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阳明经本证——一、阳明经热证(一)热扰胸膈证

2013-10-29 08:07 楼主
第三节、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经热证:
(一)、热扰胸膈证:
A、栀子豉汤证:
原文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解词:(1)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2)心中懊憹——指自觉心中烦郁无奈、卧起不安之意。
提要:论热扰胸膈、心中懊憹的证治。
语译: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停聚于胸膈,上扰于心出现心烦不得眠的虚烦证,严重者会出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当用栀子豉汤治疗。若兼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若兼呕者,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
参考原文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解词:(1)少气——即短气。
(2)胸中窒——指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
(3)心中结痛——即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4)饥不能食——即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不能进食。
提要:论热扰胸膈、心中懊憹的证治。
分析:成因:1、表证误用汗吐下,表邪入里;
2、表证误治,邪热入里;
3、阳明病下后,余热未尽;
4、厥阴病利止热留。
病位:胸膈。
症状:虚烦、心烦、心中懊憹——邪热留扰胸膈,郁热扰心。
胸中窒、心中结痛——邪热留扰胸膈,气机运行不畅,轻者满
闷不舒,重者结闷而痛。
饥不能食——胃有热则消谷善饥故有饥感,但此为邪热,不能化谷,并非胃阳亢盛,故虽饥而不能食。
但头汗出——热郁胸膈,郁热不得外越,邪热蒸腾于上所致。
外有热,手足温——阳明热邪未除的表现。
心烦、按之心下濡——胸中有热,但未与痰饮实邪相结,故虽
感烦闷痞硬,按之却柔软。
少气——热邪损伤中气。
呕——胃气因热扰而上逆。
辩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
病机:热扰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现代用法用量:栀子7g,香豉7g。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
香豉——辛温,透表宣热,辛散表邪。
二药合用降中有宣,清宣胸膈郁热。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现代用法用量:栀子7g,炙草10g,香豉7g。
先煎栀子、甘草,后纳豆豉,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本证兼少气不足以息,故加甘草——补中气。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现代用法用量:栀子7g,生姜25g,香豉7g。
先煎栀子、生姜,后纳豆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本证兼呕吐,故加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
使用注意:
(1)以上三法中,香豉皆为后下,取其气味轻薄,更能发挥轻浮宣散之效。
(2)服本方后,可能会出现呕吐,也可能不吐,但本方并非涌吐之剂。
郝万山说:方后言,“得吐者,止后服。”易使人误认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具有催吐作用,实际上,上二味药都不俱催吐作用。服栀子豉汤呕吐是因此方治疗热郁胸膈,服药火郁得开,胃气得伸,正气驱邪外出,往往有一吐为快的机转,故有可能作吐而解。特别是病人心中懊憹,欲吐不吐的情况下,服药后更易一吐为快。吐后胸中郁热得以外泄,所以就不必服药了。不过,临床上也常见服栀子豉汤后不吐而病愈或好转的。
现代应用:近代用于中焦湿热之肠伤寒,副伤寒,肝胆湿热之黄疸,邪热内扰之病毒性心肌炎,及郁热之食道炎、胃炎等均可随证加味使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小儿咽痒干咳小单方 老茶馆 答网友什么是温病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