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临床导论——金谷子

2013-11-12 11:02 楼主
中医经典临床导论——金谷子

什么是经典
经者,恒常不变,如日月经天,
典者,标准也。


四大经典:
灵枢 素问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难经
神农本草经
温病条辨

活水源头
医学思想的灵魂
技术的源泉
智慧的根本
内经是天人之学
老子,道;
易,阴阳;
内经,天地人;
诸经方家,具体技术。

道以术显,术以载道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

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一、角度法天
平视,不仰,不俯。
二、方法则地
求真,求实,求验。
三、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1、平视的态度
古今如一
今乃后之古
古是前之今
内经已是法往古

2、盲目崇古,致成虚玄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重实验重解剖
经络是什么?
为什么不食水谷七日死?
重临床重标准
骨度、脉度、中人

3、盲目自大,流于浮浅
朴素的观点
原始的观点
简单的想象
不必有古今厚薄
求真 求实 求验
文献之真
可见之实
临床得验
文献之真
文字训诂
原始本初
流传演变
注释误入
错简杂编
真伪混杂
六经注我
借医言志
诊断之实
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
操之可应
处判能断
色、脉、形、
音、气无不皆然
治疗之验
易用难忘
传之后世,百世不殆
可操作,有标准,可重复
从 桂枝汤麻黄汤 柴胡汤
到 安宫牛黄丸 乌鸡白凤丸 小儿至宝丸
成就在人开放、包容、变化。
古往今来一切方法,皆可纳入此理论体系为我所用。
技术的各个方法,适全不同的病种和人群各有其用。
一切技术和发展和成就,皆可为医学所利用,修正临床的诊疗方法和操作。
中医就是古代的医学吗?
当国粹当遗产可以不?
当养生当保健是进步?
治慢病治未病是中医?
范围天地,与时俱进,小器有限,大道无垠。
中医的范围到底包括什么?
中医是相对而言,在中国,就是医学。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现代临床中医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
理论的高度,对现代临床复杂情况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如非典、艾滋病的研究成就。
临床方面,数千年经验方剂和药物应用的成就,在现代临床的重复验证。如青蒿抗疟。
外科、急救,传统的智慧作为有益的补充。

上古只在传说中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真人至人是道,不是“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圣人贤人,世人益寿有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顺从四时就是得道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通天就是顺四时,就是得道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通天得道之脉法,就是法本四时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则天之道以论人形
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病理之道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身形之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治疗之道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三百六十五穴之秘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十二经脉之来历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通天脉法之秘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万全诊法
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独诊寸口的依据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人法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理想与现实
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色脉通神明,远死而近生
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
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
问诊也是大神明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欲望与忧患的现实
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奇恒者,言奇病也。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诊治的关键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脉要精微
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四时应象以说脉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色脉知病程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脉的正常标准与病理对照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玉机真藏,四时真脉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
三部九候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臟气法时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宣明五气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本四时五行,具体识药味辨病证
宝命全形,应天成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
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吟至微,秋毫在目。
法天则地就是治神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神明,因天调人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观于冥冥,通于无穷
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
知形养神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人有经脉,如天有度数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
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
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经络虚实,刺灸有别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形骨筋脉,各有其度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1-12 11:05 2楼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一切营养来于胃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针刺内热,精确定位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四椎下间主膈中热,
五椎下间主肝热,
六椎下间主脾热,
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也。
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各论一些具体的疾病
素问三十到四十五篇:
伤寒、温病、热病、疟、咳、痛、心腹满、腰痛、风、痹、痿、厥等 病的各论。奇病、大奇,也是对疾病的各论
诊法、表现、刺法、辨证区别。
引用历史文献论述: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文献的解释,历史的传承
脉解篇,当时成熟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机理的探讨。

太阳所谓肿腰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针刺的一些基本问题讨论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
论述刺法——哪里有病刺哪里,无过无不及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由浅入深病之所在的七个层次
毫毛腠理
皮肤
肌肉




针刺是有剂量规定的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刺齐论
针刺有禁忌,解剖要明晰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重要脏器,大血管所过,禁刺。
知虚实,明补泻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形、谷、脉、气、血的判断,是虚实的关键。 ——《刺志论》
气之虚实 及针法操作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虚实补泻,明确可操!——《刺志论》

虚实之道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针解》不同的解释之一。
虚实如此则可操。
用肯定的技术,解除痛苦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哪痛刺哪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刺其相关
————《长刺节论》


久病、重病的治疗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例举麻风病。病重久刺,效有可验
————《长刺节论》
明晰基本概念,才好依法治疗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经络皮之部,皮者脉之部
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熟悉经典 概念无惑 不作虚功
——经络 不过是内在的血管在皮肤外的方便分类方法
皮部、经络不是另外所有,面对同一解剖事实的人体,一个方便的分类的方法。
经络是明明可见的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经络辨病 落在实处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经络常色无病,色变有病

治病不知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
经络,非常简单、明晰、可视、可循,内经的原则是“易用难忘”“传之后世而不殆”
现在,成了难,就是因“不传”而“殆”。
不要以为看了哪一人哪一家的说法,就以为了解了中医或内经。
经是要自己看的!!

穴、络应岁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血盛当泻脉,而各有其处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气府有定365,如何“发现”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两眉头各一,
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
风府两旁各一,
挟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五脏之俞各五,
六腑之俞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气府论》
空、穴的实有与可操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骨空、髓空、刺法、灸法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挟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骨空,在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注重解剖的孔窃,通彻内外。
灸有其处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
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灸是有数、有处的,灸了不好,还可刺阳俞加服药。
水穴五十七
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穴,皆络!络可见。
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取络也是刺分肉,层次所在也。

热穴五十九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刺热各有部。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十气看虚实 五脏统百病
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调经论》
治病守经隧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调经论》
重视从经隧来调病
经隧如何调?有余、不足、脏定则微。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
因其所在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肉;
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骨,调之骨。

同刺法 各有所适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淬针药熨;
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刺经刺络 治标治本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邪在大络用缪刺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具体举例。
邪在于经用巨刺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邪客多气,尸厥的综合治疗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
后刺足心,
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
后刺手心主,
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
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刺而有数 强调经、络刺之别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
不调者经刺之,
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此缪刺之数也。
四时可度与不可度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以天为比照,以人为度量,天不可不知,然拘执则非。

法天则地 合以天光
四时可依不可依?
五运六气有无道理?
子午流注可否依照取穴?
运气和流注的根本是讲什么?
读经的目的就是知源而澄流,不为虚说所迷。
知此“变化不可为度”,则无拘执之限。
治病识标本,是个大原则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治标治本 各随其宜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中满和大小便不通,首先解决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治标还是先治本的问题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金谷子
2012-5
2013-11-12 11:17 3楼
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穴,皆络!络可见。

刺穴皆是刺络,不是刺经?
2013-11-12 15:25 4楼
仅是引述内经,浅谈个人认识。
欢迎诸大家给我指正。
⬅ 一次搞定颈椎引起头晕,呕吐 [ 老茶馆 参附两味疗食欲不振 ➡