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所思

2013-11-09 09:52 楼主
无法溯源的历史,无从考证的传说,竞究是世界为人类而生,还是人类为世界而生;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因我们的生存意识而定,物质固然是永恒的,如果没有我们的存在,这个物质的永恒与暂时又由谁来评说呢?一个人有它自己的世界,随着他自己的死亡,那个世界也会随之消失;在他那短暂的时光里,也存在着永恒的东西,这种东西也就是传承,正因为有着这种传承,一个生命虽然消失,而他的世界却得以永恒,因为有着这种永恒,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才得以精彩,因为有着两个世界的碰撞,我们才知道有着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为着传承而存在的;正是因为有着传承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意识才会更加精彩,往往会负定这些永恒的东西;物质也会变得虚拟,世界也会变得虚空,永恒与短暂也就没有了区别,过去与未来次序也会颠倒,生与死也就没有了区别;我们的认识也会不断地更替,因此,也就有了错对,有了真伪,有了善恶,有了争执,有了生杀,有了抗争,有了一切有可能存在东西.
在我们的神话里,盘古氏是天地的缔造者,天地的本身就是一个人,万事万物都是盘古氏的一部分,我们人也不例外,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我们都是盘古氏的子孙,天地是盘古氏的化身,天地也是因为我们而生的;我们之所以生,是因为我们得到了盘古氏的灵性,我们的死,又与盘古氏浑然于一体,我们的死生都是与天地同一的;既然这样,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天地的呼吸,我们的欲望得失都是天地间物质的缔结,我们是以恒无欲而观其玄妙,还是以恒有欲而感其激奋,这些都取决于我们的意识,什么又是意识呢?我只能用古典的中医理论来解说,五脏感五运而生形,六气伏神机而七神藏,心藏神,肺藏魂,肝藏魄,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脾在五行属土,主化生,为有形之始,有形则有感,感万物而生意,存己见而为识;意识就是最本源的感触与认识,是缔结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欲,它虽然在我们后天的生长中会有所改变,而那种最初形成的运转方式却会如增堤积水一样在我们内心永久的存在,一旦有所逐发,便会如洪水猛兽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神机因六气而化生,我们的意识便会如同天上的云彩一样飘浮不定,积则为云,散则为气,善则如雨露滋润,恶则如狂风暴雨;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就是人性的体现,而每个人人性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形态就直接由这许许多多的人性缔结着.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意识形态虽各异,可我们都是盘古氏的子孙,都与盘古氏浑然于一体, 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是异中有同的.
我们以不同的意识形态,构成着一个浑然一体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又由着我们的意识形态所驾驭,或先进,或落后,或繁荣,或匮乏,或安宁,或动荡,-这一切的一切,都受着我们意识形态的驱使,我们一个人的某种意识形态或许不能改变一个社会,而当许许多多这种意识形态构筑在一起,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为之所改变,而我们的社会在天地之间,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我们人类也只不过是盘古氏的一点灵性,它的一切变化都受着大自然法则的驱使,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灵性,我们能够认识这种自然的法则,所以我们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万物的食物链低端爬到食物链的顶端,这也就是智慧,正因为我们有了这种智慧,所以我们人类创造了文明,构建了一个人类社会,并为这个社会制定了一套法则,形成了一种秩序,如果说大自然法则是道,那么,我们人类社会的秩序就是礼,礼是以道为基的,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以大自然法则为根本的,如果我们人类社会的进程一旦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那么,我们人类也就是自取灭亡。
在我们的认识中,天地本身就顺应着大自然的法则,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循环机制,四时的变化会有信而至,日月的周行是那么的有序,寒暑应时,风雨顺节,虽说年有旱涝,万物却会自然的生长,野生的动物没有人的看管,它们照样繁衍生息,野生的植物没有人去采收果实种子,它们照样一代一代自然的生长;这一切的一切,都自身保留着一种机制,应时变化,顺应自然;我们把万物顺应自然的一面称为情,能与自然抗争、顽强生长的一面称为欲,情欲推而行为生,处情莫逆命,使欲莫极天,不管是我们人还是动物、植物;都有这方面的因素,只不过我们人类的情欲已经超越了其他动物、植物,有了新的说法,可是不管怎么说,它无论有何变化,都不能超越自然的法则。
顺应自然的法则,探究人类的社会进程,在我们的历史中,能有确切记载的也就是《礼记》、《礼仪》、《周礼》;追溯到远古,从伏羲氏八卦中也可以看出一点痕迹;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就是人,体现社会形态的就是人性,一个社会要发展的先决要求就是整体生存意识,与个体生存意识;我们从伏羲氏的八卦中不难看出这一点。在远古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他们必须摆脱自然界一些动物和其他灾难对他们的束缚,居住条件也很差,经常性的迁徙,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采集、渔猎、和少量的养殖,而伏羲氏的时候,正是向农耕过度的时候,人们已经有精力来从事认识、学习、发现、总结等有益于人类生存的事情;在人群中也分化出一部分专门从施这方面事情的人来,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或者经常参与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的领导;伏羲氏也就是这样的人。从他的八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把一切能够有利于生存、积极、发展、乐观、通畅等都划分为阳,把不利于生存、消极、停滞、悲哀、阻隔等都划分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男主外、女主内;这就是最本初的社会分工,八卦就围绕着这最基本的生活而产生,八卦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文字,是对先民居住条件与生活状况的记忆;乾父为阳,代表天,是一个永久的生存环境,长男为震,一阳在下,两阴在上,一阳代表州,即生存的地方,两阴在上,即为伴水而居,可行渔猎,而行渔猎着,随时都有灾难降临,猎取食物、保卫家园,这是长男的职责;中男为坎,一阳居中,两面邻水,水即为阻隔,也是天然的保护屏障,也是最好的居住场所,一阴居下,一阴居上,表示没有过大的灾害,即表示为,中男必须在居住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少男为艮,一阳居上,两阴居下,即表示为必须远离灾害,应当好生看管,少男者,一长为中男,再长为长男,即表示为有生力量的蓄积与源泉。坤母为阴,代表地,即为永久的依靠,长女为巽,一阴在下,两阳在上,代表必须不断的劳作、进取;因为在先民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主要是以渔猎为主,必须担负抵御一切外来的侵扰与灾害;女子则是已采集为主,并担负者整个部族的食宿问题;中女为离,一阴居中,即居于州中,主守家,中女的主要职责是生育与做饭;少女为兌,一阴居上,及未字之女,故可取悦于人,为人口可以再生产的依靠,所以先民的婚姻状况是以长男配少女,长男已经成熟,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少女未字,一定有生育能力,一个家庭的组成,也就是必须满足生活可持续性保障,人丁能够兴旺两方面要求;由一个个家庭所组成的氏族社会的需求也就是繁荣壮大。
易经•说卦言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一个要在整个人类群体中有所见底,要成为群体中的霸主,就必须依时顺势,先要自己的氏族壮大,并要有强大的战斗能力,故言帝出乎震,使顺服与自己的部族能够和谐的劳作,并在生活上相互帮助,也就是齐乎巽,相见乎离;在自己生活的大地上能够和谐的在一块渔猎,一块抵御外来侵扰;两个部族之间还能够互通婚姻,一块去开拓生存空间,去征服别的部落;即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致予劳乎坎,成言乎艮,也就是能够合理的利用开拓的生存空间,公平的分配胜利果实;也就是以信服自己的伙伴,这也正是古之帝王,以天下为公的风范。这些正说明了在早期社会中,个体与整个团体的关系,也就是儒家思想中、修齐治平的道理;一个人要有见地,就必须从修身做起,是自己有超于普通人的能力,并得到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众人的认可,并使自己生活的团体因自己的能力而受益;并使自己生活的团体和谐、安宁,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保驾护航;进而将这种个人能力发扬为对族群的影响,是自己生活的家国受益;以致整个天下。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则,不只是针对于帝王,几乎针对于每个人;因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都有许多因个人行为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人存在;老子、孔子也就在其列。而这种通过个人修养、学习而改变自己意识形态,是自己能够顺势而为,而不违背自然法则,正是人类有了这种修养与学习的能力,从而加快了文明的步伐,是我们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然而,无论从那种意义上讲,我么人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虽然能够改造自然,但却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不然,我们的文明也是一种自取灭亡的工具。如诺是这样,我们不光危害的是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物种,或许整个大自然都会受到危害。那么,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罪孽。
人类在进入文明的时期,也就是人类在创造的时期;当人类能够把一块石头打磨成一个有形的工具,这个进程也花费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进入氏族社会,能够农耕,也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从氏族合并,产生国家,进入奴隶社会,也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而又进入了封建社会,一直到现在,也就是五千年的文明;然而也就在我们小的时候,许多地方还有老虎,狼会经常出没,经常伤人;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经历了五千年的文明,还是未能摆脱自然天敌对自己的束缚;然而,当我们渐渐的长大,再也没有人说老虎伤人的事,狼在我们的居住地已经绝迹;这些动物,也只有在动物园找的到,再过若干年,或许就无人知道这些动物;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我们的文明是一个加速度的发展,我们的文明或多或少都会对大自然造成伤害,大自然对我们的文明不适也有相应的报复,而这种报复又不是我们一代人所能承受的,诸如洪水、猛兽、瘟疫、天崩地裂的事也是举不胜举的。总之,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越大,自然对我们报复也就越大;当我们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野生哺乳动物的时候,我们的人类也就到了濒临灭绝的时候了。我们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并不是使其物种不绝种,主要的是,还给它以自由繁衍生息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是真正的保护了大自然.说道这里或许就有有人问,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文明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人类能够产生文明,也就有它的必然性,它的一切变化都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又能伤害大自然呢?这一切说辞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无以数记得生命体的长河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够永久的居于食物链尖端,大多数从食物链尖端退下来的动物的遭遇都是灭顶之灾,而这一种灾难,对大自然的危害并不会很大,事后都会是枯树前面万木春;而我们人类则不然,大量的工业,大量的城市,首先是与其他物种增夺空间,其次是改变空气成分,制造新的不毛之地,而在我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我们人类自身也发生了改变,理性思维取代了本能的感知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主次上直接调换位置;我们身体本来所具有的一些能力在不断地丧失,我们人类是否能抵御大自然的环境突变,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人类现在正在制造环境突变.现在已不知有多少物种因我们人类的所谓文明而灭绝,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现在竞究有多少绿洲,而这些绿洲是否能够维持我们人类与现有的动物生存,这个就很难说了。
我并不是负定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明不应该违背大自然的法则,我们的祖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了解了许多大自然的法则,并为人类制定了一些不可侵犯的道德或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是以神话色彩还是以种族观念,还有其他方式存在,有它的存在,就会约束人们不要去违背大自然的法则;而在这些法则的约束下,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或许会慢一些,可它的方向是正确的,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国家机器,宗教信仰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而这些东西所产生的基础还是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情和欲的促使.人性的本质.我在前面已经说过, 我们把万物顺应自然的一面称为情,能与自然抗争、顽强生长的一面称为欲,情欲推而行为生,处情莫逆命,使欲莫极天,在我要探讨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法则的历史时,就必须对命与欲作一个更确切地认识;命就是生命的法则,也就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生长壮老已,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还要接受许多意外的东西,譬如生病,伤残,惊吓,喜悦,生死离别等事情;这些事情一旦发生,就不会改变,有人说:天之予也,是为命,天予而我不予者是为性,性命已定,不用龟卜;在命的说法里,有着既发生就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对发生的事我们只有接受,而该事对我们的影响就取决于我们认识. 处情莫逆命也就是,我们在大自然中(或社会中)生存,一定要量我们个人的能力与精力,不要超越我们的身体极限,要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现状。欲就是能与自然抗争,满足我们生存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也就是我们作一些事情的源动力,而在进入文明社会后,权力,金钱,物质,享受等都成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欲望,这些对外物的追求,也正是大自然造物的一种动力,连我们的生长也是因我们对物质的需求所决定的. 使欲莫极天,这里的天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我们生存的空间里,我们的行为是由情和欲共同驱使所产生的,我们不可能单一的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必定有与我们共存的其他事物存在, 使欲极天也就是我们的欲望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全部,已经容不得与我们共存事物;物极必反,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面临我们的就只有覆灭。而现在,我们人类的发展,无休止的建造新兴城市,建造工业园区,以圈养笼养形式保护稀有动物,而不还给其自由生息繁衍的空间,不给与其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旦发现有原始的东西,就会人为的去干预,打着观光旅游的旗号人为的去破坏.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与大自然在争夺地盘吗? 使欲莫极天也就是我们因欲望而去创造,我们必须去尊重与我们共存的一切事物,不能破坏我们的生存空间,就像现在就有一种现象,为了搞城市绿化,就四处寻找参天大树,花费相当的代价,把它移栽到城市里去,我们且不说它的成活率,也不说它到了城市里后是否能够像在农村一样制造氧气,防风挡雨,改良空气;就以它的移栽,本身就破坏了一片环境,现在的农村,再也不是绿树成荫的地方了.我们人类到底在为大自然作些什么;这些毁林移株的举动能说是在美化环境吗?. 使欲莫极天最重要的一点, 使欲一定是要有方向的。
情欲推而行为生,情一定要放在欲的前面,当我们的行为已经产生,是不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很难说,一旦产生,也就成了我们人类的命,成了既定的事实,如果是坏的,后果也就不堪设想;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先辈早已作了考虑,并以之确立了我们社会发展中必须注重的因素;而我们先辈能够考虑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就是社会动荡;他们以救世为目的,在最本始的人欲上找原因,在大自然中寻找救世的方法,而他们的著作往往不能为我们所重视,现在我就拿《庄子》里的逍遥游说上几句,完全是个人之见,以前看《庄子》也就看中庄子的心胸,看到他的豁达,看到他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看法,对他所关注的问题还是视而不见的,只因一次偶尔的发现,或许是为了对我儿子的教导,在我儿子上初三的时候,从某些角度上看,总觉得他的心胸有些狭窄,为了让他的心胸宽广,就拿出了《庄子》里的逍遥游让他看了几遍,然后给他讲了一下;(1)从鲲鹏南举,一直到蟪蛄不知春秋,只是在提及各种事物生存的空间、时间、状态的不同,从而点明人生的境界各异,在一定条件下,并可以有所穿越。(后面提及到物化,相当于现在的进化论的说法)。(2)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认为尧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自己没有必要再出来,而说明圣人是以天下而治理天下的,决不会在乎个人的名望与得失,而说明圣人无名,(3)从尧去见貌姑射山四圣,看到了他们所治理的地方,而茫然忘其天下,因为他看到了哪里,无论是旱年还是涝年,作物都会生长的很好,好像没有旱年与涝年之分;而自己所治理的天下,有十年的大旱、十年的大涝;旱年需要围堰堵水来抗旱,涝年需开渠排洪。是他感到了自己所治理的天下与貌姑射山四圣所治理的地方的差距,故而忘其天下。来说明神人无功。从而可以看出圣人可以向神人穿越。虽未提至人,至人的境界也就在不言之中。(4)从列子能御风而行,而内心仍有所坚持,宋荣子的德行已经很好,而他觉得自己还做的不够,来说明不管是圣人、神人、还是至人,都必须不断的修养。(5)我为儿子提及到,圣人是以身力行,去改变自然而来有益于人类社会;神人是以教万物改变自身来适应自然。至人是以自身与自然相合乎,与自然浑然一体。在现在的社会中,圣人就相当于社会的管理者,效力而为民生;神人就相当于医生、教师一类,救人以苦难,教人以能力;至人就相当于平常而且有威望的普通人;而在庄子的划分中,至人的境界最高,神人此致,最后是圣人,最高的境界就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6)就无用的大葫芦与无用之木,来讨论事物存在的价值,任何事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与大自然为一体,不能以对我们人类是否有用来衡量它的价值,就无用之木生长在无何之乡,独得一片天地,与自然浑然一体,与自然同呼吸、同变化,本身就是它的用处,为什么要以是否对我们人类有用来确立它的价值呢?在我们人类之外,还有无比大的一个世界存在,我们人类不能光看到自己。所以心胸一定要宽大,要包容大自然中的一切,只有让自己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才能让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并存。
用庄子的观点来讨论远古时候,出现洪水猛兽的原因,也就很简单了,尧舜的时代,正是我们华夏民族处于进入农耕阶段,人们的生活已经已不再四处迁徙,必须定居下来,为了是生活有所保障,就必须开垦大量的土地,因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大地上原有的植被被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也就很正常,雨季出现洪水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猛兽为害也是因为人们大量的捕猎,造成了食草的野生动物数量下降,食肉动物食缘缺少,为了寻找食物,也就只好出来危害人类,因为在周初的时候,社会居于安定,人口数量增加,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时候,所以出现猛兽为害的现象,而做为圣人对此事的对策就是一身力行,大禹用开凿渠道,定江河的办法评定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确切的说,也就是对猛兽进行了屠杀;圣人的做法是神人与至人所不取的;就那北方的土地沙化来讲,也许就是先民的农耕破坏了当时的植被,大自然就用土地沙化来报复人类,因为我们的农耕已经破坏了大自然的原有平衡;消失的楼兰古国就是一个血生生的例子。就这个问题,我们的先祖也许没有看到,而我们今天的人类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的文明应该是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应该把文明作为保护大自然的工具,而不是与其他动植物争夺地盘,保护大自然,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我在瑞城打工的时候,门房的老李就很和我谈的来,谈论道家的思想也就在其列,一天下午,老板请了白云观的马道长为厂里看风水,老李就说,“你应该去和马道长论论道行,”我说出了三个理由,第一,人家马道长是老板请来的,我没有必要去趟那个浑水。第二,自从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能够像老庄一样,以救世为目的道家已经很少了。第三,能够理解老子西出函谷关隐居的真正意图,才能算的上一个真正的道者,而现在的道者早不做这方面的研究了,倒是以看风水、驱邪之类的事骗钱而已,我没有必要去和他论道。在说道道家是以救世为目的时候,老李道不以为然,我就只好给他举例说明;我最先于他说了姜太公,姜太公本来是与元始天尊修道的,也就是道家的弟子,他为了救世,三适商,三适周,最后归周,辅佐周武王伐纣,而是天下太平,其次我有为他说了张良,张良本是黄石公的弟子,黄石公把三卷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从此,张良便以救世也就是剪除暴秦为己任,先是行刺秦始皇,进而辅佐汉高祖,当暴秦已灭,他就应该退隐江湖,去过道者的生涯,然而,西楚霸王行事武断,没有仁道,无异于第二个暴秦,所以他就又帮组汉高祖消灭了西楚霸王,此后,他才以修仙为名,离汉高祖而去,从事了他作为一个道者的生涯。最后我还为他说了悬壶济世的葛洪,因为他生在太平时期,就以行医救人为己任。人们尊其为神仙也是应该的。而作为老子,他即以救世为己任,又为何西出函谷关而去呢?因为老子本来是周王室的礼官,他对周朝的管理制度当然是明白不过的了,他看着周王室一步步的衰败,当然是无比痛心的,为了救世,他就从周王室的衰败中寻找原因,他纵观历史,从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到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进而迁都洛邑,便出现了郑庄公争霸王权,随后诸侯便纷纷而起效仿之,在这里老子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欲望的膨胀,当时既有士大夫争功慕名,出现三家分晋的事,就是庶人,为了一己之名,而甘愿担当刺客,-此等之事,举不胜举;他在《道德经》开篇便写到,恒无欲,以观其玄;恒有欲,以观其激;他想让人们同归于无欲的状态,进而达到天下太平,所以他说道,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认为救世的途径就是让人们都顺从自然,所以他提及道而以之化民,这便是道德经的本意。在悟道的划分上,有圣人、神人、至人之分,至人的境界最高,老子追求的当然是至人的境界,他要以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去感化当时的民众,然而,这样作又必须从文化底蕴最好的民众中做起,所以他选择了周的发祥地,也是黄帝生活过的地方,再朝西行,便是伏羲氏生活过的地方,在当时来说,这些地方民众的文化底蕴最好,或许还保留着先民的生活作风,他也要从先民的生活作风中找到救世的良药,所以他选择了西出函谷关而去。这与他本身就是一个礼官,他终生所研究的就是民风,礼节、习俗、制度等,而这些东西的发祥地也就是函谷关以西先民生活过的地方。在他的思想里,救世就必须以改变民众的欲望为条件,只有以自己的行为对民众进行身教才能达到与其目的;也就是至人的做风。因此老子会西出函谷关而去。
提及到《道德经》,也就是老子的遗世之作,在他所感化的人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孔子与关伊子;在孔子问礼之时,老子就这样说过,“我恶知于礼”,因为在老子的心里,礼就是一套约束人类行为的规则与制度;而这些规则与制度的产生也就是因为人性出现了恶的一面,因为人类欲望的因素,而产生的行为足以危害人类社会及自然平衡,所以不得不制定出一些相关的规则与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是礼;老子认为,如果人类的意识中,以情为主导,人类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的相处,就不必要用礼来约束人类的行为。所以他说恶知于礼;孔子也正是从老子的言谈中明白了礼的真谛,是他知道,人欲一旦启动,就无法回归,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则与制度来约束人类的行为;这就是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真正原因;所以孔子在对弟子谈论老子时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所以孔子以救世为目的,将自己的政治见解公布于世,广收门徒,四处游说,想让自己的报复在某一个国家得以实施,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让天下所有的有知之士明白天下之所以混乱的原因,在当时它的见解虽说未被某一个国王采纳,可在后来,它的思想却贯穿了我国历史的全部,我们不能不说他的伟大。在老子于孔子的思想里,他们都是现实的救世主义,他们在救世的方法上却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也取决于他们对当时社会状态的认识。老子是周王室的礼官,管理的是王室的藏室,所以他对周朝历代帝王的生活起居都了如指掌,当他把这社会动乱的根源都归于人类的情欲时,他当然对从王公诸侯当中改变社会状态失去了信心;因为只要是社会的管理者,就必定会产生对权力及利益的欲望,而这种欲望一旦启动,就必然膨胀,就会使整个社会为之驱使,而达到一个顶峰,进而衰落,王室一旦衰落,诸侯就会蜂拥争霸,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的人欲大变迁,出现较大的社会动乱,是王室一步步走向灭亡;在老子的内心深处,它是与周王室是有感情的,经过他不断的学习与发现,他明确的认识到,凡是无形的东西都可以长久,有形的东西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都会发生从生到死、从产生到灭亡的变化,周王室也不例外;他认为周王室已是不可挽救,而要整个社会安定,只有让人们保守无形的东西,放弃物质,名利的追求,社会才可以长治久安。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动荡,人们的平均寿命很低,随时都有生杀之患;所以老子就倡导爱惜生命,顺应自然,提到不争,而天下莫敢与之争的见解。在当时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致使后来的儒学派走俏从道,也是很自然的。
老子在提及道与名的时候,名是有形事物的称谓,因为他提倡人们要保守无形的道,对有形的名是避而不言的,因为他恶于言这些物质与名利的东西,因为老子认为这些东西是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他要让人们做到人性的回归,他对社会的认识就是德道流失,道流失为德,德流失为仁,仁流失为义,义流失为刑,刑流失为兵;老子言德,倡导上德,因为上德无德而近乎于道,可以回归到道的境界;下的有德,说明人欲已经被启动,并超越了情的约束,是离开了道,并且启动了德道流失的程序,老子不愿意提及仁、义、刑;而言兵,是因为当德道流失到兵的时候,人欲已发展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情一定会战胜人欲,而复归于道的境界。而我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封建社会,这与受老子的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而在今天,我们不排除老子思想落后的一面,而其先进的一面还是可取的。正因为有着近三千年的人欲束缚,也犹如堵堤围水一样,这个口子一旦掘开,便如同洪水猛兽一样不可收拾。处欲如处物,我们不能将之禁锢,只能正确的面对,我们应该提及情的范畴,让欲不能超乎于情就可以了;如果一再的禁欲,我们的社会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一味的提及发展,而不考虑与自然和谐,让社会和谐,不考虑我们的生存环境,不保护我们自身原有的本能,那么我们发展的本身就是一种毁灭。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因为无形的东西推动者有形的东西的发展,关伊子便对老子的《道德经》做了引申与补充,他说: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 ? 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在关伊子的认识中,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都是大自然的呼吸,天即我,我即天;命为我之形,神为我之用;元为我之成。他对有形有名的事物做了阐明,天非自天,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譬如屋宇舟車,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彼已搖時,即名為氣。何謂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鑽木得火。彼未鑽時,非火之形;彼已鑽時,即名為形。关伊子从简单的事物变化中总结,从而想想出事物生成的环节,万物皆因逆而成形,因其变化而为名,即已成形,必有终始,其未生为天,成依为天,终依为天,因其存在,所以对天地会造成永久的影响,无论是未成之时,还是灭迹之后;他用道来解释人们为之迷惑而有无法说清的事;他认为,神是生时或生前的变化状态,鬼是死后的变化状态。神鬼对人的影响,也就是一个人生前死后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一个生存的人来说,就是因这个人的情而定,也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而定。而这种感知也正是对《道德经》里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的最好解释。也就是,如果天地变化出现了某种环境,必定会产生某个特定的事物,或发生某件特定的事件;而这个事物或事件就是在灭迹之后,必定还会对整的天地造成相应的影响;而一个人只要心中无物,归于道,天地间任何有形的事物都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所以关伊子这样说:“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識。物尚非真;何況於識;識尚非真,何況於情。而彼妄人,於至無中,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一情認之,積為萬情;萬情認之,積為萬物。物來無窮,我心有際,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可使之去,可使之來,而彼去來,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無休息。殊不知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猶如太虛於一碗中變成萬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虛。我之一心,能變為氣,能變為形,而我之心無氣無形。知夫我之一心無氣無形,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道無鬼神,獨往獨來。”所以老子提出以道救世的法则,关伊子则辩论出修身养性的办法,以达到至人的境界。庄子在天下篇里说:“关伊、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所以,在道家的思想里,天下的安定,主要取决于民风是否醇厚,而这些就要有修养高深的长者去影响;他们就像泰山北斗一样,无论你风如何吹,他们都会稳稳不动,再大的风也会为之变迁。所以在至人的世界里,天会因人而变。天与人自然就是一体。
人类社会的取像就是天地,因为天高地低,所以而分贵贱,社会的治理者自然就高出普通老百姓一等,皇帝就自称为天子,在人类社会中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言行就像风一样,吹遍天下大地,老百姓都必须遵从,所以在《诗经》里,记述皇帝诸侯的诗就称为国风,因为他们的行为及爱好就直接影响着整个天下或一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天子与诸侯所倡导的东西,是官吏们极力奉行的事,老百姓主要能得其便利,也会产生相当的好处;这些都是激发人欲的事,所以老子就不提倡圣人有所作为,因为圣人的作为正是在激发人欲,也就是天下祸乱的根源,他所理想的国家是无为而治。在这点上,孔子就和他的观点不同,既然天子的行为象风一样,如果国王能够雷厉风行的倡导仁义,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天下的民众自然就受其感化,只要有许许多多的人推行这些事情,天下安定就很快可以达到。所以孔子就广收弟子,周游列国;以完成自己的报复,孔子与老子,以同样的目的,都要使天下太平,都是从人欲着手,都要是使民众受到教化;可他们却走了不同的路径;老子以为,大地因为无欲、所以静纯而且长久;无论你天在么变化,他都会始终如一,因为我们的社会本来就取像与天地,老百姓就是大地,所以老子就倡导以身修行,而去感化老百姓,去在老百姓施行教化,他的教化主要是以德感身教为主,因之,在他的暮年而弃周室之官爵,西出函谷关而去。去追求那至人治世的境界。而孔子的认为却是:老百姓就是大地上的万物,他们受风的传感,顺应四时变化;这个世界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风出了问题,而风的源头就是天子与诸侯,因之他就必须培养出许许多多能够辅佐天子与诸侯的人才来,去帮助天子与诸侯治理国家,只要天的因素变了,大地上的万物也就会跟着改变;因之他就带着弟子去周游列国,去完成他的报负。老子取于本性,孔子取于形质。一个是以物化天,一个是以天化物。他们都褒信天人合一的说法,而在其治世的法则上却有了差异,本初他们是一源的,而儒家与道家在后世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这并不是他们某一家没有坚守自己的思想,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里我要说的就是,天下的状态都源于风,而这个风向的把握就很关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倡导一件事情,自然就会激发民众的欲望,而激发的这种欲望是否超越了情的制约,也就是,是否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否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是否会如同开堤决水一样,牵动人们的欲望,是否如同围堤堵堰一样,拟制人们的某种情感;这些都是都是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风之来兮,或南或北、或东或西;其高兮,动树枝摇,其低兮,草动尘扬;其猛兮,催拉枯朽,其和兮,萌发送爽。而其动者,皆在于天;在远古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倡导,也许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以作,风的动向就很简单;而在春秋以后,社会结构开始变得复杂,许多伪善的东西开始出现,连道也有了虚假的出现,真正的大道是动欲而顺情,其行而合天;虚假的大道是使欲而萌念,其动而行私。假的大道一旦倡导,就会催动人的私欲,社会就必须从其流程而运转,也就是德道流失的过程;而真正的东西也会被虚假的东西所利用,如盗寇一样的田成子窃取了齐国,便堂而皇之的做了齐君,连圣人所制定的法制道德也为他所利用,这些以假乱真的东西,最易为人们所接受,就像西方的天主教传人我国一样,他在传人的时候、同时带来了鸦片,而当时的民众却会想着迷一样吸食这些东西,造成了我国近百年的颓废;而在今天,国家虽然提倡信仰自由,而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道教,儒家学说,早已在我国扎根的佛教却没有得到弘扬,而天主教却在我国泛滥;我们丢掉了本土文化,而去崇洋迷外;我们的国民不去寻找我们国家之所以落后的原因,一味的追求外国的东西,外国的车好,外国的房好,连外国的教育也好;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用的是进口的,你就高人一等;难道我们国家的东西就真的很落后?,而这些崇洋迷外的风难道还是由国家风行倡导的吗?国家当然不会这样倡导,就像庄子说的一样,大道有了真伪,至人也同样有了真伪;我们的社会中当然有一些伪善的至人,他们以自己的权势、金钱、声望在无形的作者各种倡导,制造者各种不定的风向,他们堂而皇之的居人之上,用他们的行为在激发着民众的欲望。像现在的我们国内的一些明星,他们在国内走红,赚够了国内的钱,却公然的移民,加人别的国籍,这难道不是向国人明示,我们国家没有别的国家好吗?。风之起兮,弱而无形,其乘势兮也罡猛。这些风的源头是否为我们的民众与政府所重视;如果我们的民众能像老子想象的,如大地一样纯静,什么风也吹不动,那些国内走红、赚钱移民的歌星与古时候的歌姬有什么区别,他们为民众所不齿,他们的行为就不会对社会造成影响。这样的说法我不敢武断,如其可行,还要将之回归到最本初的民众教育之上。
我在和我儿子的初中老师谈及儿子的学习时,不由得问起现在的教育方针;是不是还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各个地方都是在搞应试教育,满足的是学生家长的心理,只要你的儿子能考上学就行,学校追求的就是升学率,---现在的教育真的很难搞,”他也不由得为我讲述了现在一个孩子学习的始末;一个孩子从刚能走路开始,就进幼儿园,到了六七岁就上小学,接着就是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孩子从来就没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就没有和大自然接触的时间,他们在学习中,因为没有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所以许多东西不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一旦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老师就会以贪玩而推诿自己的责任,到了高一级的学校,首先经历几次考试,重新分班,在班级的划分上就直接订上了智力上的差距,那些划分到差班的学生如果有什么举动,老师也不会去干涉,他们慢慢的就自甘堕落,-而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最终的学业也不见得怎么样,出了校门还是打工,工作能力上也不见得比没上大学的学生好;这就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因为和父母接触的时间少,所以大多数都没有亲情,他们几乎没有童年,所以思想中没有想象的空间,他们经历的是应试教育,所以自学的能力差,工作中也不会有什么创新;这一切是归罪与社会,还是归罪与家长呢?现在的学校都如同产业一样,同行之间有着很强的竞争,虽说还有许多公办学校,可早已被私立学校挤压的生源寥寥无几了。就拿我们这儿转学热来说,就应付与现在的应试教育,你说如果把学生转到阳光中学、铜川市一中这样的学校也就不说了,我们楼村中学连年的升学率都比阿堡寨中学高,还有许多家长就要把学生转到阿堡寨中学去,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说道这里,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在我儿子要上初一时邻村的一个妇女和我的谈话,那个妇女问我要让儿子在哪儿上学,我就说就在当地,他就质问我:“你为什么不让你娃转学呢?,你娃比我娃还念的好,我把我娃都转到阿堡寨去了,你是舍不得钱?”我只有给他笑着说我就是没有钱;她又对我说了一些现在的人都在给孩子摊底,把钱花在娃娃们的学习上,说我连给孩子摊底的钱也怕化,真是太抠门了。她那样的说法,明知道她的想法有问题,我当时还就是无法应答。还有,我的侄子早已进入了社会,和他闲聊时问他,念书时没好好念,你后悔不?他却笑着说:“后悔什么,只有傻子才刻苦的读书,你没有看当今的社会,越是出社会早,越是会的好,研究生给大学生打工,大学生给高中生打工,高中生给初中生打工,初中生给文盲打工。现在的社会,只要你有钱,你就是老板,念书,你连挣钱的时间都耽搁了;你的同学多念了三年书,少挣三年钱,而你这三年已经会成了老板,他出来只有找你打工;念书念书,越念越输。--”对于他的这些说法,我虽不赞同,而对于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还是无言以对;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人们,作为家长,大多数都有着那个邻村妇女的想法,作为青年人,大多数都有着我侄子一样的想法,他们在说各自道理时,还真是一套一套的,是你无从批驳;对于他们的观点我虽不敢类同,但也令我深思,这一切也都是我们的社会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社会风气有问题,我们最本初的教育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不会为我们的政府所重视。
还有,在我们这里,数十年以前,民众自发的种植了果园,现在的果园都到了盛果期,民众的收人也因之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算的上比较富裕;这一切都是勤劳致富的结果;可是地方政府为了搞自己的政绩,在我们这里要搞什么工业园区,因为国家的土地政策,他们就要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来征收土地,民众对此不愿意,他们就以政府行为来恐吓百姓,有的百姓受不了恐吓,就只好服从,就这样,今天征收一家,明天征收一家,慢慢的就会比他们征收干净;可征地的形式是以每年1000元/亩的价格对农民已补偿,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标准就会一落千丈;我不知道地方政府是不是代表国家,国家是以地方政府的政绩为重,还是以老百姓的民生为重;而我们地方政府所引进的企业往往都是原来在大城市周边,因污染而逼迫停产,或勒令拆迁的企业。国家有没有考虑过,一个企业,在此处污染,而在彼处就不污染了吗?;国家重视城市的环境,农村的环境就不用考虑了吗。在这里,我并不是怀疑政府的行为,而是从中可以看出,在我们国家,利欲已深入到许许多多人的心里,早已超越了情的束缚;长此下去,真是令人担忧。更是我们的民众,早早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利欲的种子,到了他们成人的时候,那时的社会状态更是令人担忧。在这里,我只能说,我们应该救救孩子,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回归,不能把一个婴儿扼杀在摇篮里。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创办了平民教育,虽说那时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可在其施行的过程上,应该是有相同地方的;一部《论语》就贯穿了孔子在教弟子们学习的全过程;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蕴,不依君子乎;享大国若烹小鲜-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学习的目的与态度;因为在那个时代,孔子是以救世的目的而来创立儒学的,他在教导弟子的过程中,自然就让弟子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所以在七十二大贤中,他们的学习目的都不是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他们都是以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来学习的;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与辩论,实践与探究,理论与实际等都是相结合的,我们不能真正的还原他们学习的情景,而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在周游列国之时,最少也是千辛万苦,许多弟子因不能忍受其艰辛而半途而废;而那些信念坚定的弟子,应该都是社会中的精英,不管他们当时成功与否,可他们因为信念的坚定,将儒学传承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一致使儒学的思想成为了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主导;影响了我国至秦汉以来历史的全部。而作为孔子的弟子,能够将儒学传承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将之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就像在温棚之中一样,一旦你进入学校,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会想一切办法将你与外界隔绝,一旦因为你与外界相沟通,你就会为他们所抛弃,现在一些堂而皇之的封闭学校正受着富豪们的青睐;一个孩子从幼儿时期就进入幼儿园学习,从来就没有在社会中锻炼的机会,抹杀了你想象的空间,摧残了你的身体,给你身上加上了沉重的包袱,让你喘不过气来;念书成了最好的减肥方法,让你真正的达到了妙比西施廋三分的境界。还能谈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早已不为人知,身体也会垮掉,谈到智,你早就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你只是一个记忆的工具,你就是一台电脑,少了程序,什么也不是。
纵观大千世界,耳闻目染,偶有所感,因我的思想守旧,难以与现在同流,固有所言,愚者或有同感,智者权当狂人之言;愚智全在一念之间,为愚为智,细听君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1 08:31 2楼
好空闲,上下5000年你都总结,做历史学家吧。
⬅ 拿错药了怎么办? 老茶馆 孙曼之日常病案摘录:脘胀嘈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