人体基本内环境,一切代谢谢病、慢性病、疑难病均需由此入手,经络畅则自愈能力启动,经络堵则代谢谢紊乱--疾病接踵!病之万变又何曾离开于此?
畅经络就是修环境,故后世中医有言:不知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老百姓言:三分治七分养,看病的不如养病的,常常畅经络修环境的民间单方、秘技秘法‘一条枪’气死名医!
文殊菩萨:“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
《孟子》“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

8,五脏六腑是人体社会公共管理体系: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皇帝、总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宰相、总理),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武装部、军机处),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司法部),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卫戍区、外交部),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财政部),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交通部),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资源部/税务部),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科技部.工程部),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利部),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地方官),津液(财富)藏焉,气化(民生)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社会公共管理系统)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干部廉政百姓安康),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013-10-09 06:54 11楼
第十一节,五行的修环境本质:
1,五行藏象本质是立体网络系统控制:
五行藏象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贝塔朗菲(荷兰生物学家,系统论谛造者)所说的组合性复合体,把五行藏象体系中的各要素代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中的联立微分方程,发现任何一脏的功能状态量Qí(í=肺、肾、心、肝、脾)的变化,必然是所有五行功能状态量Q(肝、心、脾、肺、肾)的函数;
反之,任何一脏功能状态量Qí的变化,必然承担着所有其它各脏功能状量态的变化,因此中医应用五行藏象理论来进行辩证时,往往是从多脏关系来考虑的。(生克乘侮,隔山打虎),而不是就脏论脏地“病情”和其它脏割裂开来单独看待,在论治时,往往是既治病脏,又治它脏,甚至是不治病脏,先治它脏,从而达到治病脏的最终目的。
《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邓铁涛称此为“五脏相关”,五脏是超结构的人体功能系统,它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病症现象的整体概括,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的现代系统控制内容。

2,五行的立体网络控制本质(一):
⑴五行生克乘侮:①其是反映其构成多极反馈调节,闭环自动化控制网络模型。(援物类比)②控制和反馈流程图、多级交叉控制形成自稳调节系统。(反馈控制)
⑵五行互藏:其是揭示无限多层次和无穷可分特点的人体局部和整体关系(整体系统多层次观)
⑶五行休旺(休、旺、生、死、囚)其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周期变化)
⑷五行的逻辑模型:其正视为河图结构,侧视为洛书结构,俯视为顺序结构;一个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简单优美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稳态模型。
就人体而言,其又是一个多形态、多结构、多信息、多功能和多重子系统、广泛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一个复杂的稳态应变体。则为古人运用类似于今天“混沌学、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大数法则”思想方法解决模糊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3,五行的立体网络控制属性(二):
①网络的整体性: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网络整体的变化。
②网络联系的多重交叉性:五行网络在其内部构成了多条、多级、多种反馈回路,一个要素分别要和四个要素,发生二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生、克、乘、侮)
③网络内反馈的中介性:网络内两要素,没有直接反馈回路存在,必须通过一个以上的中介,由于这种中介的存在,每条反馈回路变成不同种联系的组合。(气血津液)
④网络作用联系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生克乘侮,隔山打虎(有方向性,不可逆)。
⑤网络的开放特色:生物、自然环境、时间、心理、社会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人三才医学)
⑥网络要素的状态描述:一整套模糊定量如:盛、强、隆、虚、衰、极、生、长、息、上、消、杀、伤、损、下、亡、竭、绝、平、胜……

4,木的修环境五行职能是网络经营:
木=肝为将军之官(军机处)
主疏泄-网络生化调节自组织自和自愈力。
【本能】类似植物-茎(管道--输送氺谷代谢谢产物-人体社会环境)
管仲:不扰不烦而民自富与俗同好恶
重在管道--经络环境的畅通,自组织自愈能力启动。

5,土的修环境五行职能是以酶化湿:
土=脾为仓廪之官和谏议之官(财政部纪检委)
主运化-以酶化湿、消化吸收、后天之本
【转能】类似植物-根(吸取转换土中养料-后天习性)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贪婪是腐败根源,万病皆源于土湿。
重在饮食—水谷精气运化、营养吸收转化、毒素代谢谢。

6,水的修环境五行职能是启动干细胞:
水=肾为作强之官(工程部、科学院)
主生精生殖-内分泌、激素、蛋白质DNA、干细胞,先天之本。
【蓄能】类似植物—种子(含父母先天遗传信息和生命能量-先天禀性)
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重在干细胞--人体自身核能利用[生殖之精-炼精化气]。

7,火的五行职能是电磁波(正能量):
火=心为君主之官(皇帝-总统)
主神明-思维与潜意识、电磁波、生物场、宇宙能。
(与天道相通-万病皆由心生)
【灵能】类似植物—阳光/天性(阳为一轮红日,纯阳为仙纯阴为鬼。)
孟子:养浩然正气(正能量),明德自善而自医。(现代有王凤仪的性理学)
重在心态--良好人生观、道德标准是健康的生物信息和生命信息。

8,金的修环境五行职能是微量元素:
金=肺为相傅之官(宰相、总理)
主炁(气)性-能量-微量元素抢电子抗氧化
【盗能】类似植物--叶(光合作用)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风箱)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呼吸吐纳功夫)
重在呼吸--电子转移获能,横隔运动犹如拉动人体小宇宙天地之风箱,
推动血液体液进出每一微小单位。

9,五行修环境治国与现代计算机自动控制管理工作原理:
精=硬件;气=电能;神=软件。
木=废物清理系统(电路通畅)【民主与法律】
土=能量供给系统(电力保障)【民生与经济】
水=资源管理系统(主板技术)【民资与技术】
火=信息指挥系统(操作软件)【民政与开放】
金=诊断维修系统(电压电流)【民德与文化】
共同管理着人体网络系统:经络、血管、神经、淋巴免疫、内分泌、泌尿、生殖、呼吸、骨骼、肌肉…各大组织系统运作。

10,修环境---排毒祛湿、扶正通阳: (重建人体社会公共管理体系)
夫治病犹如治国’,首重建立人体长期平和的“反腐倡廉”环境。反腐者清理‘毒素’而已(疏浚--祛湿),倡廉者疏理五脏系统关系‘扶正’‘补正’启动人体系统自组织能力即是(修境--通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毒素不清理,扶之补之腐必泛滥;系统关系不正,反腐不倡廉、正气不抬头,腐毒必卷土重来。
古人云:人身所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浩然正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
现代人体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失常【三焦湿阻】,临床中医有“通阳在于利小便”常被当代忽视。
⬅ 现场指导一个朋友推拿治疗小孩发热 老茶馆 好特别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