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经络

2013-11-11 10:24 12楼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13-11-11 10:28 编辑

经络具有直接的营养功能,动脉和静脉都不具备直接的营养功能。
经络的运行方向既有离心的也有向心的更有不到心脏的,而动脉只是离心的;静脉只是向心的。
经络可以有循经温度的变化,动静脉就没有变化。
经络线上有很多的穴位,动脉和静脉上没有(静脉上有很多的静脉瓣,但不是穴位。
针刺经络可以有补和泻,针刺动脉和静脉就没有反应只能是出血。
十五络是古人在做穴位经络感传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刺激这些穴位不仅可以诱发出本经的经络感传也可以诱发出相表里经的感传。只不过实验的对象是经络感传较敏感人,所以大部分经络感传都是不完全的。在编辑《内经》时被编著者误认为是另有十五个络脉。“凡此十五络者”是编著者加上去的。原始资料没有这一段。
2013-11-11 11:16 13楼
fayuan_guo 说:
经络具有直接的营养功能,动脉和静脉都不具备直接的营养功能。
经络的运行方向既有离心的也有向心的更有不

你这番算高见!
2013-11-12 00:16 14楼
文子医生 说:
你这番算高见!

不能算是我的高见,因为都在《内经》和现代解剖学中。有迹可循。
2013-11-12 04:42 15楼
fayuan_guo 说:
不能算是我的高见,因为都在《内经》和现代解剖学中。有迹可循。

但是明摆着的事有人也当看不见的。
2013-11-14 07:33 16楼
不太同意楼主的意见.
2013-11-27 20:04 17楼
经络这东西。。不是死人就看不到。活人也一样看不到。车祸时估计很多老中医去看也看不到(人没死)
2014-09-06 22:31 18楼
寻找经络已更名为经络考证,发表在《中医研究》杂志2014年第2期。
2014-09-08 22:39 19楼
本文又做了适当补充,发表在医药卫生报(河南省卫生厅主办),于2014年7月22日和7月29日分2 次登出
上肢经脉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难经•一难》云“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手太阴脉指桡动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载:“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手少阴脉指尺动脉。 《素问•刺禁论篇》“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灵枢•寒热病》“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臂太阴应为上肢较大的动脉血管,从解刨图上看到上肢最粗的动脉为肱动脉,臂太阴即肱动脉。
下肢经脉
《灵枢•动输》“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指向下行走的髂总动脉。“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指股动脉与腘动脉。“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指胫后动脉。“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指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其别者,邪入踝”,指腓动脉。“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指足背动脉。髂总动脉及其向下分支,有时称为“冲脉”之下行支,有时称为“足少阴脉”,实为一脉两名。“少阴之大络,”指髂总静脉及向下分支,古人认为冲脉无络脉,故称其为“少阴之大络。”
头部经脉
《灵枢•逆顺肥瘦》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 “其上者”,指冲脉的上行支,即起于主动脉弓的颈总动脉。“渗诸阳,灌诸精”,指向头部各个器官输送气血及营养物质。
研究“得气”的资料 (据教科书)发现,给下半身神经功能丧失而截瘫的病人进行针刺,无论刺什么穴位,手法多强,病人都不会产生“得气”感觉,而针刺其上肢穴位时,病人就产生“得气”感觉,说明“得气”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如半身麻醉的病人,针刺其腿部穴位,同样不能“得气”。用局麻药物注射穴位深部,使该处神经暂时麻痹,然后在该穴位扎针,也不能“得气”。从以上实验结果证明,针刺“得气”,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完整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4-09-09 23:24 20楼
《内经》以后的某些医家,误把络脉当成经脉的分支,将经脉与络脉混为一谈。此后,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直到如今,在一些出版物上随处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这和静脉是动脉的分支有什么区别,扰乱了人们的视觉,让我们永远分不清什么是经脉,什么是络脉,造成了经络至今不能定论的结局。
⬅ 秋咳治疗之反思 老茶馆 瞎子摸象------固定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